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82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056篇;相关期刊290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人化自然的相关文献由40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晓宇、李崇、王伟等。

人化自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1 占比:2.0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056 占比:97.93%

总计:18438篇

人化自然—发文趋势图

人化自然

-研究学者

  • 刘晓宇
  • 李崇
  • 王伟
  • 郑文范
  • 宫敬才
  • 肖琳
  • 郑建鹏
  • 靳绍彤
  • 万长松
  • 于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黄映雪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思想主要贡献在于探讨和分析了人与自然存在的辩证关系。回顾与总结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思想,在理论上,“人化自然”作为马克思自然观的思想核心,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的整个哲学体系。在实践上,有助于我们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改造自然的尺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周学农; 潘庆娜
    • 摘要: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势,实现侦查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公安机关需要持续推进智慧侦查建设。智慧侦查通过智能化技术和方法,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深度处理和应用。从历史维度上看,智慧侦查是继传统手段侦查、信息化侦查与大数据侦查之后侦查工作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发展逻辑上看,人化自然、社会形态的变化是智慧侦查产生的理论逻辑,犯罪结构与形态的变化、数据赋能等是智慧侦查的实践逻辑。当然,在智慧侦查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侦查理念不适应、技术不适应、机制体制不适应等突出问题。因此,转变侦查理念、创新侦查体制机制、完善数据治理体系等是智慧侦查建设和完善的有效路径。
    • 卿乳洁
    • 摘要: 劳动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论自然观出发,从劳动主客体、劳动目的和劳动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在自然中的生态劳动,用辩证思维把握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主张通过构建生态意识、生态制度、生态科学来保障人类人化自然过程中的生态性及合理性,这对于当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生态社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 李慧芳
    • 摘要: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实践自然观,是自在自然、人化自然和历史自然的统一,呈现出客观自在性、实践中介性、社会历史性等特征。自在自然时间上的先在性、空间分布的复杂性、生物进化的规律性等决定了其对人类的制约和限制,承认自然的客观自在性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前提。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和“为我”性促成并重构了人化自然,强调主体能动性在“人化自然”生成与发展中的中介作用,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特质;历史就是自然的不断人化和人的不断自然化的过程,自然构成了历史的基础和原点,向自然(自由)的复归也是人类历史的最高目标,历史的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最高价值旨趣。基于理论前提、实践特质和价值指向三个视角对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进行再考察,对于厘清现代化进程中引发的生态危机问题以及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理论指引和现实指导意义。
    • 罗尔琦
    •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私家车保有量日益上涨,拥堵的抱怨声、自然的反抗声似乎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逐渐成为“人化自然”,我们急需拓展适宜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创意画描绘的是人类开拓的“第二空间”,将人与人的联系、道路与道路的连通以及社区与社区的联结多维化,塑造出一个“立体”的世界。每个社区都是一个飞行器,悬浮在空中。升降机成为沟通陆地与空中社区的纽带,空中巴士代替传统的陆地交通工具,成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工具。
    • 张远英
    • 摘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观点,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思想逐步形成的逻辑起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首次系统的提出和论证了他的实践观。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研究国民经济学家的大量著作,并在考察和分析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关系的基础上,首次从实践的存在前提、理论依托和未来表现三个方面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实践观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手稿》是马克思实践观思想的真正发源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地。基于此,本文以《手稿》为研究文本,对其中实践的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加深对马克思实践观思想的认识。
    • 黄菲菲
    • 摘要: 自然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将“自在自然”打上了人类意志与目的的烙印。人化的自然被赋予了社会意义与价值,成为人类劳动的对象,自然向人同化,自然具有了人的目的性,人类社会的伦理因素逐渐向自然渗透,从而成为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生态伦理逻辑起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价值,从劳动是生态伦理的中介出发,论证了物质变换本身的道德价值,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间进行合理的物质交换,并不是基于人类本身的物质利益,而是内在于人存在的目的,是基于人类对生态自由的崇高追求。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变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复归,它在人性深处构建起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评价准则,这一准则规定着人类实践的方向。无视人类理应承担的生态道德义务,在资本化的自然观的指导下进行不合理的物质生产劳动,必然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因此,阐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生态伦理意蕴,探寻其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带来的启示,可以为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生态伦理依据。
    • 摘要: 人化自然,和润心灵。照母山东麓,两江叠翠,这里便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龙头——两江新区核心区。大竹林两江新区开发的桥头堡,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互联网新兴产业园,农转非人员、外来人员集散地,民风淳朴,科创成风。人和小学,便闪耀于这片日新月异的沃土之东。
    • 农为平
    • 摘要: 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荒野"(wilderness)一词源自西方(1),并且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广泛认知度。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荒野"却是缺席的,过早成熟、体系完备的中原农耕文明所培育出的自然观念,注定了是一种以人化自然为重、排斥荒野的自然观,并成为中国传统山水文学的根基。
    • 张宁
    • 摘要: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基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自然对人的主体作用和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及主客体统一,反对无限制攫取自然资源的资本主义形式的人类中心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劳动天性的压迫,揭示了资本逻辑使自然全面资本化、异化的事实,表达了对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同情,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并对"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形态进行了合理预设.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自然先在理论";通过促进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统一,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辩证统一理论";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物质变换理论";通过创新绿色生产的新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劳动中介理论";通过倡导低碳、绿色的新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价值矛盾理论";从价值角度出发,通过彰显绿色发展的人民价值旨归,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人民主体理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