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速道岔

高速道岔

高速道岔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8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经济、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14235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山东铁道学会铁路运输安全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铁路通信信号工程科技动态报告会暨铁道部通信信号设计科技情报网技术交流会、2006世界轨道交通论坛等;高速道岔的相关文献由39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平、徐井芒、陈嵘等。

高速道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4235 占比:99.84%

总计:114420篇

高速道岔—发文趋势图

高速道岔

-研究学者

  • 王平
  • 徐井芒
  • 陈嵘
  • 王树国
  • 方嘉晟
  • 王小敏
  • 郭进
  • 司道林
  • 杨东升
  • 杨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宜坤; 宁静; 李艳萍; 陈春俊; 张兵
    • 摘要: 国内某线路高速列车因二系横向减振器故障在普通线路上产生小幅蛇行运动,并在过岔时演变为蛇行失稳。基于该线路列车参数建立SIMPACK动力学仿真模型与可动心轨道岔截面模型,分析减振器故障车辆过岔后的小幅蛇行极限环的演变趋势。首先计算普通轨道、转辙区、辙叉区、完整道岔4种激扰的分别作用下,故障车辆产生稳定极限环的临界速度。随后计算车辆在入岔前不同轮对蛇行横移量幅值对车辆临界速度的影响。最后通过相轨迹图分析上述因素对故障车辆的轮对蛇行不稳定极限环的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直向通过可动心轨道岔时的激扰增加的蛇行能量会使车辆产生极限环的速度降低,不稳定极限环演变得更快。车辆进入岔区前蛇行幅值增加,失稳临界速度降低,会进一步加快不稳定极限环的演变。因此在监测车辆进岔时需要对轮对小幅蛇行幅值进行分析,合理降速以防蛇行失稳的演变。
    • 张珂苑; 张锐锋
    • 摘要: 不足位移是高速道岔中超长尖轨在实现尖轨转换过程中尖轨没有移动到设计位置,从而影响道岔的正常使用。线路工在日常线路养护维修中,时常遇到尖轨存在小轨距的问题。为保证线路安全运行,烟台南客专线路车间针对这一具体问题,制定了相关整治方案,集中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本文基于相关理论,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道岔不足位移病害整治的方法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总结,对后续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 于淼
    • 摘要: 针对18号高速道岔,建立了车辆-道岔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速度下列车通过高速道岔时轮轨力学行为,并对引起的轮对振动加速度进行了时频分析。结果表明,柔性轮对在载荷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使轮轨力和轮对振动加速度出现等幅振动;侧向过岔时随着运行速度的提高,轮轨垂向力和轮对垂向加速度均逐渐上升,同一速度下,尖轨处的峰值大于长心轨、长心轨大于短心轨、滑动接头处最小;列车直向过岔时对长心轨宽约0.04 m处以及侧向过岔时对曲尖轨宽约0.02 m处的冲击较大,激发了轮对垂向加速度300 Hz左右的高频振动,接近于轮对固有频率,易引起轮对对称伞型和三次弯曲模态的复合振动。
    • 王树国; 王璞; 葛晶; 司道林; 杨东升
    • 摘要: 采用现场监测方法,研究不同过岔条件下高速道岔尖轨的实际磨耗特征;通过脱轨风险分析和尖轨强度分析,研究高速道岔尖轨磨耗管理限值。结果表明:控制曲尖轨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是侧向磨耗,在逆向和顺向过岔条件下,高速道岔曲尖轨磨耗特征差异显著,顺向过岔时曲尖轨侧磨主要发生在前端较窄区段,而逆向过岔时曲尖轨侧磨主要发生在后端顶宽较宽区段;顺向过岔时的道岔下道尖轨最大侧磨发生在15 mm断面,侧磨量为3.9 mm,并未达到6 mm的规范限值,而逆向过岔时的道岔下道尖轨从35 mm断面至全断面区段侧磨量均在7.5 mm以上,超过规范限值。基于此,高速道岔尖轨磨耗除满足维修规则要求外,还应确保车轮抬升2 mm时,车轮廓形切线夹角小于43.6°的危险区域不与尖轨接触;曲尖轨5 mm断面位置侧磨限值由规范中的6 mm减为3.5 mm。
    • 王健
    • 摘要: 为提升车辆通过高速道岔时的运行平稳性,基于迹线法建立车轮与道岔钢轨接触几何计算模型,分析车辆通过道岔转辙器时的轮轨接触点对分布特性,发现轮轨接触位置不集中和突变是降低车辆运行平稳性的主要因素。以降低接触突变幅度为原则提出转辙器钢轨廓形打磨方案,并基于轮轨接触几何模型和车辆-道岔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对道岔钢轨打磨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钢轨廓形打磨能有效降低道岔区轮轨接触不平顺和等效锥度,利于提升车辆的运行平稳性;打磨后轮轨横向力、车体横向加速度、脱轨系数的最大值分别降低了39.5%、7.4%、41.7%,该廓形打磨方案对提升道岔服役性能效果明显。
    • 王璞; 王树国; 杨东升; 司道林
    • 摘要: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进一步回升运营速度的需求,对达速条件下高速道岔适应性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建立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对车辆达速通过道岔时的动力性能变化规律进行仿真分析;选取试验段,对复兴号列车分别以300、350 km/h通过时道岔动力性能变化特性进行测试分析;并对既有运营条件下高速道岔出现的主要伤损、成因以及与速度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达速通过道岔时,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均增大,但均在限值内,安全性可以保证;达速运行对尖轨-心轨侧轮重减载率影响较明显,对脱轨系数影响较小;轮轨相互作用加剧,尖轨-心轨侧轮轨垂向力显著增大,轮轨横向力略有增加;车辆动力性能呈现劣化趋势,轮对和车体振动加速度均增大;达速条件下,道岔承受的轮轨冲击荷载呈增大趋势,只有直基本轨所受横向力有所减小;转辙器区钢轨垂向变形增大、横向变形减小,导曲线区钢轨横向变形增大;列车荷载作用下直尖轨与基本轨密贴状态变差,岔区轨道结构振动加剧;既有运营条件下我国高速道岔主要出现了尖轨不足位移、心轨翼轨离缝、严寒地区高低不平顺、直尖轨非工作边纵向裂纹、辙叉结构部件频繁伤损、尖轨跟端低塌、直基本轨和曲尖轨严重磨耗等问题。部分病害会影响列车通过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可能成为达速的限制因素;此外,达速运行将加快部分病害的发展频速,降低道岔服役寿命,建议采取一系列加强措施。
    • 曲玉福
    • 摘要: 高速列车在全速通过道岔时对道岔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列车荷载通过尖轨、基本轨、可动心轨、翼轨及导轨将荷载传递到基础,中间经过扣件系统进行转换,巨大冲击荷载首先冲击扣件系统,经过扣件系统减振之后,再传递到下部基础。扣件系统设计复杂、连接零件多,极易产生各种病害,文章列举出扣件系统中的M30岔枕螺栓、轨下胶垫、弹条等病害及整治措施,扣件系统工作状态直接影响轨道平顺性和减振质量,须采用定期检测及时更换的预防性措施,消除道岔设备隐患,提高高铁运行品质,保证高铁运行安全。
    • 徐井芒; 郑兆光; 赖军; 杨怀志; 闫正; 钱瑶; 王平
    • 摘要: 为研究60N钢轨350 km/h 18号高速道岔合理的轨距和轨底坡,利用60N钢轨高速道岔关键断面和实测LMA磨耗车轮,基于迹线法原理和Kalker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析不同轨距和轨底坡参数下的轮轨接触几何和力学特性,并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将轨距加宽可改善轮轨匹配关系,提升列车过岔平稳性,减小轮对横移量大于8 mm时的轮轨接触应力和表面滚动接触疲劳因子,延长尖轨使用寿命;轨底坡为1/30、1/40和1/50时,轮轨接触参数相差较小,匹配性能较优;轨底坡为1/10和1/20时,横向不平顺和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因子普遍较大,且1/10轨底坡对车轮磨耗的适应性较差;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相比,60N钢轨高速道岔的等效锥度普遍更小,列车过岔平稳性更优;车轮磨耗易导致车轮在轮轨过渡区段空转,引起尖轨伤损.
    • 俞喆; 刘文; 田晓波; 张训全; 李晨光
    • 摘要: 以采用主动式砂轮曲面打磨技术的MS-10C型曲面打磨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高速道岔上的打磨工艺进行了研究,并与传统道岔打磨车的打磨工艺进行了对比。现场应用结果表明:MS-10C型曲面打磨机可采用磨石砂轮与纸砂轮复合打磨完成整组道岔的贯通打磨,采用磨石砂轮时可将尖轨限打区缩短53%,心轨限打区缩短41%,采用纸砂轮后可对传统道岔打磨受限区进行无障碍通打,打磨后各项指标均能满足《高速铁路钢轨打磨管理办法》要求,同时完成一组18号道岔的打磨时间约为传统道岔打磨车的67%,有效提高了高速道岔的打磨效率。
    • 王平; 徐井芒; 郝超江; 陈嵘; 姚力
    • 摘要: 高速道岔因其自身固有的结构不平顺,在轮载过渡时存在剧烈的轮轨动力冲击作用。随着高速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动态轮轨冲击效应进一步加剧。目前,最高时速350 km的高速道岔结构体系已形成,随着时速400 km以上高速铁路的建设,亟需开展既有高速道岔的适应性研究。在评估18号道岔对时速400 km高速列车的适应性基础上,从轮轨关系、无缝化设计等方面,对时速400 km高速道岔的结构设计关键技术进行探讨,提出在设计时速400 km高速道岔时,可通过合理设置心轨降低值、抬高翼轨、优化基本轨廓形等技术,改善轮轨相互作用;通过转辙器跟端限位器优化、采用新型钩型锁闭机构,进一步实现高速道岔无缝化,满足跨区间无缝线路要求,优化了行车条件,保障了线路平顺性,可为相关高速道岔设计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