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59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067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激光生物学报、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2012北京地区皮肤科学术年会等;鲜红斑痣的相关文献由806位作者贡献,包括顾瑛、刘凡光、苑凯华等。

鲜红斑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4 占比:22.38%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1.57%

专利文献>

论文:1067 占比:76.05%

总计:1403篇

鲜红斑痣—发文趋势图

鲜红斑痣

-研究学者

  • 顾瑛
  • 刘凡光
  • 苑凯华
  • 黄乃艳
  • 李勤
  • 王开
  • 王颖
  • 李峻亨
  • 梁洁
  • 曾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杰雄; 黄煜坤; 刘璐; 熊霞; 邓永琼
    •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预测脉冲双波长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效果的无创数学模型.方法:收集采用双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的91例面颈部鲜红斑痣患者资料,将其分为建模组(59例)及验证组(32例).在建模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影响PWS治疗效果的独立相关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数学模型PWS index;最后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等评价该模型的疗效预测能力.结果:经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发现皮肤镜表现分型、B超皮肤厚度是预测染料激光治疗面颈部鲜红斑痣治疗效果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数学模型PWS index=-5.899+[-1.846(皮肤镜表现1型)/2.017(皮肤镜表现2型)]+6.808?B超厚度.PWS index预测建模组及验证组鲜红斑痣治疗效果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95%CI:0.895,1.01)、0.902(95%CI:0.785,0.102).结论:皮肤镜表现、B超皮肤厚度是预测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基于二者建立的数学模型PWS in-dex在建模组及验证组均显示出较好的疗效预测价值.
    • 夏林欢; 刘莲; 杨李桦; 蒋献
    • 摘要: 鲜红斑痣(PWS)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血管性疾病,光动力在治疗PWS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对大面积、紫红型及治疗抵抗型PWS起到了较为理想的疗效,但治疗后可出现疼痛、肿胀、渗出、结痂等不良反应。本文将综述并探讨现有光动力疗法在PWS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及优缺点,为PWS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迪丽努尔·吾甫尔; 丁媛; 康晓静
    • 摘要: 鲜红斑痣是一种体细胞基因突变疾病,这种突变可改变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导致血管畸形。在大部分鲜红斑痣/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中存在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q多肽(GNAQ)基因体细胞突变位点,且突变与部分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推测GNAQ基因突变可作为早期鲜红斑痣的预测因子指导早期干预治疗。RAS p21蛋白激活因子1(RASA1)的体细胞“二次突变”与鲜红斑痣伴发综合征毛细血管-动静脉畸形的发病有关。基因突变引起下游通路中的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蛋白激酶活化,参与鲜红斑痣发生的不同阶段。深入研究鲜红斑痣相关GNAQ基因、RASA1基因和MAPK、PI3K等可为其早期诊断及分子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黄静; 田鑫鑫; 胡光珍
    • 摘要: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策略对鲜红斑痣(PWS)患儿疾病羞耻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1日~2019年11月30日收治的120例PW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策略;比较两组疾病羞耻感、自尊水平。结果:观察组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身体羞耻、家庭羞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社交自信、体能、学习能力、外貌、自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WS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策略,可降低患儿疾病羞耻感,提高自尊水平。
    • 卢会秀; 曹海育; 李建英; 孙静
    • 摘要: 目的比较采用脉冲染料激光(pdsed dye laser,PDL)和Cynergy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成年鲜红斑痣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皮肤科的61例鲜红斑痣患者资料。采用双波长脉冲染料治疗的31例患者为双波长组,采用58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的30例为PDL组。比较两组间总体疗效、不良反应,并对两组间不同类型鲜红斑痣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双波长组总有效率74.19%(23/31),高于PDL组的有效率40.00%(12/30),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7.288,P=0.007)。双波长组IV型、V型、VI型鲜红斑痣治疗有效率均高于PDL组,其中VI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组和双波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3/30)、16.12%(5/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2,P=0.478)。结论对于成年鲜红斑痣患者,采用585 nm和1064 nm双波长激光治疗,疗效优于585 nmPDL,且不良反应可控,针对每例患者确定最佳剂量,可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
    • 尹兆会; 孙晓晨
    • 摘要: 目的:探讨鼓式取皮法切取大张次全厚皮片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及薄断层皮片修复供区的效果。方法: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采用鼓式取皮法切取大张次全厚皮片修复瘢痕及皮肤肿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在供区相邻部位切取薄断层皮片修复次全厚皮供皮区。次全厚皮片修复面积为70~200 cm^(2)。结果:鼓式取皮法切取大张次全厚皮片、薄断层皮片快速、简便。本组10例患者除1例有小面积皮片下血肿(经换药后愈合),其余均成活理想。术后1~12个月随访,次全厚移植皮片平整,无明显挛缩畸形,皮片弹性良好,质地柔软,色素沉着较轻;次全厚皮片供区及薄断层皮片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鼓式取皮法切取大张次全厚皮片,且供皮区以薄断层皮片修复方法快速、简便;而且受区移植皮片成活质量好,远期效果佳,供皮区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是皮片移植术兼顾受区及供区的一种好方法。
    • 徐婧; 王兴佳; 李泓馨; 高莹; 胡瑾; 刘晓雁
    • 摘要: 目的观察鲜红斑痣的皮肤镜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2019年7月13日期我科门诊接诊的100例鲜红斑痣患儿,均于VEOS HD2皮肤镜下观察红斑痣特征。观察不同年龄分层、发病类型患者镜下特征差异。结果鲜红斑痣临床表现为边缘清楚、不规则红斑,按压褪色或不完全褪色。皮肤镜下检查结果示:21例(21.00%)为点状血管分布模式,23例(23.00%)网状血管分布模式,29例(29.00%)点状模式+网状模式,18例(18.00%)不规则分支血管模式,9例(9.00%)均一红色区域模式。不同年龄鲜红斑痣镜下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2岁组以均一红色区域模式(35.00%)和不规则分支血管模式(35.00%)为主,2个月~3岁组以点状血管分布模式(23.08%)、网状血管分布模式(43.59%)为主。不同发病类型鲜红斑痣镜下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型以点状模式+网状模式(33.33%)和不规则分支血管模式(30.56%)为主,单发型以点状血管分布模式(21.88%)、网状血管分布模式(28.13%)、点状模式+网状模式(26.56%)居多。结论鲜红斑痣有典型的皮肤镜下特征,皮肤镜可为鲜红斑痣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信息。
    • 邱煜; 曾小芳; 应洁雅; 相文忠
    • 摘要: 鲜红斑痣(PWS)是最常见的血管畸形之一,发生在0.3%~0.5%的新生儿中.脉冲染料激光(PDL)是治疗PWS的金标准,但是随着光敏剂研究成果的进步,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PDT)正在成为治疗PWS的新手段.光敏剂从静脉入血后由血管内皮细胞吸收,可在扩张畸形的血管中高浓度积聚,应用特定波长照射病变组织,达到相应的组织深度,产生大量高反应性单线态氧,选择性破坏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产生血栓,随后机化、纤维化,以达到治疗PWS的目的.
    • 王旭; 康文锐; 胡晓明
    • 摘要: 光动力疗法已经在鲜红斑痣等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皮损表面的辐照度高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其均匀性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通过三维扫描仪获得皮损的表面三维点云数据,然后通过色差显著性算法实现病灶分割,选取阵列光动力治疗光源在典型姿态下完成病灶曲面的辐照度均匀性分析。结果显示,当阵列发光二极管光源偏转5度时,病灶表面预期辐照度减小4%;两组间距离变化10mm时,预期辐照度变化5%。该方法不仅实现了光动力治疗时曲面皮损的辐照度评估,也可辅助医生调节治疗光源的位姿获得预期的辐照度分布。
    • 王旭; 康文锐; 胡晓明
    • 摘要: 光动力疗法已经在鲜红斑痣等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皮损表面的辐照度高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其均匀性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通过三维扫描仪获得皮损的表面三维点云数据,然后通过色差显著性算法实现病灶分割,选取阵列光动力治疗光源在典型姿态下完成病灶曲面的辐照度均匀性分析.结果显示,当阵列发光二极管光源偏转5度时,病灶表面预期辐照度减小4%;两组间距离变化10mm时,预期辐照度变化5%.该方法不仅实现了光动力治疗时曲面皮损的辐照度评估,也可辅助医生调节治疗光源的位姿获得预期的辐照度分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