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预报着眼点

预报着眼点

预报着眼点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5481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干旱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气象与环境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等;预报着眼点的相关文献由36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见、陈豫英、孙建明等。

预报着眼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2.2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5481 占比:97.61%

总计:5615篇

预报着眼点—发文趋势图

预报着眼点

-研究学者

  • 陈见
  • 陈豫英
  • 孙建明
  • 聂晶鑫
  • 辛尧胜
  • 陈楠
  • 保广裕
  • 南万洙
  • 吴凤莹
  • 宋若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梅; 李岩瑛; 张春燕; 杨吉萍; 罗晓玲; 聂鑫
    • 摘要: 河西走廊中东部是我国春季沙尘暴的高发区和重灾区,近40 a来共造成经济损失超15×108元,近百人死亡。该区春季沙尘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为了深入分析其时间变化规律,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利用该区3个代表站1961—2019年沙尘暴地面观测资料及2019年5月2次沙尘暴过程的气象资料,采用天气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得出该区春季沙尘暴的昼夜时间变化特征和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中东部春季沙尘暴日数近60 a呈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显著减少;各站不同强度沙尘暴昼夜变化明显:白天多且风速较大,20世纪80年代后一般沙尘暴多于强沙尘暴,高发区均在民勤。(2)沙尘暴过境时各站盛行风向昼夜一致,集中在西北风到偏北风之间;强沙尘暴最强出现在00:00—01:00、18:00—19:00,一般沙尘暴最强出现在08:00—09:00。(3)进一步对2019年5月午后和夜间发生的2次沙尘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午后过程风力大、有灾情;夜间过程强度强、持续时间长。2次过程虽然中低层形势基本相同,沙尘暴出现在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下游及地气温差大值时,但高空500 hPa形势不同:午后过程为横槽转竖,气温日较差、风速日变化大,层结不稳定,有高空风动量下传,且近地面层最大风速出现高度低;夜间过程主要是不稳定低槽发展和蒙古气旋底部冷锋影响,配合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但垂直风切变小。(4)河西走廊中东部春季沙尘暴不仅与大型的环流形势有关,还与垂直速度、水平螺旋度、全风速等物理量,以及地面温湿风日变化、不稳定参数和边界层要素有关。
    • 周慧; 黄骄文; 苏涛; 蔡荣辉
    • 摘要: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湖南省2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期间出现了如暴雪、冻雨、强降温、偏北大风和雷暴等多种灾害性天气;1月24—31日过程比3—8日过程影响范围广、强度强和持续时间长,主要与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存在差异有关;1月27日晚湘中以北是高架雷暴下产生的雷打雪天气现象.分析表明,500 hPa锋区、冷中心强度、850 hPa冷平流强度、地面冷高压强度及其前沿的气压梯度对初步判断冷空气的强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700 hPa湿度和温度层结是南方雨雪相态转换的关键因子.
    • 袁国波; 李晓坤
    • 摘要: 利用相关资料对内蒙古大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成内蒙古大雾的高空天气系统可分为宽平槽、宽平脊、西北气流和平直西风4种类型,但以前两种类型占主导地位;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大雾以宽平槽型居多,而发生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大雾则以宽平脊型为主,指出大雾是弱天气过程,大雾天气预报应主要围绕逆温层、弱锋区、低空暖平流、稳定层结、地面微风(静风)、地面弱气压场等进行分析.
    • 李春娥; 武麦凤; 高菊霞
    • 摘要: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FNL1°×1°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观测资料,通过天气学分析法、指标验证法对陕西东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特点、形成原因以及预报着眼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 表明:这次区域性暴雨是弱对流引发的暖区暴雨,尽管在卫星云图上没有形成强的对流云团和“上干冷、下暖湿”的垂直结构配置,但850 hPa的东风气流为暴雨区水汽和能量的输送显著;完整的次级环流是水汽和能量进行充分交换的主要机制;低层(850 hPa)东风风速的迅速增大和地面辐合线的形成是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着眼点.该研究对陕西东部弱对流引发的区域性暴雨的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 王海鹰
    • 摘要: 利用巴彦浩特 1953 年至 2018 年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阈值和百分比法统计分析极端高温天气。结果表明:进入 21 世纪,内蒙古巴彦浩特极端高温明显增多,且 88% 出现在 7 月下旬。造成极端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分为蒙古暖脊型、贝加尔湖高压坝型、青藏高压型三种类型,初步总结了三种类型的环流背景,高空锋区、湿度场、中低层风场、换流特征等定量预报指标。
    • 刘瑞兰; 贾小霞; 解建强
    • 摘要: 针对2019年11月17~18日山西省出现的1次雨雪、寒潮及大风天气,从前期环流形势的调整与演变及对降温、降水、大风的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冷涡、地面气旋锋面及中层切变线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的冷平流导致平流降温强,加之地面长波辐射冷却和水汽蒸发吸热作用下使降温增强,造成此次大范围寒潮;大风主要位于正变压中心和变压梯度最大的地方,且在高低层冷平流最强区域叠置和850 hPa冷舌的前方,提出预报着眼点,对进一步做好寒潮大风预报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 漆梁波; 吴君婧; 施春红
    • 摘要: 2020年7月18—19日,江淮地区出现一次特大暴雨过程,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确定性预报模式(以下简称EC模式)、华东区域数值模式(以下简称华东模式)和国家气象中心Grapes高分辨区域模式(3 km分辨率,以下简称G3模式)预报的暴雨落区均明显偏北,且降水强度偏弱.通过对模式的风场及降水预报进行检验发现:模式天气形势预报的优劣,很多时候与模式的降水预报优劣是直接相关的,尤其是天气形势中的中低层风场,很容易受模式中降水潜热反馈过程的影响,导致错误的预报订正指引;比较而言,模式预报的高层流场,受潜热反馈过程影响较小,是值得在天气分析环节中加以重视的预报着眼点;此外,对于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传播所致的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分辨率更高的区域模式预报结果可能具有更好的预报参考性,也是今后类似暴雨预报过程中应该重视的着眼点之一.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陕西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探测资料,对2018年7月10—11日陕西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简称"7·11"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总结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属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远距离台风共同影响型;低层东路弱冷空气及高空槽携带西北路冷空气先后入侵暴雨区,共同起到了冷垫作用;西北路冷空气是暴雨的触发机制,而东路弱冷空气对暴雨雨带东移有阻挡作用;偏南气流突然加强对暴雨有先兆作用,大气整层水汽通量大值区、850hPa的θse低能干冷空气夹击能量舌的位置,均可判断强降水落区位置;地面辐合线的形成时间、移动速度及移动方向是此类暴雨起始时间和落区预报的着眼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