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饲养模式

饲养模式

饲养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96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经济、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7篇、会议论文127篇、专利文献72395篇;相关期刊205种,包括今日畜牧兽医、畜禽业、养殖技术顾问等; 相关会议85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研讨会、“北京六马”新时代的猪人工授精产业发展论坛暨第七届全国猪人工授精关键技术研讨会、第十届(2013)中国羊业发展大会等;饲养模式的相关文献由160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爱福、洪学、卢跃红等。

饲养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7 占比:0.78%

会议论文>

论文:127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72395 占比:99.05%

总计:73089篇

饲养模式—发文趋势图

饲养模式

-研究学者

  • 李爱福
  • 洪学
  • 卢跃红
  • 张曦
  • 戴志明
  • 林映才
  • 魏红江
  • 万田正治
  • 中西良孝
  • 斯登丹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荟; 李佳佳; 严维辉; 黄亚红
    • 摘要: 为研究克氏原螯虾亲虾受干旱胁迫和生境影响后,其子代生长表现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不同饲养模式下的表现,对亲虾进行不同生境下的干旱处理(人工塑料池内干旱胁迫10 d、养殖塘内干旱胁迫20 d),胁迫结束获得抱卵虾后,在实验室内孵化并收集幼虾。在不同饲养模式(单养、群养)条件下进行30 d的生长试验,统计生长指标(体长、平均体质量、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蜕皮频率)。对试验结果进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比较亲本培育生境、干旱胁迫、饲养模式对后代幼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养模式对幼虾的体长、特定生长率、蜕皮频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单养组处理高于对照组处理;干旱胁迫对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蜕皮频率有明显影响(P=0.055),胁迫组处理高于对照组处理;生境对幼虾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人工塑料池组的高于养殖塘组。表明胁迫后产出的幼虾生长速度高于普通幼虾,亲代所处的生境会影响子代的生长表现;为保证幼虾的生长速度,育苗时应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 李贞; 彭思嘉; 左淑贤; 王月君; 罗海玲; 张英俊; 王占军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人工草场不同饲养模式对羔羊小肠脂肪消化和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33只体重[(19.69±0.29)kg]相近的3月龄断奶滩羊公羔,随机分为舍饲组(H组)、人工草场放牧补饲组(GH组)和人工草场放牧组(G组),每组11只。H组单栏饲养,每天饲喂2次;GH组每天放牧4 h,归牧后进行单栏补饲;G组每天放牧12 h不补饲。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不同饲养模式下,G组小肠重量显著高于H组(P<0.05),G组小肠指数显著高于GH组和H组(P<0.05),而十二指肠及回肠的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低于GH组和H组(P<0.05),但空肠的隐窝深度G组显著高于GH组和H组(P<0.05),GH组和G组空肠的肌层厚度显著高于H组(P<0.05)。H组空肠食糜上清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G组(P<0.05)。H组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裂解酶(HMGCL)、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G组(P<0.05)。结果提示,H组和GH组羔羊小肠形态发育更优,H组空肠脂肪酶活性更高,利于脂肪消化;H组羔羊肝脏CPT1、HMGCL、HMGCR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利于体脂沉积。
    • 杨景
    • 摘要: 随着家禽饲养规模的发展,大部分饲养场均采取密集型的饲养模式,促使家禽极易感染球虫病,并且家禽一旦发生球虫病后,不仅会对肠道黏膜造成严重损失,严重降低家禽饲料转化率和生长速度,而且使用抗球虫药物的过程中,还容易产生耐药性,致使家禽反复发作球虫病,引起较高的死亡率和经济损失。在此将抗球虫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有利于在防控球虫病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选择压力较小的抗球虫药物,最好轮换使用药物,来降低球虫的耐药性,提高防控球虫病的效果。
    • 陈肇铭; 赵君微; 陈达鸿; 戴金燕; 顾晓明; 金航峰; 颜菲菲; 赵阿勇
    •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养模式对肉鸡生长性能、行为、步态评分及羽毛状况的影响。将200只7日龄混合性别的健康817白羽肉鸡随机分成笼养组与地养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地养组饲养密度为10只/m^(2),笼养饲养密度为20.4只/m^(2)。试验期42 d。每2周测定各组肉鸡的体重和采食量,每周观察各组行为;在第4、6周进行恐惧试验;第7周测定步态评分和羽毛评分。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与笼养组肉鸡相比,地养组肉鸡表现更多的行走行为和舒适行为(梳羽、伸展、觅食和沙浴),而饮水和趴卧行为较低(P<0.05)。地养组肉鸡的采食、饮水和站立行为在6~7周较笼养组低(P<0.05);趴卧行为在2~3周和4~5周较低,在6~7周则较高(P<0.05)。在第2~3周和第6~7周,地养组肉鸡采食量、体重和平均日增重较笼养组均增高(P<0.05)。在羽毛状况方面,地养肉鸡肛门羽毛得分较笼养肉鸡差,其他部位无显著差异。2组间步态评分无差异。在恐惧试验中,地养组肉鸡在第4周时紧张性不动状态持续时间更短(P<0.05)。这些结果表明地养模式提高了肉鸡的生长性能,增加了一些重要的行为表现,缓解了心理恐惧,因此提供了比笼养更好的福利水平。
    • 布海力且木·吐尼牙孜; 莫合塔尔·夏甫开提
    •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于奶类、肉类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畜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畜牧养殖过程中,由于饲料质量不佳、引种不规范、饲养模式落后,导致养殖污染严重,畜禽疾病高发,畜牧养殖效益得不到保障。因此,为了促进畜牧业发展,在新时期对畜牧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 付丽; 董岚; 聂实践; 陈小雪; 车旗赢; 臧杨; 李雪; 赵占召; 靳朝
    • 摘要: 在繁育场和家庭两种饲养模式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伴侣猫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的差异,以期探索饲养模式对猫肠道菌群的影响规律,为优化繁育场饲养管理提供参考指标。选择品种和年龄范围相近的17只繁育场饲养健康伴侣猫和14只家庭饲养健康伴侣猫,分别采集一次新鲜的猫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肠道菌群的检测。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繁育场饲养组(3.44%)变形菌门显著高于家庭饲养组(1.15%)(P<0.01),家庭饲养组(8.32%)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繁育场饲养组(2.85%)(P<0.01);在科水平上,繁育场饲养组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琥珀酸弧菌科(Succinivibrionaceae)、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和产碱菌科(Alcaligenaceae)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家庭饲养组(P<0.05),家庭饲养组红蝽菌科(Coriobacteri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和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繁育场饲养组(P<0.05);在属水平上,繁育场饲养组Alloprevot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琥珀酸弧菌属(Succinivibrio)、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厌氧螺菌属(Anaerobiospirillum)、粪球菌属-3(Coprococcus;)、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higella)和Butyricicocc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家庭饲养组(P<0.01),家庭饲养组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Subdoligranulum和Turicibacter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繁育场饲养组(P<0.05)。结果表明,不同饲养模式对伴侣猫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影响,繁育场饲养猫肠道菌群多样性比家庭饲养猫更丰富,某些兼性厌氧菌(肠杆菌科和链球菌科)相对丰度高于家庭饲养猫;而在家庭饲养猫肠道菌群中,部分专性厌氧菌(双歧杆菌科)相对丰度高于繁育场饲养猫。
    • 周风珍; 马现永
    • 摘要: 行业倡导“绿色高效环保型健康养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三手齐抓共同促进降氮减排。广东省农科院动物科学研究所作为我国著名的科学院所,近年来围绕饲料的高效利用、氨基酸平衡低蛋白日粮饲养模式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日,《广东饲料》记者对马现永研究员进行了专访,她担任广东省农科院动科所副所长,负责科研成果的推广,此外,兼任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饲料岗位专家,负责低氮日粮技术及抗生素替代技术的研发。
    • 许博然; 薛占岭; 孙鹏举; 陈亨利; 吴敖其尔; 敖国民; 尤欢; 李英豪; 杨景芳
    • 摘要: [目的]通过试验探究科尔沁肉牛犊牛最佳的饲养模式,为后续科尔沁肉牛早期补饲的推广和普及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体型相近,初生体重在34~50 kg之间健康的科尔沁肉牛犊牛60头,分为对照组、补饲组1、补饲组2,每组20头,补饲组按试验方案进行早期补饲,对照组按传统饲养模式饲养,对比6月龄各项数据及试验牛母牛产后发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补饲组与对照组相比,犊牛生长发育效果差异显著,试验母牛产后恢复明显加快,产后90 d内发情母牛占比显著提高。[结论]科尔沁肉牛犊牛早期补饲更利于犊牛后期生长发育,促进母牛早发情提高繁殖能力,结合数据分析得出早期补饲至6月龄是更为适合科尔沁肉牛犊牛的饲养模式
    • 肖延光; 夏新萌; 王宝菊; 郝占忠; 王兆烂
    • 摘要: 对不同年龄、地区、饲养模式下健康猪群携带的猪链球菌进行分离鉴定,对其耐药性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猪链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在5周龄分离菌株就已经全面体现,除始终对猪链球菌保持敏感的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包括3株处于中介值敏感的菌株)外,在5周龄分离得到的菌株中,对剩余26种抗生素均能检测到对其具有耐药性的菌株。20周龄猪群分离得到的猪链球菌对先锋霉素、头孢吡肟、氟苯尼考、环丙沙星耐药性比5周龄猪群分离到的猪链球菌耐药性高。地域整体对猪链球菌耐药性的影响不显著,区别仅体现在个别种类抗生素上。
    • 顾玲荣; 张治龙; 杨天良; 杨巧丽; 沙玉柱; 吴涛; 蔡原; 赵生国
    • 摘要: 为阐明放牧和舍饲合作猪屠宰性能及肉品质差异,以放牧(Ⅰ组)、放牧+补饲(Ⅱ组)和舍饲(Ⅲ组)三种不同饲养方式下的12月龄合作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尺、屠宰性能及肉品质,并进行差异性、标准化及相关性等分析。结果表明:Ⅱ组和Ⅲ组体长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Ⅱ组宰前活重和眼肌面积极显著低于Ⅲ组(P<0.01),但屠宰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pH_(24h)和pH_(45min)极显著提高(P<0.01)、a_(24h)显著提高(P<0.05)、L_(24h)和剪切力极显著降低(P<0.01)、L_(45min)显著降低(P<0.05)。与Ⅲ组相比,Ⅱ组滴水损失率和失水率极显著降低(P<0.01)、pH_(24h)和pH_(45min)极显著提高(P<0.01)。放牧+补饲群体合作猪除剪切力、大理石花纹(24 h)及pH 24h低于舍饲群体合作猪,pH_(45min)、滴水损失率、失水率、红度、黄度(b_(24h))、熟肉率评分均较舍饲群体高。研究结果提示,放牧+补饲模式可较好的保持合作猪优良肉质性状,相对放牧条件可提高其体长、pH、肉色和眼肌面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