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黏膜病变

黏膜病变

黏膜病变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527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生活与健康、中老年保健、人人健康(医学导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等;黏膜病变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姚礼庆、李冰、丁惠国等。

黏膜病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1.6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527 占比:98.26%

总计:4607篇

黏膜病变—发文趋势图

黏膜病变

-研究学者

  • 姚礼庆
  • 李冰
  • 丁惠国
  • 刘素珍
  • 吴昊
  • 周平红
  • 崔丹
  • 庄瑞玉
  • 张彤
  • 张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靖华; 甘炜坚; 梁雅超; 李鹏翀; 林振鹏
    • 摘要: 目的:探讨枳术颗粒辅助标准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效果。方法:选取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Hp阳性CAG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标准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予以枳术颗粒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及Hp根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枳术颗粒辅助标准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CAG的效果显著,可提高Hp的根除率,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抑制炎性因子合成与分泌,加快患者胃黏膜病变修复,且安全性较高。
    • 卢亦芊; 夏梦洁
    •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肿瘤患病率大幅上升,应引起人们重视。结肠镜能在直视黏膜病变的同时进行病理活检,被认为是评估结直肠最有效、最直观的检查[1]。结肠镜检查的两个关键性指标为盲肠的插管率和息肉的发现率,都与肠道的清洁度有关[2]。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术前的一项常规检查,结肠镜诊断的安全性及准确性往往与肠道准备质量息息相关,不充分的肠道准备可降低肠道病变检出率,使结肠镜检查无法顺利完成的风险增加[3]。本文就各种肠道准备法在结肠镜前的应用作一综述。
    • 房康; 陈涛; 徐美东
    • 摘要: 十二指肠解剖位置特殊,特别是十二指肠乳头部,毗邻较多重要组织器官,该部位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一直是外科和内镜领域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如何有效、安全地治疗十二指肠各部位病变一直是一个热点研究方向.近年来,随着内镜器械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十二指肠病变的各种内镜下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目前十二指肠乳头病变、黏膜病变和黏膜下肿瘤3种不同病变内镜治疗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喻婷; 胡德胜; 楚思; 刘星星; 范恒
    •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汤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西医结合科和消化内科收治的20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03例,对照组接受美沙拉嗪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复方苦参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黏膜病变、疾病活动指数与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肠镜下黏膜病变与疾病活动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e,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降钙素原(procallcitonin,PCT)等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复方苦参汤联合美沙拉嗪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肠道黏膜病变,降低肠道炎性反应,控制病情进展,疗效安全显著,对促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 庄惠军; 陈金海; 王海星; 谢逸林; 沈许德; 陈进忠; 姚礼庆; 苏红; 郑永胜; 雷天霞; 杨炜琳; 吴建海
    • 摘要: 目的探讨牙线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角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127例胃角黏膜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牙线牵引辅助ESD组(牵引组,n=51)和传统ESD组(传统组,n=76),同时把41例胃角纤维化病例也分为牵引组(n=23)和传统组(n=18).对比分析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牵引组与传统组病例年龄、性别、病变大小及病变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明显缩短[(65.4±36.5) min比(103.5±43.2) min,P=0.012],病变整块切除率[100.00%(51/51)比90.79% (69/76),P=0.026]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更高[94.12%(48/51)比81.58% (62/76),P=0.042],且剥离过程中肌层损伤[5.88%(3/51)比25.00%(19/76),P=0.010]及术中出血更少[47.06%(24/51)比82.89% (63/76),P=0.010].传统组2例(2.63%)纤维化病例穿孔,牵引组无穿孔病例,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在胃角纤维化病例中,牵引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明显缩短[(81.4±29.3)min比(119.3±37.6) min,P=0.010],病变整块切除率[100.00%(23/23)比72.22% (13/18),P=0.007]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更高[95.65% (22/23)比72.22%(13/18),P=0.035],且剥离过程中肌层损伤[8.70%(2/23)比72.22%(13/18),P=0.001]及术中出血更少[78.26%(18/23)比100.00%(18/18),P=0.035].结论牙线牵引辅助ESD治疗胃角黏膜病变及有纤维化的胃角病变安全有效,与传统ESD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治愈率更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 周卫真; 刘振; 李光; 李雪; 郝建宇; 刘心娟
    • 摘要: 目的 分析阑尾开口炎症(AOI)和阑尾周围红斑(PARP)对U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479例内镜下疑似初发或活动期UC的病例,根据病理结果确诊,以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评估内镜下特征和疾病严重程度.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将患者分为直肠炎组、直肠乙状结肠炎组、左半结肠炎组、横结肠受累组和全结肠炎组,比较各组,以及是否合并AOI或PARP的UC患者的UC诊断率和各项内镜特征的差异.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κ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直肠炎组、直肠乙状结肠炎组、左半结肠炎组、横结肠受累组和全结肠炎组的UC诊断率分别为61.4%(94/153)、76.9%(83/108)、88.0%(44/50)、97.3%(36/37)和76.9%(83/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9.874,P <0.01),其中直肠炎组的UC诊断率最低.病变侵及范围与UC诊断准确率呈正相关(r=0.231,P<0.01).直肠炎组、直肠乙状结肠炎组、左半结肠炎组、横结肠受累组和全结肠炎组确诊UC患者中分别有50.0%(47/94)、20.5%(17/83)、11.4%(5/44)、11.1%(4/36)和37.4%(40/107)合并AOI或PA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9.272,P <0.01),其中直肠炎组确诊UC患者AOI或PARP的发生率最高.AOI或PARP的发生率与病变受累范围呈负相关(r=-0.112,P=0.032).不合并AOI或PARP的直肠炎组患者的UC内镜确诊率低于总体直肠炎组患者[44.3%(47/106)比61.4%(9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381,P=0.007).确诊直肠型UC与其他直肠病变的内镜下特点主要差异表现在血管纹理、黏膜的颗粒样改变、黏液脓性改变、糜烂和溃疡的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50.806、40.897、18.578、25.548,P均<0.01).确诊直肠型UC患者的UCEIS评分高于非U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分(4分,6分)比4分(4分,5分),Z=-5.922,P<0.01].合并AOI或PARP与不合并AOI或PARP的直肠型UC的直肠内镜下表现和UCE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AOI或PARP的UC患者阑尾局部与受累直肠的结肠镜下表现具有一致性.结论 AOI或PARP有助于直肠型UC与其他直肠黏膜病变的鉴别.
    • 刘肖肖; 朱春平; 李兆申
    • 摘要: 内镜是消化道疾病常用的的检查方法,传统的白光内镜对黏膜病变的发现存在局限性,容易漏诊、误诊,先进的内镜技术则有利于提高病灶与周围黏膜的视觉效果,使黏膜表面及微血管的细小变化更容易被发现,本文就内镜技术在上消化道黏膜病变中的临床诊断应用进行综述.
    • 彭昌能; 李衍军
    • 摘要: 目的研究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胃肠黏膜病变患者45例,均采用ESD治疗,术后观察临床疗效与并发症.结果ESD手术完成率为100%,术中出血8例(17.8%),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4.4%),穿孔3例(6.7%).45例手术共切除47处病变,病灶位于胃部42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40处(95.2%);病灶位于直肠5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4处(80.0%).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43处病变(91.5%),其中胃部39处(92.9%),直肠部4处(80.0%).非治愈性切除4处(9.5%),胃部3处(7.1%),直肠1处(20.0%).45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早癌2例,增生性息肉6例,2例异位胰腺.结论ESD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并可提供准确病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