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土高塬沟壑区

黄土高塬沟壑区

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67537篇;相关期刊25种,包括城市观察、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中国水利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论坛、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2学术年会等;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相关文献由194位作者贡献,包括闫晓玲、张耀南、刘海燕等。

黄土高塬沟壑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67537 占比:99.98%

总计:367619篇

黄土高塬沟壑区—发文趋势图

黄土高塬沟壑区

-研究学者

  • 闫晓玲
  • 张耀南
  • 刘海燕
  • 李怀有
  • 王文龙
  • 李红星
  • 段景峰
  • 王斌
  • 闵惠娟
  • 常瑞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幸萌; 康建芳; 敏玉芳; 张耀南; 闫璐瑶
    • 摘要: 南小河沟和砚瓦川流域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小流域,被选定为水利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重点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主要项目之一,为土壤侵蚀模数计算、动态变化分析等提供相关数据。本数据集为南小河沟和砚瓦川流域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主要是基于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目视解译,并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解译图斑逐一核实修正,最终得到2021年流域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本数据集可为探讨流域水沙来源及过程提供基础数据,为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合理配置提供数据支撑。
    • 王雪娇
    •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平台,结合遥感监测、自然资源调查等成果数据监测,以用途分类为主要依据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设活动进行动态监测管控,注重对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等对象的监测评估预警。在实践中,在地形复杂、坡度较大的区域,特别是在镇一级尺度上,其管控与实际空间利用误差较大,不同地貌在空间利用上的差异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殊性未得到有效体现,不利于精细化治理,也难以达到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随着当前新型测绘技术和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成功开发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相关业务亟需实现由二维平面管理向三维立体管理转变。据此,本研究提出“横向分片+纵向分层”的立体管控概念,尝试建构立体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思路与优化模式,并以黄土高塬沟壑区为例,阐述如何在平面上对不同地貌类型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在纵向上结合主导功能制定差异化的发展保护指引,以期助力国土空间规划从分散管理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统筹管理转变,构建地上、地表、地下一体化大管控新模式,切实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的现代化能力和水平。
    • 惠波; 惠露; 张瀚洋; 刘雅丽; 赵晓林; 郭嘉; 王妮; 樊晓华
    • 摘要: 晋陕甘黄土高塬沟壑区是我国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发源地之一,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也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塬区的侵蚀沟发育具有强烈的加速作用.当前,黄土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同程度的沟道侵蚀导致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壁崩塌、滑塌、泻溜,沟岸扩张,塬面逐步萎缩和破碎化.以甘肃庆阳董志塬为例,分析了黄土塬水土流失现状,从董志塬区固沟保塬、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三个层面回顾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模式和措施配置,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推进晋陕甘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优先、高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罗丽芳; 张耀南; 赵彦博; 敏玉芳; 李红星; 闫璐瑶
    • 摘要: 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西峰站")1954年在南小河沟流域十八亩台布设径流站,进行径流和泥沙等项目的观测试验,开展小流域在不同暴雨条件下的产流产沙规律研究.本数据集为1954–2018年十八亩台径流泥沙数据.由专业人员通过观测水位、流速和含沙量,计算出流量、输沙量、逐日平均流量、逐日平均含沙量、逐日平均悬移质输沙率等数据,经整理、校对、复校、审核后形成径流泥沙数据集,为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的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和不同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 邱子恒; 闵惠娟; 李红星; 袁静; 常瑞丽; 张耀南
    • 摘要: 南小河沟流域是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开展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观测和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的典型小流域.从1954年开始先后在南小河沟流域的塬面、坡面、沟道分别布设径流场,对高塬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径流泥沙来源及水土保持单项治理措施效益进行定量观测与研究.本数据为1954-2018年南小河沟流域154个径流场观测数据集,观测要素包括降水量、径流量、泥沙量、土壤含水率.可为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土壤侵蚀预测模型构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提供科学、可靠和长期连续的观测数据.
    • 袁静; 郜文旺; 李红星; 闵惠娟; 张耀南; 康建芳
    • 摘要: 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西峰站")1975年在庆阳市宁县砚瓦川流域布设径流泥沙观测站,开展中尺度流域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长期定位观测.本数据集为该站1976–2018年径流泥沙观测数据,试验观测断面为大型抛物线型量水堰,观测方式为人工观测.数据集主要包括砚瓦川流域逐日流量数据、逐日平均含沙量数据、逐日平均输沙率数据、洪水水文要素摘录数据、逐次洪水测验成果数据.经整理、校核、复校和审核,形成径流泥沙整编数据.本数据集的建立为探索较大尺度流域的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效益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模型体系建立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 袁静; 郜文旺; 袁文博
    • 摘要: 为深入了解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对流域径流泥沙的影响机理、特点及规律,基于小流域平行对比观测法,以南小河沟流域中杨家沟、董庄沟小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双累积曲线、统计模拟、综合归因等方法研究了小流域深度治理对流域地表径流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治理的杨家沟小流域年产流次数、泥沙量均明显减少,蓄水量显著增加,特别是年产流降水量明显小于处于自然恢复状态的董庄沟小流域;杨家沟次径流量变率明显大于董庄沟,即治理使地表径流变化剧烈;治理流域比未治理流域平均洪水历时缩短了21.03 h,即水土流失治理可以缩短小流域洪水历时,减轻水土流失灾害.
    • 党小尼; 郭嘉; 康建芳; 张耀南; 郭锐
    • 摘要: 董庄沟流域作为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的非治理对比观测沟,在1954–2018年期间开展了降水、径流、泥沙的长期观测.其中降水量数据时段序列为1954–1958年,1964–1965年,2004–2018年;径流和泥沙数据为1954–1965年,2005–2018年,部分数据因观测中断存在时间序列不连续.降水数据可用于分析区域降雨时空分布、以及雨强、雨型和频次随时间的变化.径流和泥沙数据集为逐次降雨洪水对应的观测数据,可为产流产沙建模提供数据资源和验证条件.这些长时间系列数据对于微观和宏观的自然条件下的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研究意义重大.同时为开展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泥石流、滑坡、红土泻溜)预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党小尼; 郭嘉; 康建芳; 张耀南; 郭锐
    • 摘要: 董庄沟流域作为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的非治理对比观测沟,在1954–2018年期间开展了降水、径流、泥沙的长期观测。其中降水量数据时段序列为1954–1958年,1964–1965年,2004–2018年;径流和泥沙数据为1954–1965年,2005–2018年,部分数据因观测中断存在时间序列不连续。降水数据可用于分析区域降雨时空分布、以及雨强、雨型和频次随时间的变化。径流和泥沙数据集为逐次降雨洪水对应的观测数据,可为产流产沙建模提供数据资源和验证条件。这些长时间系列数据对于微观和宏观的自然条件下的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研究意义重大。同时为开展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泥石流、滑坡、红土泻溜)预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罗丽芳; 张耀南; 赵彦博; 敏玉芳; 李红星; 闫璐瑶
    • 摘要: 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西峰站”)1954年在南小河沟流域十八亩台布设径流站,进行径流和泥沙等项目的观测试验,开展小流域在不同暴雨条件下的产流产沙规律研究。本数据集为1954–2018年十八亩台径流泥沙数据。由专业人员通过观测水位、流速和含沙量,计算出流量、输沙量、逐日平均流量、逐日平均含沙量、逐日平均悬移质输沙率等数据,经整理、校对、复校、审核后形成径流泥沙数据集,为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的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和不同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