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折分型

骨折分型

骨折分型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016735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综合临床、临床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六届COA国际学术会议、山东省创作外科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骨伤协作组经验交流会等;骨折分型的相关文献由61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英泽、唐佩福、刘鹏等。

骨折分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4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16735 占比:99.98%

总计:1016934篇

骨折分型—发文趋势图

骨折分型

-研究学者

  • 张英泽
  • 唐佩福
  • 刘鹏
  • 张浩
  • 张韶民
  • 曹湘豫
  • 王亚军
  • 苗卫东
  • 贺宝荣
  • 郝定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欣; 丁学艺; 徐向前
    • 摘要: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某院接收的9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记录随访6个月期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发生肱骨头内翻情况;设计患者基线资料填写表,询问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可能导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6个月期间,9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经评估,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28例,占28.57%(28/98);发生组手术入路方式、骨密度、骨折分型、复位质量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劈三角肌入路、Ⅲ~Ⅳ型骨折、复位质量不满意均是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肱骨头内翻的危险因素(OR>1,P<0.05),骨密度高是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肱骨头内翻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肱骨头内翻可能与劈三角肌入路、Ⅲ~Ⅳ型骨折、复位质量不满意、骨密度低等因素有关。
    • 周顺利; 夏贤生
    • 摘要: 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骨折常累及距下关节且常伴有关节面的压缩、塌陷,其解剖复杂,手术技术要求高,加之术后常伴有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功能恢复欠佳等并发症,目前治疗方案仍存在分歧。骨折的分型有利于指导治疗及判断愈后,但跟骨骨折分型较多,本文主要总结临床实际工作中常用的两种分型,用以指导外科治疗实践。近年来有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相关报道,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对以上情况进行综述,希望为治疗跟骨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
    • 赵飞; 姚忠军; 张弥
    • 摘要: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系统对三维CT重建成像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128例患者,以手术治疗结果为"金标准",术前均进行三维CT扫描并重建成像,然后采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分析骨折分型情况。结果计算机辅助系统联合医师共同诊断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符合率为99.22%;计算机辅助系统诊断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符合率为89.06%;医师诊断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符合率为97.66%;医师独立诊断,诊断符合率为97.66%,计算机辅助系统诊断符合率为89.0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对三维CT重建成像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具有良好的鉴别效果,同时配合医生临床应用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 付琳琳; 肖世骞; 孙素晔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在评估老年肱骨骨折分型和疗效中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9月天津医院收治的62例老年肱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检查方法不同分为A组(n=29)和B组(n=33)。A组术前行X线检查,B组术前行X线联合MSCT三维重建。采用AO分型法,根据骨折粉碎程度以及骨折线位置将肱骨骨折分为C1、C2和C3型,根据分型结果制定手术方案,观察62例患者术中所见骨折形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所见骨折形态和术前评估吻合情况。随访2年,采用改良的Cassebaum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结果:经手术证实,62例患者均为肱骨近端骨折,其中C1型18例,C2型27例,C3型17例;B组患者术中所见骨折形态和术前评估完全吻合率比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7,P<0.05);随访2年,B组术后肘关节优良率比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5,P<0.05)。结论: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采用MSCT三维重建,能够提高术前评估骨折分型吻合率,并可提高患者术后肘关节优良率。
    • 孟祥翔
    • 摘要: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情况,并探讨影响术后发生踝关节不稳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共96例,均于本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接受为期1年随访,依据足踝表现评分量表(FAOS)评估患者踝关节功能性稳定情况并进行分组;由研究人员询问患者基线资料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9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1年经评估,有30例患者发生踝关节不稳,占比为31.25%;发生组骨折分型、跟骨牵引、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分型为C型、未跟骨牵引、未早期功能锻炼以及有术后并发症均是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不稳发生可能与骨折分型为C型、未跟骨牵引、未早期功能锻炼、有术后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 王伯珉; 杨永良; 贾宏磊; 胡芳宁
    • 摘要: 股骨颈骨折临床较为常见,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高处坠落伤、道路交通伤等高暴力型损伤的增加,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股骨颈骨折按照年龄分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和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亦有Garden分型、AO/OTA分型、按解剖部位分型、Pauwels分型等。特殊的解剖结构和脆弱的血液供应给股骨颈骨折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类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式也存在争议。本文就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田冲; 高博; 于鸿伟; 张毅; 王培
    • 摘要: 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比例的60%左右,是足部较为常见的损伤[1-3]。跟骨是足部极为重要的承重骨,其特殊的解剖结构、自身形态、相对位置和夹角均对足部功能有较大影响,使跟骨骨折的治疗方式受到限制,约75%的骨折患者愈后足部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4-6]。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影像学、生物力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跟骨骨折机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跟骨骨折的分型、临床治疗方法、功能评分系统等方面也趋于多元化。
    • 雷钦亮; 何武兵
    • 摘要: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种,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失败率,对患者预后及其家庭经济均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手术器械日新月异以及循证医学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已得到显著提升,但施行何种手术方法最佳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归纳股骨颈骨折目前的流行病学、损伤机制、骨折分型及手术方式的进展,以期为股骨颈骨折诊治的选择提供参考。
    • 黄秋波; 王帅
    • 摘要: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对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及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经手术证实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d的X线、CT检查报告和临床资料。分析X线和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患者术前的踝关节Lange-Hansen骨折分型情况、术后1d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适宜情况,均以手术探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骨折分型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估的准确率。结果经手术后证实,7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中,属于PAB型骨折18例(23.68%),P ER型骨折15例(19.74%),SAB型骨折20例(26.32%),SER型骨折23例(30.26%);术前经CT检查诊断患者Lange-Hansen分型的准确率96.05%明显高于经X线检查的准确率86.84%(P<0.05)。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现骨折解剖复位和内固定满意;术后经CT三维重建检查出解剖复位和内固定适宜的患者例数均明显高于X线检查结果(P<0.05)。结论相比常规术前X线检查,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踝关节骨折分型和评估术后复位质量、内固定质量的准确率较高,该检查方法对于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及术后疗效的评估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杨玉红
    • 摘要: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掌侧入路锁定接骨板(LPHP)固定术后复位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8月在商丘市中医院接受掌侧入路LPHP固定术后复位良好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复位良好组;并选择同期在商丘市中医院接受掌侧入路LPHP固定术后复位不良的34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复位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掌侧入路LPHP固定术后复位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基础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不良组患者骨质疏松症占比、B/C型骨折占比、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占比、高能量创伤占比高于复位良好组,规律康复训练占比低于复位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掌侧入路LPHP固定术后复位不良与骨质疏松、骨折AO分型、TFCC损伤、高能量创伤及康复训练密切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