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食蟹猴

食蟹猴

食蟹猴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559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9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16444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动物学研究、四川动物、中国实验动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七届生命科学联合学术大会、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实验动物管理与学术交流会、第十二届中国北方实验动物科技年会等;食蟹猴的相关文献由1604位作者贡献,包括谢莉萍、刘晓明、饶军华等。

食蟹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9 占比:2.36%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16444 占比:97.38%

总计:16887篇

食蟹猴—发文趋势图

食蟹猴

-研究学者

  • 谢莉萍
  • 刘晓明
  • 饶军华
  • 韦祝梅
  • 黎宗强
  • 杨世华
  • 朱华
  • 符明泰
  • 季芳
  • 秦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衍; 高江梅; 赵世坤; 李比海; 饶军华; 杨世华
    • 摘要: 目的由于传统的精子冷冻液存在卵黄等不确定成分,具有生物污染的风险。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Origio及Quinn’s两种商品化无卵黄冻存液保存食蟹猴种质资源并确定食蟹猴精子最佳冻存条件。方法利用阴茎电刺激收集雄猴精液,使用两种冻存液按不同体积比与精液混合后悬挂于液氮表面不同高度冻存食蟹猴精子。复苏后,统计精子存活率、复苏率及顶体完整率确定冻存液最佳条件,并在最佳条件下使用Quinn’s冻存液证实精浆对精子冷冻的影响。结果使用Origio和Quinn’s精子冻存液冻存食蟹猴精子的最优条件为:悬挂高度距液氮面5 cm,精液冻存液体积比为1∶0.5,在最优条件下,Quinn’s组精子复苏率为38.02%±14.98%,显著高于Origio组精子复苏率15.11%±14.49%。顶体完整率无组间差异。保留精浆可提高无卵黄冻存液的冷冻效果。保留精浆后的精子复苏率、顶体完整率分别为37.57%±13.22%、84.64%±8.82%;不保留精浆的精子复苏率、顶体完整率分别为:21.46%±7.25%、75.50%±9.62%。结论无卵黄冻存液可成功保存食蟹猴精子,为食蟹猴生育力的保护及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方式。
    • 余航; 刘洋铨; 吴瑞可; 王静; 何丽芳; 黄树武; 张晖; 闵凡贵
    • 摘要: 为调查广东等地实验猴养殖场猴T淋巴细胞趋向性病毒1型(Simian T-lymphotropic virus 1,STLV-1)的流行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采集自广东、广西、云南、海南以及河南境内主要猴场的752份实验猴血清样本进行STLV-1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猴场实验猴STLV-1感染率差异较大,其中,云南猴场的感染率最高,达到25%,其次是广东境内的猴场,感染率为5%~13.5%,海南与河南境内猴场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5%和3.13%,广西猴场未检出。按照动物种属划分,恒河猴感染率高于食蟹猴且差异显著(P<0.05)。调查结果可为实验猴生产繁育、质量控制和生物净化提供参考。
    • 朱灏; 郝晓芳; 黄瑛
    • 摘要: 目的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多次输注食蟹猴的安全性,为hUC-MSCs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支持。方法取第5代(P5)hUC-MSCs进行形态学、三向分化及免疫表型鉴定后静脉输注食蟹猴,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3只,共输注5次,1次/周。在规定的时间点测量体温、体重、血压、血常规、血生化、血清IgG/IgM以及血液CD4^(+)/CD8^(+)T细胞,评估hUC-MSCs多次静脉输注后对食蟹猴的急性和长期毒性。结果获取的P5代hUC-MSCs符合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特征。食蟹猴在接受3.0×10^(6) cells/kg或2.0×10^(7) cells/kghUC-MSCs多次静脉输注后不同的时间点检测,生理生化指标与输注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代hUC-MSCs在3.0×10^(6) cells/kg或2.0×10^(7) cells/kg剂量下多次静脉输注食蟹猴是安全的。
    • 滕夏虹; 陈帅; 邹春林; 杜可晨; 曹津津; 宋琼
    • 摘要: 目的探讨长期高血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T1DM)食蟹猴左心室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通过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构建T1DM食蟹猴模型为模型组,正常食蟹猴为对照组,运用透射电镜观察模型组和对照组的左心室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左心室心肌细胞胞质中线粒体数量减少(P<0.01),单位线粒体面积内相对电子密度、线粒体体积密度、表面积密度均降低(P<0.0001,P<0.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线粒体表面积体积比、线粒体平均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心肌细胞胞质中脂滴增多,左心室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吞饮小泡数量减少、基底膜增厚(P<0.0001)。结论长期高血糖引起T1DM食蟹猴左心室心肌细胞和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受损。
    • 戴锦龙; 周巧丽; 林晴晴; 李坚; 陈志森; 张莹莹; 杨威
    •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食蟹猴自发性动脉硬化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建立适用于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的实验动物背景性资料,为实验性食蟹猴的养殖提供参考。采用常规方法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和切片后进行H.E染色,然后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主要组织脏器内动脉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显示:食蟹猴心脏、肝脏、小肠、脾脏、肾脏和精囊等组织或器官内或被膜处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动脉管壁增厚,中膜结构紊乱、平滑肌深入内膜,而内膜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动脉管腔出现狭窄或闭塞,而外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本研究结果表明,需加强对实验性食蟹猴自发病变的病理监测,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清晰的实验动物背景资料,同时也为食蟹猴的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 高仕平; 李锋
    •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饲养食蟹猴梗阻性黄疸临床治疗用药和综合性护理原则,为食蟹猴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提供临床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4例食蟹猴良性梗阻性黄疸,所有黄疸动物均进行血常规、血液生化、B超、粪便常规、尿常规检查,明确诊断为梗阻性黄疸。4个病例均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监测动物的血液生化、体重变化和疾病转归。结论:液体量、维生素、氨基酸的补充对黄疸的治疗至关重要,治疗过程中应该考虑护肝治疗,防止继发肝肾功能障碍。
    • 叶娟; 尚海龙; 沈海林; 杜红娣; 沈萍; 朱枫; 邱志富; 曹莹; 赵芳红; 王莺
    • 摘要: 目的 建立并评价DSA导引下食蟹猴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方法 纳入15只成年雄性食蟹猴。DSA导引下经股动脉切开通过导管向大脑中动脉(MCA)注入猴自体静脉血栓凝块构建MCAO模型。术后分别行颅脑MRI和头颈部CTA+CT灌注(CTP)检查,以明确MCA梗塞后影像学变化。术后7 d连续观察实验猴行为表现,于术后第8天处死,取脑组织行三苯基四唑氯染色。结果 15只实验猴中1只术前头颈部CTA提示颅内血管畸形,未行手术。14只接受手术的猴中12只经DSA、头颈部CTA+CTP及颅脑MRA扫描证实MCA闭塞成功;1只术中死亡;另1只栓塞后DSA及CT、MRI扫描均显示无明显缺血,麻醉复苏后无脑缺血行为表现。12只实验猴术后均存活,神经功能评分提示有神经功能缺损,其缺损变化与影像学改变相符。结论 DSA导引下将自体静脉血栓引入MCA建立的食蟹猴MCAO模型具有手术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稳定性强的特点。
    • 韦祝梅; 申果; 李振明; 曾勇; 季风; 杨继红
    • 摘要: 目的研究食蟹猴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骨骼生长发育特点,为使用食蟹猴作为骨骼模型动物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19岁283只食蟹猴,分为雄性和雌性不同年龄段:1岁≤年龄<3岁组、3岁≤年龄<5岁组、5岁≤年龄<7岁组、7岁≤年龄<9岁组、9岁≤年龄<11岁组、11岁≤年龄<13岁组、13岁≤年龄<15岁组、年龄≥15岁组。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X-ray bone density instrument,DEXA)测量不同年龄段的雄性和雌性食蟹猴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BMD)和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结果雄性食蟹猴1~12岁BMC从67 g增加到399 g,BMD从0.32 g/m2增加到0.57 g/m2;12~15岁雄性食蟹猴的BMC和BMD相对稳定,≥15岁BMC维持在(367.51±7.17)g,BMD维持在(0.56±0.06)g/m2。雌性食蟹猴1~10岁BMC从58 g增加到233 g,BMC最高值仅相当于雄性食蟹猴的58%;BMD从0.31 g/m2增加到0.47 g/m2,最高值相当于雄性食蟹猴的80%。雌性食蟹猴从10岁开始BMC显著下降,≥15岁的BMC维持在(166.63±6.21)g,BMD维持在(0.46±0.04)g/m2,分别相当于雄性食蟹猴的45%和80%。结论雄性食蟹猴12岁之前BMC和BMD逐年增长,是骨骼发育期;12~15岁的BMC和BMD相对稳定。雌性食蟹猴10岁之前BMC和BMD逐年增长,是骨骼发育期;从10岁开始BMC显著下降,10~15岁BMD相对稳定。雌性食蟹猴骨量峰值和BMD比雄性食蟹猴低。
    • 杨营营; 魏承琼; 韦杏淑; 王宇晖; 段小群
    • 摘要: 前期研究表明对羟基苯甲酸(p-HBA)及其钠盐对羟基苯甲酸钠(s-HBA)均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药物。本文研究p-HBA及s-HBA单次给药在正常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特征,以及单次给药s-HBA后食蟹猴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小鼠灌胃给予20 mg/kg的p-HBA和20、50、100 mg/kg的s-HBA,以及食蟹猴灌胃给予4、10、20 mg/kg的s-HBA。LC-MS/MS测定p-HBA和s-HBA在小鼠血浆和组织中的浓度,以及s-HBA在食蟹猴血浆中的浓度。所有血浆和组织均使用乙腈沉淀蛋白法处理。p-HBA及s-HBA在20 mg/kg的剂量下,血浆达峰时间T max分别为0.08、0.08 h,达峰浓度C_(max)分别为20453.98、30683.33 ng/kg,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t)分别为7180.27、12008.42 ng·h/mL,半衰期t 1/2分别为0.57、0.59 h。s-HBA在小鼠和食蟹猴体内,C_(max)和AUC_(0-t)与剂量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分别给药p-HBA及s-HBA后,在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脑和结肠组织中均能检测到较高浓度的p-HBA。结果表明,p-HBA及s-HBA灌胃给药后在小鼠和食蟹猴体内吸收和消除均较快,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广泛,以肾和肝浓度最高,推测其对肾和肝有一定的靶向性,所有组织均无明显蓄积,提示安全性良好。
    • 王欣; 张琳; 杨莹; 齐卫红; 姜华; 林志; 王海彬; 耿兴超
    • 摘要: 目的:开展食蟹猴静脉注射重组抗CD5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单次给药毒性研究,考察动物体内耐受性、给药后出现的毒性反应及严重程度和药物毒性作用靶器官,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首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筛选出8只红细胞表面CD52抗原阴性食蟹猴,用于单次给药毒性研究。将动物随机分成4组,包括溶媒对照组和3、10、30 mg·kg^(-1)剂量组,每组2只,雌雄各半。采用静脉推注给药,给药1次。试验期间,每天观察动物的临床症状和摄食量,每周称量1次体质量。分别在给药第2、8、15 d采集动物外周血液进行临床病理检查,包括血液学(含凝血)、血清生化(含电解质)。分别在给药第2、6、8、15、21 d采集动物外周血液进行T淋巴细胞及亚群和B淋巴细胞的分类计数。于给药第22 d解剖动物并进行大体病理学检查。结果:动物给药后,在10 mg·kg^(-1)和30 mg·kg^(-1)剂量下,会引起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数量和比例、T淋巴细胞数量及其亚群细胞数量下降,这些变化与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相关。受试物还会引起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网织红细胞数量和比例和总胆红素升高。结论:给予食蟹猴单次静脉注射3、10、30 mg·kg^(-1)重组抗CD5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后,动物耐受良好,最大耐受量是30 mg·kg^(-1)。本研究的给药剂量以及与药物相关的毒性发现,为后续开展长期毒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