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亲亲相隐

亲亲相隐

亲亲相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03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4958篇;相关期刊362种,包括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学海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等;亲亲相隐的相关文献由616位作者贡献,包括俞荣根、刘英俊、吴小帅等。

亲亲相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2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4958 占比:99.43%

总计:105561篇

亲亲相隐—发文趋势图

亲亲相隐

-研究学者

  • 俞荣根
  • 刘英俊
  • 吴小帅
  • 唐治祥
  • 步洋洋
  • 段晓彦
  • 熊小川
  • 王晓
  • 罗晓丹
  • 蒋海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鹏玮
    • 摘要: 随着时代发展,伦理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以“亲亲相隐”和“亲亲相犯”两种典型行为作为切片窥探亲属间的伦理关系具有研究意义。古代刑法中,伦理扮演着重要作用,现代刑法力图去伦理化,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留下了伦理因素的影子。刑法与伦理既不应当对立,也并非完全统一,而是有机共存。基于稳定性和目的性的要求,尤其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语境下,伦理因素应当在刑法中加以考虑。需要辩证看待“亲亲相隐”和“亲亲相犯”背后所体现出的伦理关系,在接受和批判之间合理取舍,取得刑法的冷峻严肃和脉脉温情之间的平衡,达到刑法字面含义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 牟兰西
    • 摘要: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挑战和新要求,其中孝道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论语·子路》中的“证父攘羊”背后蕴含了孔子所提出的亲亲相隐思想,此后亲亲相隐及其相关法律制度在中国流传了千年。同样的,表现为亲属拒证权的西方法律制度也体现了亲亲相隐的观点。借由亲亲相隐思想,可以明确我国孝德教育存在的困境;完善对孝德的认知、明确人格平等,这是亲亲相隐对探寻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出路的重要意义。文章首先论述了亲亲相隐问题,其次从“亲亲相隐”问题看当前孝德教育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亲亲相隐对当前孝德教育的启示。
    • 任志贤
    • 摘要: "亲亲相隐"最早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提出的法制思想,对维系伦理纲常具有积极意义.而我国建国以来,为尽快抓捕犯罪嫌疑人全盘否定其价值,在窝藏包庇罪中并未将亲属作为特殊人群予以区分.在实践中,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打击犯罪的目的,但是却造成了紧张的家庭伦理关系.为了解决两者矛盾,我们需要探讨"期待可能性"理论与"亲亲相隐"之间的内在联系.
    • 张蓓洁
    • 摘要: "亲亲相隐"规则是古代中华法系和西方法律体系的结合点之一,其在两大法系法律史中均很早产生并为历代各国所沿袭,在西方法治发达国家至今仍在发挥作用.随着该规则雏形在我国刑法中再现,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其作为一种伦理价值观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效果依旧具有生命力.基于此,在比较吸收与历史溯源、继承与变革原则指引下,有必要将其作为一项调整亲属间法律关系的重要原则,将亲属身份作为一项刑事出罪事由,并在亲属范围确定、亲疏区分、亲属证言排除以及除外类型等方面综合性进行制度重构,以彰显其时代法治价值.
    • 周鼎
    • 摘要: 儒家的真正立场可以用《礼记》中的另一句话来总结:"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双汇集团创始人万隆的长子万洪建在网上发出一篇题为《我眼中的父亲和万隆》的文章,列举了其父万隆的数宗"罪"。有人批评万隆栈恋权力独裁专制,还有人以"亲亲相隐"谴责儿子违反人伦。"亲亲相隐"的类似观点最早出现于《论语》。
    • 魏子钦; 黄熹
    • 摘要: 儒家哲学与文化自创始以来,其内部一直藏含着经典诠释的发展理路.《论语》是儒家诠释之渊薮,汉、宋学者对此曾有过诸多讨论.其中,朱熹兼采汉宋,推陈出新,有别他者.以朱子诠释《论语》"亲亲相隐"为例,试寻看朱熹经典诠释之法.朱子通过"训诂考据"与"义理"并举、"生命与文化融合的体知"的诠释法,成功地纠正了"汉宋之弊",实现排佛辟老、挺立儒学之目的,使得"天理""人情"的理学命题内化于先秦经典中,回向至"性与天道"理学议题处,这也使生命的学问(成己)与学问的生命(成物)贯通浃恰,彰显儒家文化生命力.
    • 邓崇专; 谭健强; 梅贵友
    • 摘要: 越南刑法典规定了"亲亲相隐"制度.该制度契合刑法谦抑性之要求、符合刑法期待可能性之规定,是人性的彰显.我国历史上曾规定过"亲亲相隐"制度,但如今该制度已不复存在.对中越两国"亲亲相隐"制度的刑法立法进行对比,得出我国需重构"亲亲相隐"制度.因此,我国刑法立法需建构契合我国国情的"一身的处罚阻却事由"的法治模式、明确"亲亲相隐"制度的刑法立法逻辑架构以及明确刑法"亲亲相隐"制度的法律构造.
    • 赵蔚
    • 摘要: 有关"亲亲相隐"的学术争论已持续近十余年,但两派主流观点的训诂基础都较为模糊.本文指出争论双方在文本解读上的缺陷,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对"亲亲相隐"中的"隐"字进行考察,主要分析关于"隐"的三种不同解释:缄口论将"隐"理解为隐默不言或微谏;檃栝论主张"隐"有矫正之意;隐匿论认为"隐"指隐瞒、隐蔽、包庇.通过对三种解释的优势与缺陷进行比较,隐匿论比缄口论和檃栝论更合理,我们不能将隐匿之隐单纯理解为无条件的包庇,应该放在历史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解读,发现隐匿是有限度的.
    • 杜纯梓
    • 摘要: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历来训释为父子相互匿过隐恶.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崇德尚义、著诚重信的主流倾向相违背,也不符合孔子和早期儒家所倡导的"事父母几谏""敬而无失""义以为上""从义不从父"等亲族伦理思想.从文字训诂、思想史和历史文献等方面综合考察,"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应读为"父为子檃,子为父檃".所谓"亲亲相隐"实际上是亲亲相互规正.这种解释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应为破难解穴、刮垢磨光之达诂.
    • 韩蕙阳
    • 摘要: 无论从"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发展轨迹出发,还是从其在亲情、友情和法治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出发,都能反映出此制度具备实行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梳理我国"亲亲相隐"制度从产生到衰败的历史轨迹,与西方近现代法律体系中类似"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与更新相比,得出该制度无论是作为权利存在还是义务存在,均不能否认其人权保障性,进一步表明其隐含的法律伦理决定了该制度与刑事法的内在要求并不冲突,反而有助于刑事法体系的完善.但"亲亲相隐"制度应为加入刑事法体系重构其内在价值,主要包括严格限制容隐范围,即通过具体确认"亲亲相隐"在实体法中作为量刑规则、设定程序法中配套规则及亲属拒证权等,使"亲亲相隐"制度合理化参与刑事法体系建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