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髹饰录》

《髹饰录》

《髹饰录》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绘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4587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创意与设计、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物天地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全国艺术青年学者论坛、2011国际生漆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1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等;《髹饰录》的相关文献由8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振纪、长北、长北1等。

《髹饰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4587 占比:99.53%

总计:24703篇

《髹饰录》—发文趋势图

《髹饰录》

-研究学者

  • 何振纪
  • 长北
  • 长北1
  • 何豪亮
  • 张小燕
  • 潘垒
  • 陈晓东
  • 刘东霞
  • 刘克华
  • 周剑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厚娟; 陈文苑
    • 摘要: 《髹饰录》是明代徽州人黄大成著述的一部有关传统髹饰技法的专著,是我国现存唯一一部古代漆工艺书籍。借助《髹饰录》相关记载,分析徽州漆器髹饰五大技法的工艺流程,梳理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的技法门类与发展特点.通过“利用第一,楷法第二”的髹饰工则,进而了解徽州漆工的髹饰理念,从而促使人们对当时徽州髹饰工艺的历史和发展状况有更深了解,有利于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在中国漆艺发展传承脉络中地位的确立。基于《髹饰录》的徽州漆器髹饰技法研究,对于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徽州传统髹饰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 张健
    • 摘要: 明代黄成的《髹饰录》是中国工艺美术领域最为重要的漆工专著。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王世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索予明均对其做了解说,以利于该书的传承与使用。本世纪初,长北立足工艺与校勘,撰写了《〈髹饰录〉图说》(2007版)。时过十余年,又出修订版《〈髹饰录〉图说》(2021版)。2021版与2007版的最大不同在于:将蒹葭堂抄本、德川抄本两种抄本放在同一平台进行校勘研究,增加了对朱氏刻本和已出版四种解说本的校勘。如果说2007版多采新图,经过退休多年的读书、调查、思考、研究,2021版则以古图古书古物与工坊流程等为证,逐条注释解说《髹饰录》。应该说,著者以惨淡的慢功夫,使2021版《〈髹饰录〉图说》比2007版《〈髹饰录〉图说》大大增强了丰富性、严谨性,提升了学术层次。
    • 张晓蒙
    • 摘要: 史料记载,北京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据我国仅存的一部历史漆书,明代名漆工黄成著、杨明作注释的《髹饰录》记载:我国唐代已有“剔红”的制作,刀法快利,古朴可赏。当时“剔红”是主要的品种。此外,还有剔黑、剔黄、剔绿等,均属于雕漆范畴,只是所涂颜色和表现方法有所不同。
    • 张小燕
    • 摘要: 《髹饰录》是明朝遗留至今的一本漆艺专著,其分为《乾集》和《坤集》。本文通过阐述《乾集》中的设计"利用"论,记录了漆器制作的工具、材料、设备等。这些材料工具都是取自自然,并且将各种使用工具的过程也比拟成自然现象,体现作者崇尚大自然的唯物主义精神。
    • 张小燕
    • 摘要: 《髹饰录》设计“揩法”观主要是记录漆匠在漆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具体包括“三法”“二戒”“四失”“三病”四部分内容。“三法”是制作漆器的方法,有“巧法造法”“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二戒”是对漆器制成以后的评价,分为“淫巧荡心”“行滥夺目”。“四失”和“三病”则是直接对制作漆器的工匠而言的,强调漆工本身的个人修养问题,批评漆工本身的素质。“四失”指的是“制度不中”“工过不改”“器成不省”“倦懒不力”,“三病”说的是工匠“独巧不传”“巧趣不贯”“文采不适”。文章通过设计“楷法”观的描述强堝漆器制作方法以及漆工自身综合素荞,以便谈古论今,推陈出新。
    • 何振纪
    • 摘要: 据现传《髹饰录》抄本所记,其作者及注者分别为明代漆工黄成与杨明.该书自日本传回中国后,有关"新安黄平沙"中的"平沙"是黄成的籍贯还是名号曾一度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而有关杨明的姓氏是"杨"还是"扬"的问题近年来也引发不少讨论.通过对不同抄本中所写名字进行对照,梳理出当中的种种疑窦,发现其时工匠所处独特的情境.
    • 张小燕
    • 摘要: 《髹饰录》设计"楷法"观主要是记录漆匠在漆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具体包括"三法""二戒""四失""三病"四部分内容."三法"是制作漆器的方法,有"巧法造法""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二戒"是对漆器制成以后的评价,分为"淫巧荡心""行滥夺目"."四失"和"三病"则是直接对制作漆器的工匠而言的,强调漆工本身的个人修养问题,批评漆工本身的素质."四失"指的是"制度不中""工过不改""器成不省""倦懒不力","三病"说的是工匠"独巧不传""巧趣不贯""文采不适".文章通过设计"楷法"观的描述强调漆器制作方法以及漆工自身综合素养,以便谈古论今,推陈出新.
    • 李娜
    • 摘要: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杰出的漆器工艺就是文化长河中丰富的遗产之一.髹漆工艺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史、物质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漆工黄成所著的《髹饰录》是我国唯一一部古代漆工专著,书中详细记录了我国古代漆器制作工艺,以及敏求的工匠精神.黄成在撰写《髹饰录》时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因而《髹饰录》这本著作晦涩难懂,幸得有关学者对此书进行解说,使其易于理解,对后人研究此专著产生巨大影响.文章主要从《髹饰录》中的雕镂门角度出发,对髹器工艺的技法进行研究.
    • 何振纪
    • 摘要: 明代的《髹饰录》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唯一一部专门的漆艺文献,由于迄今所见只有该书的手抄本保留于日本,因而使得日本学者率先开展了对该书的研究。此书在日本的研究最初被视作一部漆艺指导书籍来看待,后又随着该书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传回中国而拉开了中国学者研究该书的序幕。从该书的流传及研究情况走过了近百年时间,中外学者所开展的相关研究主要立足于工艺技术、工艺美术史、艺术文献学三个方面来展开。在进入21世纪以来,从近年不断迭出的《髹饰录》研究成果可见,当前的相关研究正呈现出一种综合化、跨学科的趋势。除此以外,有关《髹饰录》研究在资料考证以及研究范畴的扩展与其他工艺文献的比较及联系等方面也出现了较大的进步,正展现出一种内外相通、兼容并包的研究取向。
    • 张小燕; 杨先艺
    • 摘要: 明代的漆艺专著《髹饰录》不仅记录了漆器工艺制作方法、原料、工具及工则等,还蕴含了"天人合一"和"观象制器"的传统造物思想。"天人合一"观体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思想,"观象制器"蕴含了实用美学观。这些设计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现代艺术设计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