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麦长管蚜

麦长管蚜

麦长管蚜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0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3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47402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昆虫学报、生态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麦长管蚜的相关文献由777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惠燕、陈巨莲、孙京瑞等。

麦长管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3 占比:0.74%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7402 占比:99.22%

总计:47775篇

麦长管蚜—发文趋势图

麦长管蚜

-研究学者

  • 赵惠燕
  • 陈巨莲
  • 孙京瑞
  • 程登发
  • 胡祖庆
  • 胡想顺
  • 曹雅忠
  • 尹姣
  • 李克斌
  • 刘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邢鲲; 张树明; 赵飞; 张建珍
    • 摘要: 昼夜温度波动变化是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昼夜变温幅度对生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与恒温研究相比,变温幅度对昆虫生活史特征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模拟自然界24 h温度变化,并首次全面研究了相同平均温度(22°C)下不同变温幅度(±0°C、±6°C、±12°C)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生理指标(温度耐受性、呼吸)与生态指标(发育、存活、寿命、繁殖、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变温幅度±0°C和±12°C相比,变温幅度±6°C显著提高了麦长管蚜整体存活、寿命、繁殖以及净增值率与世代周期。与其它处理相比,较大变温幅度±12°C显著阻碍了麦长管蚜若虫发育,抑制了整体存活,缩短了寿命,降低了繁殖量,且显著降低了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与世代周期。但是,较大变温幅度±12°C,显著提高了成蚜的耐热、耐寒性与CO_(2)呼吸速率。研究还发现,在不同变温幅度中,麦长管蚜成蚜耐寒性的提高是以寿命为代价的。由此可见,以往以恒温为基础的昆虫种群表型及数量动态预测模型均存在局限,昼夜变温幅度作为必要因素,应考虑纳入种群表型及数量动态预测模型中,从而提高昆虫田间发生情况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与气候变化对生物的风险评估的精确性。
    • 王明飞; 戚秀秀; 王中华; 刘艺凝; 姜瑛; 孙晓
    • 摘要: 【目的】从施硅对小麦挥发物释放影响的角度,探究施硅提高作物抗虫能力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法,供试小麦品种为‘郑麦1036’,供试蚜虫为黄淮地区的优势种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供试营养液为Hoagland营养液。设置不施硅不接蚜虫对照(CK)、不施硅接蚜虫(A)、施硅不接蚜虫(Si)、施硅接蚜虫(SiA)4个处理。于小麦两叶一心、三叶一心时分别喷施200 mL的硅试剂,于小麦五叶一心时用毛笔将无翅成虫接到小麦叶片上,每盆小麦接30头蚜虫。采用Y形嗅觉仪研究麦长管蚜寄主的选择行为,采用顶空吸附法收集小麦挥发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离鉴定。通过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寻找对麦长管蚜寄主选择偏好影响较大的气体挥发物。【结果】无论接蚜虫与否,施硅均显著降低了麦长管蚜对小麦寄主的趋向性(P<0.01)。对所有处理的小麦挥发物中气体进行收集分析后发现,小麦挥发物中均包含烷烃类、苯类、醇类等化合物。与A相比,SiA显著提高了挥发物十二甲基环己氧烷、3-己烯-1-醇(E)、D-柠檬烯的相对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56.25%、112.00%、117.78%;而2,4-二甲基-庚烷的相对含量显著降低了81.02%。主成分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对寄主的选择与气体挥发物2,4-二甲基-庚烷呈显著正相关;与气体挥发物十二甲基环己氧烷、3-己烯-1-醇(E)、D-柠檬烯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施硅可通过增加小麦气体挥发物十二甲基环己氧烷、3-己烯-1-醇(E)、D-柠檬烯的释放,且减少2,4-二甲基-庚烷的释放,共同影响麦长管蚜的寄主选择,从而提高寄主小麦对麦长管蚜的趋避性。
    • 张方梅; 闫艺; 程登发; 朱勋; 张云慧; 李祥瑞
    • 摘要: 【目的】探讨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9个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两翅型间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揭示其在蚜虫翅型分化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方法】RT-PCR克隆麦长管蚜内参基因U6的cDNA全长序列和9个miRNA,并利用qRT-PCR方法检测9个miRNA在有翅和无翅麦长管蚜不同发育阶段(伪胚胎、1-4龄若蚜和成蚜)的表达。【结果】麦长管蚜U6的cDNA全长为92 bp,与其他昆虫的U6 cDNA序列一致性达80%以上。qRT-PCR结果表明,大部分miRNA在伪胚胎期及若蚜期的相对表达量均较低,在成蚜期相对表达量较高。6个miRNA(miR-277,miR-9a,miR-7,Let-7,miR-1和miR-315)在有翅成蚜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无翅成蚜中的;miR-277和miR-9a在有翅成蚜期的相对表达量较高;除miR-315外,miR-277,miR-9a,miR-7,Let-7和miR-1在成蚜期的相对表达量在两翅型间均呈显著差异,且miR-9a在伪胚胎期和miR-315在3龄若蚜期相对表达量在两翅型间也差异显著。其他3个miRNA(miR-8,PC-3p-2743_844和PC-5p-113190_15)在无翅成蚜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有翅成蚜中的,其中miR-8和PC-3p-2743_844在有翅成蚜和无翅成蚜期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其他发育阶段,而PC-5p-113190_15的在无翅蚜3龄若蚜期显著高于在其他发育阶段;miR-8在成蚜期以及PC-3p-2743_844在伪胚胎和成蚜期的相对表达量在两翅型间差异显著,PC-5p-113190_15在3龄若蚜期的相对表达量在两翅型间差异极显著。【结论】麦长管蚜内参基因U6与其他昆虫的U6 cDNA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表达谱分析显示,9个miRNA可能在伪胚胎或成虫阶段在麦长管蚜翅型分化中起调控作用。
    • 孙小诺; 韩晓清; 王蓉蓉; 张尚卿; 柴青; 刘悦; 魏丽欣
    • 摘要: 麦长管蚜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其种群在小麦田发生、发展和消亡均可能受温度、湿度、风雨等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在麦长管蚜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出现不同的气象因素也将使其防治策略发生变化。重点分析5月温度、湿度、瞬时风速、降水量等对2019年河北省小麦田麦长管蚜种群发展动态的影响,以期明确影响河北省麦长管蚜种群发展的关键气象因子。小麦田麦长管蚜种群发展动态结果表明,河北省保定和唐山地区麦长管蚜在麦田快速发展时,当地小麦分别处于扬花后期至灌浆初期和小麦扬花期,而保定地区麦长管蚜至小麦乳熟后期才开始出现种群数量下降,唐山地区麦长管蚜却在小麦灌浆期出现了种群数量的快速下降。结合气象因素分析发现,在平均气温相近的情况下,保定和唐山地区最高气温均于5月22—24日出现了高于36°C的天气,而保定地区麦长管蚜种群数量于23日出现了急剧下降,可以确定与此次高温天气有关,但唐山地区麦长管蚜种群数量于19日便开始出现下降,与5月19—20日唐山地区小麦田出现的大风天气有关,当时风速为8.3~16.0 m/s,达到了5~7级,其中7级大风持续时间为3 h。而2地降水量和田间相对湿度的变化不是麦长管蚜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 刘刚
    • 摘要: 近期,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开展了6种病毒抑制剂对西藏青稞上大麦黄矮病防治效果的研究。研究人员采用带毒蚜虫人工接种法,于青稞起身拔节期每株接种10-15头带毒麦长管蚜,7天后灭蚜,灭蚜后3天喷施病毒抑制剂,在成株期出现黄矮病症状后调查病株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以及对长势和产量的影响。
    • 李叶; 宋维虎; 李鸿雁; 刘长仲
    • 摘要: 为明确阿维·吡虫啉和氯氟·吡虫啉两种复配制剂对麦长管蚜Sitobion miscanthi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采用生命表技术分别研究了两种药剂亚致死浓度LC10、LC30对麦长管蚜F0代和F1代生长发育及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 表明,阿维·吡虫啉和氯氟·吡虫啉LC10、LC30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麦长管蚜F0代成蚜寿命和单头产蚜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氯氟·吡虫啉LC30处理成蚜寿命和繁殖力最低(7.98d,12.58头);阿维·吡虫啉LC10、LC30,氯氟·吡虫啉LC10、LC30处理,F1代成蚜寿命分别缩短4.85、8.47、6.03、9.28d,单头产蚜量分别减少35.85%、55.47%、40.04%、59.52%,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F1代存活率从第12天开始下降,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各处理亚致死浓度使F1代发育历期、种群加倍时间(Dt)延长,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周限增长率(λ)、总生殖率(GRR)均降低.表明亚致死浓度的阿维·吡虫啉和氯氟·吡虫啉能够显著抑制麦长管蚜种群增殖.
    • 孔艳艳; 赵惠燕
    • 摘要: 为探究高压静电场对麦长管蚜的影响,设置不同剂量(4 kv/cm-20 min、5 kv/cm-40 min)的高压静电连续处理小麦种子和出生12 h内的麦长管蚜若虫40代,以未经上述处理的小麦种子和蚜虫为对照;通过qRT-PCR的方法对处理至第4,11,21,31,40代的麦长管蚜进行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并测定相近世代麦长管蚜的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结果表明:CuZnSOD、MnSOD、POD 3种抗氧化酶基因均在第4代和第40代上调,第11~31代基因表达不显著或呈下调模式;且第4代麦长管蚜在5 kv/cm-40 min剂量下,上述3种酶基因上调最显著,而在第40代麦长管蚜在4 kv/cm-20 min剂量下,酶基因上调最显著.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随世代变化趋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产生变化的关键世代与酶基因一致.长期胁迫下,随世代延长麦长管蚜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存在差异,且与体重变化差异相符,这为麦长管蚜随世代增加对高压静电场胁迫调整适应和防御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
    • 杨超霞; 闫艺; 张方梅; 朱勋; 张云慧; 李祥瑞
    • 摘要: [目的]筛选特定条件下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稳定表达的微小RNA(miRNA)表达分析内参基因.[方法]根据麦长管蚜miRNA Illumina测序结果筛选出miR-10-3p,miR-993,miR-276,miR-275,miR-252a,miR-1,miR-375,pc-15,pc-73和1个常用内参基因U6共10个候选内参基因.利用qRT-PCR测定10个候选内参基因在麦长管蚜有翅蚜和无翅蚜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以及4种化学药剂(95.1%吡虫啉原药、97.8%噻虫啉原药、95%阿维菌素原药和40%氧乐果乳油)处理无翅蚜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GeNorm,NormFinder,△Ct法,BestKeeper和RefFinder对10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qRT-PCR结果表明,在麦长管蚜有翅蚜不同发育阶段、无翅蚜不同发育阶段、有翅蚜和无翅蚜不同组织中和4种药剂处理的无翅蚜中表达量较高的内参基因分别是miR-276,miR-276,miR-10-3p和miR-10-3p;5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在上述4种条件下表达稳定性都较好的内参基因分别是miR-252a,miR-993,miR-275和miR-993.GeNorm软件分析表明不同条件下麦长管蚜内参基因的较佳数目为2,结合RefFinder稳定性综合排序的结果分析可知在有翅蚜不同发育阶段、无翅蚜不同发育阶段、有翅蚜和无翅蚜不同组织中和不同药剂处理无翅蚜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组合分别是miR-252a和miR-276,miR-993和miR-276,miR-275和miR-10-3p,miR-993和miR-10-3p.[结论]麦长管蚜有翅蚜不同发育阶段、无翅蚜不同发育阶段、有翅蚜和无翅蚜不同组织中和不同药剂处理无翅蚜中内参基因优化组合分别为miR-252a和miR-276,miR-993和miR-276,miR-275和miR-10-3p,miR-993和miR-10-3p.研究结果为麦长管蚜miRNA基因定量表达的研究提供了内参基因选择的依据.
    • 解锋; 王世锋; 苏海燕; 廖淑霞; 胡想顺
    • 摘要: 为了预测麦长管蚜田间发生发展程度,及时制定综合防治策略,根据历年来杨凌区麦长管蚜的种群发生程度和气象数据,利用多元相关性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了杨凌地区3月下旬到5月下旬各旬麦长管蚜的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从16个气象因子中发现旬均温度、旬均相对湿度和旬均气压与当旬麦长管蚜的发生相关系数排在最前3位.用三个气象因素构建的各旬线性回归模型经实践验证表明对当旬麦长管蚜发生程度预测的准确率为100%(3月下旬)、100%(4月上旬)、100%(4月中旬)、90%(4月下旬)、75%(5月上旬)、85%(5月中旬)、100%(5月下旬),总体准确率90%.由此得出结论本文构建的预测模型可用于指导实践中麦长管蚜的综合防治.
    • 曹俊宇; 孙东宝; 赵飞
    • 摘要: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麦类作物主要的害虫之一,严重影响麦类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为了探究不同高温天数和农药互作对麦长管蚜世代内与世代间生活史性状的影响,调查了成蚜经高温事件34°C/3 h持续1d、3d和5d与低剂量吡虫啉互作,对生活史性状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世代内,随着高温天数增加,存活率随之下降,仅高温处理下由67.5%下降为12.5%,与农药结合后由70%下降为10%,但对寿命、繁殖却没有影响(P>0.05).不同高温天数和吡虫啉的互作延迟效应主要加剧了对繁殖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高温天持续3d和5d(P<0.05),显著抑制了母代种群参数的增长.在世代间,母代单独经历不同高温天数后,对子代存活、发育、繁殖和寿命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高温天数和吡虫啉的互作主要对子代存活产生了负面影响,下降率可达33.3%,但两者的互作却对子代成蚜寿命、繁殖产生了正面刺激作用,大大减缓对子代种群参数的影响.上述结果将为气候变暖和农药双重胁迫下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预测、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