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曲霉

黄曲霉

黄曲霉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2333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7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4718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中国真菌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五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农产品贮藏加工科技交流大会、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黄曲霉的相关文献由510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培武、张奇、张文等。

黄曲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7 占比:7.72%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51%

专利文献>

论文:4718 占比:91.77%

总计:5141篇

黄曲霉—发文趋势图

黄曲霉

-研究学者

  • 李培武
  • 张奇
  • 张文
  • 丁小霞
  • 张初署
  • 张兆威
  • 于丽娜
  • 孙杰
  • 毕洁
  • 杨庆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黎欢; 祁姣姣; 彭玉莉; 梁嘉旭; 秦海啸; 胡文锋
    • 摘要: 研究旨在获得能抑制产毒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高效能复合菌剂。用紫外荧光法和平板对峙法筛选出不产毒且能抑制产毒黄曲霉的颉颃菌株,应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初筛菌株,通过牛津杯法测定初筛菌的发酵液对产毒黄曲霉及其初筛菌生长的影响,基于正交试验获得直观最佳抑制产毒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复合菌剂配方。结果表明:从土壤中筛选出的4株霉菌,分别鉴定为木霉(A-1、A-2)、曲霉(F-501)以及青霉(Q-281),对产毒黄曲霉生长的抑制率为木霉A-1 51%、木霉A-2 66%、曲霉F-501 61%、青霉Q-281 53%。A-1发酵液对产毒黄曲霉生长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抑菌圈直径为18.00 mm。F-501、A-1发酵液分别对A-1、Q-281有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22、8.12 mm。A-2发酵液对A-1、F-501有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均为10.52 mm。正交试验直观最优复合菌剂的配方:A-1、A-2、Q-281孢子浓度分别为1×10;、1×10;、1×10;个/mL,其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生成的抑制率为75%。分离得到的4株不产毒霉菌对产毒黄曲霉的生长抑制率均达到50%以上,复合菌剂对产毒黄曲霉的生长及产毒的抑制率为75%,可为从源头降解黄曲霉毒素提供候选菌株或复合菌剂。
    • 程月; 朱姗姗; 刘静; 张世凯; 翟晓松; 刘阳; 赵月菊
    • 摘要: 为明确异硫氰酸苄酯(BITC)在不同条件下对黄曲霉的抑制效果,本研究以熏蒸法,在28°C培养条件下,分别以花生和玉米为培养基质,研究不同浓度(0、5、10、15、20 mg·L^(-1))异硫氰酸苄酯在不同水分活度(a_(w))(0.930、0.960、0.980、0.995)下对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生长和产毒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BITC能显著影响黄曲霉的生长和产毒,且影响程度与BITC浓度、培养基质和a_(w)密切相关。BITC浓度增加和a_(w)降低均能显著增强BITC的抑菌活性。除在a_(w)为0.930的花生培养基质外,BITC均可显著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和产毒且抑制效果与其浓度成正比。相比于高水分活度,BITC在低水分活度(a_(w)=0.930)条件下,对黄曲霉抑制效果更强。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基于BITC的抑菌产品提供了理论支撑。
    • 王雪; 王盾; 张奇; 黄大明; 李培武; 张姝娟; 朱梦洁; 董菁; 冯鹏
    • 摘要: 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归属为1A类致癌物,黄曲霉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影响花生、玉米、谷物等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外对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脱毒方法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进展。对黄曲霉毒素的绿色脱毒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物理去除法、生物脱毒方法、光降解法等,并对绿色脱毒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黄曲霉毒素绿色脱毒技术进一步应用于食用油中脱毒研究提供参考。
    • 荆丹; 岳晓凤; 白艺珍; 丁小霞; 张奇; 李培武
    • 摘要: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极易侵染花生、玉米等多种农作物,并且在侵染后产生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黄曲霉的侵染和黄曲霉毒素污染不仅发生在作物生长环节,而且在收获、干燥、储运等过程也会发生,严重威胁农产品消费安全和人畜生命健康。因此,解析黄曲霉对粮油作物的侵染过程及侵染机制对黄曲霉抗性品种选育、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与源头防控策略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黄曲霉侵染循环、定殖位点、侵染过程、影响因素、侵染机制等方面对花生、玉米中黄曲霉侵染过程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农产品黄曲霉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 赵颖; 李倩; 朱晓嫚; 谢岩黎
    • 摘要: 黄曲霉及其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AFT)严重危害食品安全和人畜健康,需要合理有效防控其污染。为了进一步探索邻香兰素抑制黄曲霉生长的方式,分别从孢子的萌发、呼吸变化以及菌丝细胞膜破损方面展开试验,观察不同时间点(0、4、8、12 h)的指标变化,评估邻香兰素在大米和葵花子中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邻香兰素能够显著抑制孢子的萌发、降低细胞呼吸作用、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容物渗出,抑制菌丝生长和增殖;邻香兰素在72 h内、100μg/mL时能够有效抑制黄曲霉孢子对大米和葵花子的侵染。因此,邻香兰素能够被开发为一种防霉控霉的有效抑菌剂,为其在粮食及农产品储藏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宋根娣; 王佳伟; 周斌; 孙新媱; 周阳; 黄珍珍
    • 摘要: 黄曲霉是玉米贮存过程中主要的污染之一,直接影响食品以及饲料的品质和安全。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者以前期筛选获得的SG17菌株为材料,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及16S rR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为链霉菌;平板对峙实验显示该菌株能够显著抑制黄曲霉等多种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广谱性;进一步提取SG17的抑菌粗提物100°C处理60 min,抑菌率为(41.24±0.32)%,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16%;室温条件下放置15 d的抑菌率为(25.95±0.68)%,仍保留约50%的活性,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50μg/mL的抑菌粗提物可以有效抑制黄曲霉孢子的萌发,100μg/mL的抑菌粗提物能够显著抑制玉米黄曲霉菌的生长,且继续培养至14 d,抑菌率仍保持80%以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朱丽娟; 国果; 田竺青; 孙朝琴; 杨隆兵; 黄明娇; 刘鉴; 彭建; 石帮慧
    • 摘要: 探讨抗菌肽AMP-17对食源性微生物黄曲霉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产毒等的影响。通过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AMP-17对黄曲霉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绘制生长曲线。血球计数板及干重法计算经AMP-17作用后,黄曲霉的孢子萌发率、菌丝生长抑制率。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AMP-17对黄曲霉毒素产量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AMP-17作用后黄曲霉孢子及菌丝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显示,AMP-17对黄曲霉的MIC为50μg/mL;生长曲线显示其能显著抑制黄曲霉的生长;50μg/mL AMP-17作用后黄曲霉孢子萌发率为8%,菌丝抑制率可达72.5%;低浓度的AMP-17即可显著降低黄曲霉毒素的合成;经AMP-17干预后,黄曲霉孢子及菌丝形态结构均遭到明显破坏。因此AMP-17对黄曲霉的生长及产毒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为AMP-17应用于食品防腐提供了实验依据,可进一步丰富食物防腐剂种类。
    • 李天溪; 党萌; 龙淼
    • 摘要: 【目的】筛选黄曲霉颉颃菌,探究其最佳培养条件及有效抗菌成分,为实际生产中应用生物防治方法抑制黄曲霉污染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平板对峙法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待测菌株进行筛选鉴定。以抑菌率作为衡量标准,判断所得黄曲霉颉颃菌的最佳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接种量、转速、pH及装液量。通过硫酸铵沉淀法从颉颃菌无菌发酵上清液中提取蛋白,观测粗提物对黄曲霉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过滤色谱进一步纯化粗提蛋白,并进行质谱测序及序列对比分析,筛选鉴定颉颃菌产生的有效抑菌成分。【结果】筛选到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10(菌种保藏号CCTCCNO:M2018353)。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40°C,培养时间36 h,接种量3%,转速120 r/min,pH 6.0,装液量30 mL,最大抑菌率可达46.56%。其粗提蛋白能有效抑制黄曲霉生长,破坏菌丝正常形态,并从中筛选出几丁质结合蛋白、壳聚糖酶、葡聚糖酶等8种可能的有效抑菌成分。【结论】本试验分离鉴定出1株抑制黄曲霉正常生长发育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10,其产生的多种蛋白成分对黄曲霉有显著抑菌活性。
    • 肖雪梅; 曾冬燕; 邱妹; 秦菁; 黄玲
    • 摘要: 黄曲霉毒素在1993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一类天然存在的致癌物,是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各种植物性与动物性食品也能被污染,产毒素的黄曲霉菌很容易在水分含量较高(水分含量低于12%则不能繁殖)的禾谷类作物、油料作物籽实加工副产品中寄生繁殖和产生毒素,使其发霉变质,人们通过误食这些食品或其加工副产品中寄生繁殖和产生毒素,使其发霉变质。人们通过误食这些食品或其他加工副品,又经过消化道吸收毒素进入人体而致毒。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快速、高效检测和有效分离,控制含量在允许的范围内。酶联免疫法(ELISA)是一种特殊的试剂分析方法,是在免疫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其原理是样品通过处理后获得上清液,利用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或固定在反应孔中的黄曲霉毒素与样品或标准品中的黄曲霉竞争性结合特异性抗体。在洗涤后加入相应的显色剂显色,经无机酸终止反应,于波长450 nm或630 nm处检测。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与吸光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反比。
    • 王小壮; 刘双平; 孙海龙; 韩笑; 毛健; 应维茂
    • 摘要: 目的:了解黄酒发酵过程中黄曲霉的动态变化以及发酵环境对黄曲霉菌株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对黄酒发酵过程中黄曲霉的生物量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平板培养以及黄酒模拟液培养研究不同发酵因素(间歇通氧、乙醇以及酸类物质)对黄曲霉SU-16生长的影响。结果:在发酵过程中黄曲霉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0~48 h由10^(4.91) CFU/g增殖到^(105.87) CFU/g,之后开始波动或下降,至发酵结束时降至10^(4.37) CFU/g。黄酒发酵的间歇通氧方式对黄曲霉SU-16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当乙醇酒精度为3%vol,乳酸质量浓度为2 g/L及乙酸质量浓度为2 g/L时,对黄曲霉SU-16菌落的生长及生物量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qPCR定量分析表明:黄曲霉在黄酒发酵过程中呈先增后降的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黄酒发酵的精准调控提供参考,同时对其它微生物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