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海北部

黄海北部

黄海北部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海洋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2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海洋世界、海洋渔业、科学养鱼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全国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研究专项学术交流会、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等;黄海北部的相关文献由248位作者贡献,包括董婧、刘海映、李培军等。

黄海北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63.2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2.83%

专利文献>

论文:72 占比:33.96%

总计:212篇

黄海北部—发文趋势图

黄海北部

-研究学者

  • 董婧
  • 刘海映
  • 李培军
  • 王文波
  • 郭良勇
  • 陈雷
  • 于深礼
  • 叶昌臣
  • 陈介康
  • 马志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佳谦; 邵珠晓; 梁丙臣
    • 摘要: 分析波高与周期的联合分布特征对于海洋平台设计、海洋工程建筑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SWAN模型模拟的波浪后报数据对渤海和黄海北部1999~2018年的波浪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分别对20年的波高和周期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研究区域20年有效波高和波周期的季平均值和最大值的区域分布特征。然后以散布图的形式刻画了整个区域20年波高和周期的联合分布特征。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波高和周期的联合分布规律,选择了两个研究点A1和A2,A1在渤海内部相对近岸, A2在黄海北部深海区。统计结果表明,在A1和A2,波高与周期的联合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均呈现斜三角形的分布特征,然而大波高大周期的波浪却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最后,利用20年的波浪后报数据,在A1和A2点构建了有效波高和谱峰周期的联合概率模型,并采用IFORM法得到了50年、100年和200年重现周期的环境等值线,为研究海域海上结构物的可靠性设计提供了参考。
    • 宋伦; 毕相东; 付杰; 宋广军; 吴金浩; 刘印; 刘苏萱
    • 摘要: 采用高通量测序-分子鉴定分级技术于2019年对黄海北部海域真核微藻粒级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春季以中、小粒级为主,夏季以小、大粒级为主,秋季以大粒级为主,春、夏、秋季小、中、大粒级微藻比例为39:51:11、40:24:36、26:13:62.小粒级微藻优势种为细小微胞藻和金牛微球藻,中粒级微藻优势种为剧毒卡尔藻,大粒级微藻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平野亚历山大藻、多纹膝沟藻,综合整个真核微藻群落,春季由中粒径的剧毒卡尔藻占据优势(21.3%),夏季由大粒径的平野亚历山大藻占据优势(23.6%),秋季由大粒径的多纹膝沟藻占据优势(56.6%),有毒甲藻在该海域中占有绝对优势,贝毒累积风险较高,小粒径微藻中金牛微球藻和抑食金球藻曾在渤海引发褐潮,潜在威胁黄海北部贝类养殖业.
    • 邓佳(文/图)
    • 摘要: 每年12月至次年4月,辽宁省大连海域就会迎来从远洋而来的"贵客"——西太平洋斑海豹,它们是唯一能在我国海域繁殖的海洋鳍足类动物。西太平洋斑海豹是在温带、寒温带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哺乳类动物,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的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中国的渤海、黄海北部,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生物为食物,西太平洋斑海豹属于繁殖洄游动物。
    • 梁军; 冯呈呈; 王磊; 张胜军; 张黎红; 常慧琳
    • 摘要: 采用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FY-2E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4月23—24日黄海北部出现的一次持续性平流雾过程的成因、发展维持及传播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平流雾是暖湿气流与其下垫面冷水域相互作用所致,属于平流冷却雾.黄海维持的高压脊阻挡和减弱了冷空气,利于低层建立稳定大气层结;黄海低层偏南水汽输送的持续和加强既为雾的形成提供了丰富水汽供应,又利于雾区的向北传播.黄海北部冷水域和雾层上的"暖干层"是此次平流雾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浓雾区与近地层的冷平流区和水汽辐合区相对应,冷暖平流交汇之处易发生平流雾.在静稳天气形势下,黄海北部偏南风风速的增大并不影响平流雾的维持,这一特点明显区别于辐射雾.
    • 单之蔷; 吴立新(摄影)
    • 摘要: 从黄海、东海、再到南海,他用镜头将国内能拍的海域都拍了个遍水下摄影师吴立新是中国海洋的呈现者。他的潜水足迹曾遍布全球从2006年起,他开始将视线转移到国内那片广阔的蓝色国土上,从黄海北部的温带海域到南海的热带海域,吴立新试图用他的镜头向人们更多地展示中国海洋之美。
    • 赵序茅
    • 摘要: 回家——九九八十一难2007年春季,一只斑尾塍鹬从新西兰出发,在7天内连续飞行1.03万千米到达中国黄海北部,在鸭绿江口休息一个多月后继续迁徙,又在6天内连续飞行6500千米,到达位于美国阿拉斯加的繁殖地。这是目前已知的鸟类连续飞行距离的最远纪录!要论世界上回家路最远的当数北极燕鸥,它们回一趟家需要飞行4万千米,相当于沿着赤道飞一圈。
    • 于旭光; 李轶平; 燕金宜; 王彬; 王爱勇; 王小林; 董婧
    • 摘要: 为了解黄海北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资源状况,2009年5月、7月、9月、10月采用水平和垂直拖网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开展调查.共设站位38个,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 min,拖网速度为2.5~3.0 nmile·h-1;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速度约0.5 m·s-1.结果表明:2009年4个航次调查共捕获鱼卵178467粒、仔稚鱼138尾,共计31种.其中鳀(Engraulis japonicus)、鮻(Liza haematocheil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赫氏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凤鲚(Coilia mystus)等是主要产卵群体,分别占捕获鱼卵、仔稚鱼总量的96.67%、0.83%、0.69%、0.28%、0.26%、0.24%;主要种类产卵期均为5月,大洋河河口、碧流河河口、英那河河口海域为主要产卵区域.
    • 秦玉雪; 王珊; 郭良勇; 王惟一; 陈雷
    • 摘要: 为了科学评价黄海北部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增殖放流效果,以1985—2017年放流数据及2014—2017年回捕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对虾产量与放流量相关性分析、对虾体长与体质量频率计算、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变动分析、回捕率及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的产量与增殖放流量总体呈正相关关系,2014—2017年中国明对虾的IRI分别为573.3、48.1、205.1、789.9,在渔业资源种类中排名第7~14名;其体长、体质量的频率总体呈正态分布;4年的平均回捕率为1.98%,投入产出比为0.07~0.12.研究表明,除个别年份(2015年)外,黄海北部中国明对虾已达到重要种水平,开展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对资源恢复、渔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摘要: 斑海豹又叫“大齿斑海豹”,是在温带、寒温带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类动物。生活在北半球的西北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楚科奇海、白令海、日本海和中国的渤海、黄海北部。它们有洄游的繁殖习性,为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为鱼类和头足类动物。斑海豹是唯一能在中国海域繁殖的鳍足类动物,属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渤海辽东湾是全球斑海豹8个繁殖区之一。
    • 秦玉雪; 王珊; 郭良勇; 王惟一; 陈雷
    • 摘要: 为了科学评价黄海北部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增殖放流效果,以1985—2017年放流数据及2014—2017年回捕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对虾产量与放流量相关性分析、对虾体长与体质量频率计算、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变动分析、回捕率及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的产量与增殖放流量总体呈正相关关系,2014—2017年中国明对虾的IRI分别为573.3、48.1、205.1、789.9,在渔业资源种类中排名第7~14名;其体长、体质量的频率总体呈正态分布;4年的平均回捕率为1.98%,投入产出比为0.07~0.12。研究表明,除个别年份(2015年)外,黄海北部中国明对虾已达到重要种水平,开展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对资源恢复、渔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