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盆测量

骨盆测量

骨盆测量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专利文献334926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解剖与临床、脊柱外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等; 骨盆测量的相关文献由27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萍、陈春林、余艳红等。

骨盆测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34926 占比:99.98%

总计:334997篇

骨盆测量—发文趋势图

骨盆测量

-研究学者

  • 刘萍
  • 陈春林
  • 余艳红
  • 宋小磊
  • 柯妍
  • 王黎
  • 边雪峰
  • 卢聪
  • 周洋
  • 唐怡欣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颖; 李远强; 洪浩; 丁浩洋; 陈举; 衣龙云; 赵军
    • 摘要: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矢状面参数的影响,以及对矢状面重建策略的初步探索。方法2015年1月—2020年5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采用后路减压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DS患者6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痛和下肢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标准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冠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垂直轴(SVA)等影像学参数,并评价SVA及PI-LL改善程度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46(22.3±6.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9°患者腰痛VAS评分与PI-LL≤9°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9°患者下肢痛VAS评分及ODI与PI-LL≤9°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对DS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矢状面参数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国人中老年DS患者术后残留轻度的矢状面失衡对生活质量影响不明显,LL=PI±9°可能不适合作为国人的矫形目标。
    • 钟晓翠; 董晓静; 周艳秋; 姚蓉; 袁小岚; 徐迎亚; 石晛
    • 摘要: 目的 验证头位分娩评分法在新产程管理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分娩的3988例孕妇头位分娩评分与最终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剖宫产率与头位分娩评分呈负相关,头位分娩评分越高,剖宫产率越低(P<0.001).其中因头位难产实施剖宫产161例(4.0%),评分8分者试产后均以剖宫产终止妊娠,评分10分者试产后超过50%孕妇以剖宫产终止妊娠.头位分娩评分越低,总产程平均时间越长,主要表现在潜伏期越长(P<0.001).头位分娩评分越低,产后2h出血量越多(P<0.001),新生儿结局无显著差异.因难产导致剖宫产首位指征为胎头下降停滞.结论 头位分娩评分法可预测阴道分娩概率,头位分娩评分10分为重要临界分数,低于10分者阴道分娩概率较低,在已调节胎方位、产力至合适情况下评分仍≤10分者,警惕难产结局.在鼓励阴道分娩,降低首次剖宫产率及新产程应用下,头位分娩评分法值得推广应用.
    • 张天一; 路博; 李立新; 朱军; 李明; 樊国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部分地区汉族儿童和青少年脊柱矢状位参数正常值并阐明其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 纳入2013年1月—2018年8月于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及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诊的656名无症状中国汉族儿童和青少年志愿者(4~18岁).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和Risser征分级等资料,通过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胸腰交界区后凸角(TLJA)、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矢状位偏移(SVA)等参数.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5组,比较矢状位参数随年龄变化的趋势.结果 656名汉族儿童和青少年人群的TK为30.41°±10.44°,LL为49.95°±9.04°,TLJA为3.71°±7.55°,PI为41.84°±7.47°,SS为34.08°±6.49°,PT为7.76°±7.11°,SVA为(-0.01±21.57)mm.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Risser征分级、PI及PT较儿童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isser征分级、PI、PT、SS、TK、LL的变化均与年龄变化有关(P<0.05),其中PI与年龄关系最为密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大,并且在4~15岁时上升较快,在16~18岁时上升趋势减缓.结论 中国部分地区汉族儿童和青少年脊柱矢状位参数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其中PI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规律最为明显.
    • 尉峰; 吴静晔; 孙宇庆; 李加宁; 范明星; 张宁
    •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在全脊柱EOS(R)成像系统(whole-spine EOS(R)images,EOS)与传统X线成像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7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患者50例(男26例,女24例),进行标准站立位EOS脊柱全长正侧位和传统X线腰椎骨盆正侧位摄片.2名主治医师分别使用Surgimap软件对50例患者EOS侧位片和传统X线腰椎骨盆侧位片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dorsis,LL)进行测量,并于间隔2周后在再次测量.对2名医师测量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可信度分析),对2名医师前后2次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可重复性分析).利用4次测量数据分析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在EOS与传统X线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使用EOS成像和传统X线成像测量的PI角均值分别为(50.5±12.6)°和(51.4±12.2)°(均值差0.9,差值95%置信区间为0.2-1.6,P=0.020);PT角均值分别为(16.2±8.9)°和(16.9±8.6)°(均值差0.7,差值95%置信区间为-0.6-2.0,P=0.283);SS角均值分别为(34.3±9.9)°和(34.5±10.4)°(均值差0.2,差值95%置信区间为-1.2-1.5,P=0.800);LL角均值分别为(42.7±14.9)°和(43.3±15.3)°(均值差0.6,差值95%置信区间为-0.8-2.0,P=0.149).两种不同成像方法测量骨盆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P<0.05),但均差值小(0.9°),无临床差异性;PT、SS、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成像方法组间可信度分析显示,2名医师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侧位PI、PT、SS、LL均有极佳的一致性(EOS成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993、0.980、0.989,X线成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0.985、0.976、0.988).可重复性分析显示,2名主治医师前后2次测量的PI、PT、SS、LL均有极佳的一致性(组内ICC为0.963~0.996).结论:在局部腰椎骨盆段,EOS成像与传统X线成像测量的PI、PT、SS、LL一致性良好,对指导临床的应用没有差异性.
    • 夏姣; 王一; 杜万里; 文江; 田国刚; 戴国钢
    • 摘要: cqvip:目的探讨不同骨盆倾斜角(PT)与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LDH)髓核重吸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9年3月在我院采用自然吸收法治疗65例破裂型LDH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1年后病人椎间盘大小分为重吸收组35例和未重吸收组3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与随访1年后的脊柱-骨盆矢状位相关参数,比较两组影像学分型和不同PT病人髓核重吸收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骨盆参数与髓核重吸收的关系。结果随访1年,重吸收组骶骨倾斜角(SS)、PT和腰椎前凸角(LL)与其治疗前以及未重吸收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4~9.931,P<0.05);重吸收组SS、LL和PT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未重吸收组(t=23.626~41.042,P<0.05)。重吸收组转归优于未重吸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09,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SS、LL均与髓核重吸收呈正相关(r=0.447、0.533,P<0.05),而PT与髓核重吸收呈负相关(r=-0.510,P<0.05)。结论破裂型LDH髓核重吸收病人转归较好,与其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LL、SS、PT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改变可能促进破裂型LDH髓核重吸收。
    • 薛登; 宋瑞鹏; 蔡一鸣; 马胜彪; 王利民; 王卫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经后路第2骶椎髂骨(S2AI)螺钉置入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接受初次S2AI置钉患者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2~74岁.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导板组和徒手组,每组15例.导板组患者术前行骨盆CT三维重建,设计导航模板并在术中使用,徒手组采用常规手术徒手置钉.所有患者术后复查骨盆CT,三维重建后观察螺钉与皮质的关系,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CT在矢状面上尾向偏角(SA)、横断面与正中线夹角(TA)、进钉点与骶正中嵴的距离(HD)以及与第1骶后孔下缘的垂直距离(VD).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S2AI置钉时间、术中置钉所需透视C型臂次数.结果 导板组15例患者共置入S2AI钉30枚,所有螺钉均穿过骶髂关节,无侵犯及穿出皮质.徒手组15例患者共置入S2AI钉30枚,所有螺钉均穿过骶髂关节,无侵犯及穿出皮质.导板组患者术后SA(30.00±3.49)°、TA(40.43±2.10)°、HD(19.44±0.85)mm、VD(4.97±0.43)mm,与徒手组患者术后SA(30.72±3.34)°、TA(39.71±2.12)°、HD(19.15±1.31)mm、VD(5.02±0.5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导板组测量置钉时间(19.60±1.30)min、透视次数(4.20±0.41)次低于徒手组测量置钉时间[(52.93±9.22)min]、透视次数[(13.80±2.8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成人骨盆固定中,应用3D打印导板与徒手置钉的准确性无明显差异,但3D导板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透视次数也更少.
    • 李清萍; 郭安娜; 陈少卿; 黄荧荧; 梁伟; 严志汉; 何家维
    • 摘要: 目的 探讨借助C7铅垂线(C7PL)来观察站立位脊柱矢状面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59名健康青少年的站立侧位脊柱全长X线片,由2位医师在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工作站上通过Cobb法和C7PL法独立测量脊柱矢状面参数,前者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后者包括T6椎体与C7PL距离(T6PL)、L4椎体与C7PL距离(L4PL)、骶骨上终板后上角与C7PL距离(矢状面轴向距离,SVA)、股骨头中心与C7PL距离(FPL),比较2种测量方法的重复性和相关性.结果 以Cobb法测量,A医师测量的TK和LL分别为24.1°±11.5°、51.0°±8.5°,B医师测量的TK和LL分别为28.1°±8.1°、49.4°±6.0°,2位医师测量的T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高度相关(r=0.873).以C7PL法测量,A医师测量的T6PL和L4PL分别为(27.3±19.0)mm、-(43.5±19.7)mm,B医师测量的T6PL和L4PL分别为(24.3±13.2)mm、-(45.5±25.9)mm,两位医师测量的T6PL和L4P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极高度相关(r=0.905,r=0.936).对Cobb法和C7PL法的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K与T6PL呈高度相关(r=0.760),LL与L4PL呈中度负相关(r=-0.592).对C7PL法的测量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6PL与L4PL呈中度负相关(r=-0.655),与SVA呈低度负相关(r=-0.404),与FPL呈中度负相关(r=-0.646).结论 基于C7PL观察脊柱矢状面曲度变化是可行的,且重复性可能更好,是整体观察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各部位相互平衡性的有效方法,值得试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