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病毒科
黄病毒科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2045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传染病信息、兽医导刊、上海畜牧兽医通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3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等;黄病毒科的相关文献由432位作者贡献,包括利诺斯·拉扎里迪斯、卡洛琳·阿西罗、彼得·扬萨等。
黄病毒科—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2045篇
占比:99.88%
总计:102170篇
黄病毒科
-研究学者
- 利诺斯·拉扎里迪斯
- 卡洛琳·阿西罗
- 彼得·扬萨
- 理查德·麦肯曼
- W·J·沃特金斯
- 刘洋
- 王薇
- 肖庚富
- E·卡纳勒斯
- M·O·H·科拉克
- P·A·莫加纳利
- S·E·拉泽维斯
- W·勒维
- 埃里克·派斯
- 扬·范登凯尔克霍弗
- 文锦·杨
- 杰弗里·S·格伦
- 约翰·范赫梅尔
- 英格里德·C·钟
- 贝内迪克特·萨斯
- E·多尔夫勒
- 亚当 詹姆斯·施里尔
- 亚当詹姆斯·施里尔
- 卡琳 G.·波尔伦尼克
- 卡琳G.·波尔伦尼克
- 大卫 肯尼斯·迪安
- 大卫肯尼斯·迪安
- 安德鲁 约翰·基茨
- 安德鲁约翰·基茨
- 弗兰克·安布拉尔
- 斯蒂文·J·科阿斯
- 曹浚垣
- 维多利亚 亚历山德拉·斯特德曼
- 维多利亚亚历山德拉·斯特德曼
- 艾德里安 约翰·海顿
- 艾德里安约翰·海顿
- 贾潇瑛
- 达斯汀 斯科特·西格尔
- 达斯汀斯科特·西格尔
- 郭娇
- 雷蒙德·F·斯基那兹
- A·M·马丁杜恩
- A·卡布拉尔斯利可
- A·马萨奇科拉萨
- C·孔布勒代
- D·D·G·德苏扎
- E·纳瓦罗-桑切斯
- F·坦吉
- G·契尼亚圣地亚哥
- H·E·伽莱皮尔兹
-
-
曹阳;
赵海
-
-
摘要:
我国是养鸭大国,在众多鸭易感疫病中,鸭坦布苏病毒是最新发现的疫病,该病毒快速传播,导致养鸭业经济受到巨大损失。鸭坦布苏病毒是由黄病毒科的坦布苏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具有传播快、发病急、死淘率高等特点。肉鸭和蛋鸭是该病毒的主要受感染群体,肉鸭感染后会出现站立不稳、倒地不起、头部震颤等神经症状,淘汰率为15%~30%,高者可达到80%;蛋鸭感染后会出现产蛋量下降的情况,产蛋率短时间内从90%下降至10%以内,严重者会出现绝产的状况。
-
-
王凤云;
林峰;
陈玉霞;
李晓飞;
郭林林;
黄承俊
-
-
摘要:
猪瘟和猪链球菌病是制约养猪业发展的两种主要传染病,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该病毒含有单股RNA,粒子大多为圆形,直径为40~50nm。具有脂蛋白囊膜,在胞质中复制,通过芽生的方法成熟而释放。猪瘟病毒可通过口、鼻、泪腺、唾液及分泌物、尿和粪便排泄出来,易感猪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吸入含病毒的飞沫和尘埃时,均可感染发病;而感染猪瘟后,若病程稍长,继发猪链球菌病,则表现出复杂的症状,给诊断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为此,应从多方面给猪场的疫病做进一步的诊断。
-
-
沈思思
-
-
摘要:
坦不苏病毒(TMU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单股正链RNA虫媒病毒,1955年首次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被发现并分离出来。但它与人类或动物健康的相关性尚未完全揭示。黄病毒属有许多成员,包括登革热病毒(DENV)、黄热病病毒(YFV)、日本脑炎病毒(JEV)和寨卡病毒都是人畜共患病和重要的媒介传播病毒,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感染.
-
-
孙克年
-
-
摘要:
乙型脑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度的乙脑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猪的乙脑列为我国二类猪疫病,是危害养猪业的重大疫病之一。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染媒介,流行高峰期主要在夏季至初秋。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稽留型高热,有神型性症状,妊娠母猪流产,生异性死胎,公猪发生睾丸炎。病愈后不再复发,目前对猪乙脑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但如采用综合治疗揩施可取得较理想治愈率。
-
-
-
-
摘要:
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新成员,主要引起蛋鸭的产蛋量急剧下降以及雏鸭的病毒性脑炎,感染鸭群发病率最高可达100%,死亡率为5%~20%。鸭坦布苏病毒病于2010年在我国福建、浙江等地区的鸭群中首次暴发,随后迅速蔓延至我国大部分水禽养殖地区,给我国水禽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
-
GAO XU-WEN;
SUN XIAO-BO;
YAO XIN
-
-
摘要: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为单股正链RNA病毒,BVDV基因组约12.3 kb,共编码4种结构蛋白和8种非结构蛋白。根据病毒感染后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PE),将BVDV又分为非致细胞病变型(NCP)和致细胞病变型(CP)两种生物表型。BVDV感染主要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随着畜牧业国际化的发展,BVDV逐渐呈全球性分布态势,广泛存在于畜牧业发达国家,危害严重,给养牛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
-
-
-
摘要:
生命健康新的种属特异性丙肝病毒宿主因子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钟劲课题组与北京大学魏文胜课题组合作,鉴定出新的种属特异性HCV宿主因子。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丙肝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丙肝病毒属。60%〜80%的HCV感染者会发展成为慢性丙肝,导致肝脏疾病。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发现E3泛素化连接酶TRIM26是HCV重要的宿主因子;比较了不同宿主来源的TRIM26对于HCV复制的影响,发现人以及树鼩来源的TRIM26可以支持病毒的复制,但是小鼠来源的TRIM26不能支持HCV复制;还发现在小鼠肝细胞中表达人源TRIM26可以显著增强HCV的感染效率。
-
-
周世明
-
-
摘要:
猪乙型脑炎病,简称为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夏末秋初高发,呈散发性流行,控制难度较大,使养猪户经济效益严重下降。对此,应积极采用各种防控措施,减少猪乙型脑炎病的传播,减少经济损失。一、流行病学猪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
-
-
-
摘要:
、冬凌草,属于唇形科中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较为重要的中药用植物,其所含的_____对多种癌细胞具有很强的抑制杀灭作用。2、_____是一种由ssRNA病毒、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CSFV感染诱发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传染性疾病。3、夏大豆种植不仅有利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利于培肥地力,这是因为大豆自身具有良好的_____,可以改善土壤基质,有利于大豆生长发育。
-
-
要瑞丽
-
-
摘要:
一.蓝花清瘟解毒口服液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疫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染,感染途径是消化道、鼻腔粘膜和破裂的皮肤,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是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