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音乐术语

音乐术语

音乐术语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2篇,主要集中在音乐、经济计划与管理、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067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日语知识、琴童、北方音乐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音乐术语的相关文献由172位作者贡献,包括但昭义、闫茁、春秋等。

音乐术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 占比:1.1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067 占比:98.89%

总计:18269篇

音乐术语—发文趋势图

音乐术语

-研究学者

  • 但昭义
  • 闫茁
  • 春秋
  • 梁宝忠
  • 丁泽馨
  • 周午
  • 张晨
  • 晨月
  • 林振纲
  • 樊祖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俊一; 王鹤鸣
    • 摘要: 在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英译中,专有名词和音乐术语英译是瓶颈之一,原因在于其地域性、专业性强,表现在翻译本身的复杂性、专业性以及译者的素养等。专有名词英译要遵守国际惯例,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参考官方媒体的通用译名。术语分为标准化的术语和特有的术语,宜采用音译、意译、直译、音译+解释、直译+解释等方法。做好专有名词和音乐术语英译工作,以翻译为媒介,能够助力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
    • 洪江
    • 摘要: 滇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通海、建水、蒙自、石屏等地,是目前云南乃至中国西南洞经音乐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滇南洞经音乐文化存在于一个立体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中,通过田野调查并结合遗存洞经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滇南传统术语主要包括组织术语、仪式术语、音乐术语等方面,以上术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对于这一珍贵的“地方性知识”的研究,不仅可以辐射到探讨区域性音乐文化的认知概念体系、文化价值观念、审美经验以及该艺术形式的代际传承等各层面问题,也有助于立足整体文化系统去理解洞经音乐这一区域性传统音乐文化事象。
    • 张雅瑛; 冯雷
    • 摘要: 音乐术语指音乐学科中的专门用语。“大/小附点”这一说法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但用“大/小附点”代替“附点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作为音乐术语有待商议。笔者通过查阅《基本乐理教程》《乐理新教程》《现代汉语词典》等相关资料,基于对术语、附点、有量记谱的定义的整合及分析,论证“大/小附点”作为术语是不成立的。
    • 姜雨萱
    • 摘要: 小提琴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著名作曲家韩铁华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一首经典曲目.此文从歌曲创作背景入手,详细介绍了曲谱中主要音乐术语和演奏技法.总结了歌曲情感处理对演奏的影响及西洋乐器改编对民族音乐再创作的意义.
    • 赵雅婷
    • 摘要: 音乐术语是对音乐形象的概括,对音符的补充,准确理解术语含义可以更好地解读音乐文本,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演绎作品.钢琴曲《我的祖国》中,意大利语术语与中文表情术语的综合运用,对音乐的表达、音乐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意大利语术语的语意语境着手,结合音乐分析,探究音乐术语在本曲中的应用,提炼出钢琴演奏的要点.
    • 崔岚
    • 摘要: 四、应对速度变化艺术歌曲的合作中需要钢琴家具有主动把控速度的能力。有时候速度要“固定”,有时候速度要“变化”。应对速度“固定”与“变化”的第一个层次是:同步。作曲家标注的速度、表情、力度等音乐术语,都有可能综合地影响着表演者对速度的界定和解读。这些术语有时表示一个段落的速度变化,有时表示某一句的速度变化,有时甚至可以表示某几个音乃至某一个音的速度变化。
    • 孙佳怡
    • 摘要: 音乐术语翻译是中外音乐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规范的术语翻译对于音乐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音乐术语翻译相关的研究文献统计为基础,分析当前音乐术语翻译的研究现状,总结相关领域中的翻译策略、历史以及译者的素养三个主要研究方面,并对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力争对音乐术语翻译的实践有所帮助.
    • 贾晓倩
    • 摘要: “金石之声”来自于古代对音乐的品评,在魏晋时期开始从音乐领域进入到文学批评领域,从而由听觉体验发展为具有丰富内涵和美学意味的文论术语。受儒家政教礼乐秩序的影响,“金石”之属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内涵也随之产生了一定改变,除了原有的“铿锵之声”“清越响亮”等音乐属性之外,还增添了道德诗教等内涵,这是文学对其所进行的改造。“金石之声”除了被用于诗歌格律的品评之外,还被用来评价诗歌的内容、气骨、风格,甚至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诗美典范,被广泛用于历代诗话、文话当中。
    • 贾晓倩
    • 摘要: "金石之声"来自于古代对音乐的品评,在魏晋时期开始从音乐领域进入到文学批评领域,从而由听觉体验发展为具有丰富内涵和美学意味的文论术语.受儒家政教礼乐秩序的影响,"金石"之属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内涵也随之产生了一定改变,除了原有的"铿锵之声""清越响亮"等音乐属性之外,还增添了道德诗教等内涵,这是文学对其所进行的改造."金石之声"除了被用于诗歌格律的品评之外,还被用来评价诗歌的内容、气骨、风格,甚至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诗美典范,被广泛用于历代诗话、文话当中.
    • 夏凡; 张黎黎
    • 摘要: 古代印度最早具有代表性的文艺理论著作《舞论》第28章音乐术语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微分音(sruti)。本文在参考其注疏英译本等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解析路径:从音阶的产生、微分音的演示,到组合为旋律的样式——调式(jati)。在此解析过程中,显现出音乐术语背后的古印度音乐美学思维,即听觉对音高微妙差异的敏锐感知和辨别。如此细腻的听感捕捉,源于其宗教色彩浓厚的背景和经验,并于具有宗教仪式内涵的维纳琴上首要呈现。同时,音高微妙差异的不同类别(微分音)所构成的丰富多样的乐音组合样式(调式),成为的梵语诗学核心"味"的音乐媒介,共同叙事于《舞论》百科式多种艺术门类融合的语境之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