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魂魄

魂魄

魂魄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宗教、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华人世界、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国新闻周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中医药博士、博士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学术会议暨全国中医“脑心同治”理论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会等;魂魄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怀民、代保民、刘应科等。

魂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99.4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56%

总计:180篇

魂魄—发文趋势图

魂魄

-研究学者

  • 林怀民
  • 代保民
  • 刘应科
  • 张悦
  • 张炜
  • 杨秋莉
  • 王国雨
  • 胡春燕1
  • 赵太国
  • 郭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邵雨晴; 朱沁泉; 张涤
    • 摘要: 总结张涤依据魂魄学说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经验。张涤提出孤独症的基本病机为魂魄失调、阴阳失衡,并将临床患儿分为亢进型及抑制型,以平肝安魂、补肺定魄为治法,以六味地黄汤及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为孤独症临床辨证提供了新思路。
    • 摘要: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恚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 庞浡仚; 庞铁良
    • 摘要: 魂魄是先天产物,是形成人的基础物质。魂为阳神,魄为阴神,魂魄相依;魂魄同源于心,先天生育于心肾,后天充养于肺脾,魂涵居于肝,魄健居于肺,以使五脏各尽其功;魂气同源,魄血同源,魂血相依,魄气相依。魄主本能辨识功能、本能运动功能、本能发声功能和记忆功能等具有向内藏收的本能功能,可通过“本能学习”强化其灵活性;魂主谋策、动作技巧、理智辨识等具有向外使用的理智功能,可通过“理智学习”逐渐培养形成。魂主思维、意志行为、注意力和复杂学习;魄主感觉、知觉、记忆和简单学习。
    • 何靓森; 王强(指导)
    • 摘要: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怎一个和平花开》。《九歌·国砀》有言:“生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今朝和平安定的中国是英烈用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践行使命,用奉献书写人生换来的。
    • 伊丽妍冬
    • 摘要: 面对疫情,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回应灾变带来的痛苦,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唤醒艺术?翻看夏可君2020年以来的朋友圈或许可以从中找到答案。他对于广义的现代性审美的讨论,围绕"虚白"或"白中白"的概念,策划了一些与之相关的艺术展览,从视觉走向魂魄的余觉,以探讨艺术作为审美救赎的可能性。《艺术市场》:2020年以来,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 张炜
    • 摘要: 我听说松林是天上的乌云变成的,乌云是松林的魂魄。一片片松林死亡了,它们的魂魄就要升上高天,游来荡去,最终还要找个适当的时机落下来生长。我还听说红云落到地上生成了柿子树和紫叶李、楓树;常在西南方飘荡的灰云生成了大片的灌木;而白云则生成了白杨和桦树。林木纷纷消逝的年代,也是云彩远远飘离的岁月。
    • 陶磊
    • 摘要: 因爲早期中國東西文明宇宙論的差異,早期易學分爲兩派。其中,東方文明之易學宇宙論重地,基於絶地天通的宇宙論,不承認人神的直接相通,其與神之溝通通過感應卦象來實現。其關於卦象的來源的理解則是對現象之象的歸納與提煉,其象之運用則是服務于現實的生産與生活。西方文明之易學宇宙論重天,基於天地可以交通的宇宙論,人神可以直接交流。發展到周易,依據人神可以相通的模式撰寫了《易經》爻辭。象與辭構成了東西方易學的核心關切。《易傳》是對兩種易學的綜合,魂魄是兩種易學通神的基礎,綜合兩種易學所得的本體與現象相統一的理論中,其中的陰陽哲學不是純粹的矛盾的對立統一,而是基於魂魄而生的包含着尊卑内涵的陰陽之論。從《易經》到《易傳》,不是單純的哲學突破問題,更主要的是不同易學流派的綜合創新問題。
    • 摘要: 肺为五脏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主生气。人参气寒清肺,肺清则气旺,而五脏俱补矣。精者阴气之英华,神者阳气之精灵也。微寒清肺,肺旺则气足而神安。脾属血,人身阴气之原。味甘益脾,脾血充则阴足而精安。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精神安,魂魄自定矣。气虚则易惊,血虚则易悸。人参微寒益气,味甘益血,气血平和,惊悸自止。
    • 王国雨
    • 摘要: 早期儒家基于功能视角对祭祀之道德和社会功能的强调,回答了祭祀“为何必要”的问题,同时,也继承周人祭祀的理性精神,并以魂魄观念和魂气说理解鬼神,回答了祭祀“何以可能”的问题.不同于墨子“明鬼”和民间鬼神信仰强调鬼神的实体与威灵,早期儒家对殷周祖灵观念做了进一步理性化、人文化、非实体化和去威灵化的转化,墨子对其“以鬼为不神”的批评,恰好揭示了儒家祖灵观念的特征.秉持“死而不绝”的生命观和魂魄观,早期儒家认为,祭祖礼仪中鬼神的实质是祖先之魂魄,死后被尊为鬼神,只要必诚必敬地斋戒以祭,基于“气”之感应原理,子子孙孙便可与列祖列宗感通于祭场这一神圣空间中.在祭祀态度与目的上,孔子及其儒家由强调祈福转向强调报本,由强调所信转向强调能信,强调“外则尽物,内则尽志”的祭祀主体本身的努力.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世界中,虽然“事人”优先于“事鬼”,但“鬼神得其飨”始终是儒家社会治理蓝图和信仰世界的主题之一.无鬼神的儒家是不完整的,他们所追求的是“敬鬼神”与“远鬼神”的平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