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龙竹

龙竹

龙竹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轻工业、手工业、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7025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致富天地、华夏地理、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七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第三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等;龙竹的相关文献由256位作者贡献,包括谭宏超、辉朝茂、林新春等。

龙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7025 占比:99.35%

总计:17136篇

龙竹—发文趋势图

龙竹

-研究学者

  • 谭宏超
  • 辉朝茂
  • 林新春
  • 孙照斌
  • 王曙光
  • 刘蔚漪
  • 邱坚
  • 王晓芹
  • 詹卉
  • 涂丹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陶航; 涂丹丹; 刘蔚漪; 辉朝茂; 王友
    • 摘要: 为探讨丛状采伐技术对龙竹林生长的影响,分析4种采伐方式(常规择伐、1/2丛伐、1/3丛伐、全丛采伐)下的龙竹林内小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对竹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步进回归分析,影响新竹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是太阳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2)不同丛状采伐下光照辐射具有明显差异(P全丛采伐>1/3丛伐>常规择伐区。(5)1/2丛伐区新竹生物量为40.95 t/hm^(2),皆大于常规择伐、1/3丛伐和全丛采伐,采伐强度越高,生物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1/2丛伐是最适宜的丛状采伐方式。研究结果为适用于机械化采伐的龙竹培育技术提供了数据资料,对建立高效龙竹林培育模式与可持续经营和科学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 朱礼月; 宋卫; 刘蔚漪; 辉朝茂; 涂丹丹
    • 摘要: 以龙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有机肥(A)、复合肥(B)、竹腔肥(C)、绿肥(D)、不施肥(CK)5个处理,研究其对龙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及龙竹新竹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含量.施绿肥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4.796μmol·g^(-1)·d^(-1))、土壤蔗糖酶活性(31.567 mg·g^(-1)·d^(-1))最高,施复合肥的土壤酸性蛋白酶活性(4.461 mg·g^(-1)·d^(-1))最高;(2)施绿肥的土壤细菌数量(1.044×108 cfu·g^(-1))最高,施有机肥的土壤放线菌(1.42×107 cfu·g^(-1))和固氮菌(4.59×105 cfu·g^(-1))数量最高;(3)施复合肥的龙竹新竹平均胸径最大(12.07 cm),新竹生物量最高(48127.18 kg·hm^(-2)).研究表明有机肥、绿肥有助于改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竹腔肥在本研究中暂无显著表现,复合肥在短期内能够有效促进龙竹生长.
    • 朱方为; 牛兆辉; 李娟; 于丽霞; 王曙光; 王昌命; 詹卉
    • 摘要: 为了解龙竹在不同物候期植硅体的含量及型态变化,对不同物候期龙竹的枝、叶中硅和植硅体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植硅体型态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物候期竹枝中硅含量表现为休眠期(2.94%)>伸枝展叶期(3.08%)>发笋期(3.24%)>发笋期结束(4.14%),植硅体含量在发笋期结束时最高(38600个/g),休眠期时最低(29426个/g),枝中主要植硅体类型为长方型和杆型;不同物候期竹叶中硅含量表现为发笋期(8.12%)>伸枝展叶期(8.14%)>休眠期(8.34%)>发笋期结束(8.48%),而植硅体含量在发笋期结束时最高(363333个/g),伸枝展叶期时最低(310800个/g),叶中主要植硅体类型为鞍型和哑铃型。龙竹植硅体含量及型态变化与龙竹生长及物候期变化有关,从伸枝展叶期到发笋期结束,龙竹中植硅体含量不断上升;进入休眠期后植硅体含量出现下降。
    • 涂丹丹; 辉朝茂; 刘蔚漪; 朱礼月
    • 摘要: 以大型丛生竹龙竹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采伐(常规采伐、1/3丛采伐、1/2丛采伐、全丛采伐),分析丛状采伐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恢复影响。结果表明:采伐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林下植物丰富度,提高了物种多样性。伐前样地调查共计有植物39种,隶属于25科38属,伐后林下物种增多,恢复至第3年,物种共计植物71种,隶属于37科65属,总物种数较采伐前增加了82.05%。采伐方式对龙竹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影响表现为1/2丛采伐>常规采伐>1/3丛采伐>全丛采伐。4种采伐试验区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以1/2丛采伐最优,常规采伐的次之,其次是1/3丛采伐,全丛采伐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低。4种采伐试验区林下植物生物量随恢复时间增加而增加,以1/2丛采伐最高,且显著高于常规采伐和1/3丛采伐,全丛采伐最低。因此,1/2丛采伐综合各指标表现为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优,在对龙竹林进行采伐经营时,可以将1/2丛采伐作为其林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考实施采伐作业。
    • 孙杨; 舒清态; 黄金君; 席磊; 刘玥伶; 罗浩
    • 摘要: 以云南广泛栽培龙竹的沧源和新平2个县为研究区,以异速生长方程为LAI基础模型,结合73块样地数据,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有先验信息贝叶斯法和分层贝叶斯3种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拟合,运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估测精度(E)指标对拟合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未引入随机效应变量时,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和有先验信息贝叶斯法的R^(2)、RMSE和E分别为0.4875、0.0071、75.31%和0.4874、0.0070、75.31%;引入随机效应变量后,分层贝叶斯方法R^(2)、RMSE和E分别为0.6733、0.0057、80.27%,估测效果较最小二乘方法和有先验信息的贝叶斯方法有较为明显的提高,R^(2)提高了0.1858,RMSE降低了0.0014,E提高了4.96%。对于有明显地域差异的样本,分层贝叶斯方法能明显提升模型参数估测精度,适合中大尺度上采样数据的模型参数估测。
    • 王柯人; 罗文秀; 舒清态; 罗洪斌; 赖虹燕; 山丹; 王强; 赵洪莹
    • 摘要: 以沧源县人工丛生龙竹林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对151株龙竹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及各项生态指标测定基础上,分析龙竹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配比及含水率,构建龙竹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幂函数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随着龙竹龄级的增加,Ⅰ到Ⅲ龄级各器官含水率逐渐下降,单株地上部分平均含水率分别为75.01%、49.35%、47.97%,Ⅰ龄级龙竹杆含水率显著最高于Ⅱ和Ⅲ龄级;Ⅰ到Ⅲ龄级龙竹的单株地上生物量平均值依次为16.50、31.36、37.64 kg/株;随着年龄的增长,枝和叶的生物量占比随之增加,杆生物量占比随之下降;各龄级龙竹胸径与杆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地上总生物量有着良好的相关性且达到极显著水平,以胸径为自变量建立的各龄级地上生物量模型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其中,Ⅱ和Ⅲ龄级枝和叶生物量模型决定系数相较偏低,均为0.7~0.8,但模型显著性均小于0.01.
    • 朱礼月; 刘蔚漪; 辉朝茂; 涂丹丹; 张文君
    • 摘要: 以龙竹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肥处理,有机肥(A处理)、复合肥(B处理)、竹腔肥(C处理)、绿肥(D处理)、不施肥(CK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龙竹土壤理化性质及发笋成竹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复合肥和有机肥能显著提升土壤理化性质,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最大持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而施用复合肥显著提高土壤最小持水量、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竹腔肥和绿肥对土壤理化性质提升效果不明显,仅能显著影响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施用复合肥、有机肥、竹腔肥都能显著提高新竹胸径,施用复合效果最明显,高于其他施肥模式。综上,结合对土壤理化性质提升效果、新竹平均胸径以及成竹率的综合考量,短期内施用复合肥对龙竹生长产生的效果最明显。
    • 涂丹丹; 辉朝茂; 刘蔚漪; 朱礼月; 张文君
    • 摘要: 为解决大型材用丛生竹龙竹传统采伐经营效益差、劳动力成本高的现状,研究以滇西南地区龙竹为研究对象,实施4种不同强度的采伐(常规择伐、1/3丛采伐、1/2丛采伐、全丛采伐),研究采伐后新竹生长恢复情况,筛选出适用于龙竹林的最佳采伐模式。结果表明:不同采伐试验后的出笋、成竹、新竹胸径等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发笋、成竹情况随着丛状采伐力度的加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竹林经过3 a的恢复期基本可恢复至伐前水平。丛状采伐能够促进龙竹竹材经济效益的提升。结果证明丛状采伐在实际的竹林生产经营中具有可行性,综合竹林恢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采伐模式为1/2丛采伐时最优。
    • 孙茂盛; 徐田
    • 摘要: 根据多年研究结果,制定了云南省龙竹育苗技术规程,规定了圃地选择、育苗方法和苗木出圃等内容,适用于云南省各龙竹适生区的育苗生产.
    • 李丽梅; 谭宏超; 谭汝强
    • 摘要: 龙竹为大型丛生竹,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文章试验研究了育苗方式、坡向、肥料种类以及造林整地方式对龙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育苗方式相比,龙竹组培苗造林竹株生长好,竹材产量高;龙竹适宜栽植于阴坡,采用全面整地法,在造林后的前4年每年施用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可培育出高产的龙竹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