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音义

音义

音义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2篇、专利文献26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学术研究、青春岁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音义的相关文献由294位作者贡献,包括倪玉杰、孙玉文、王小洪等。

音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2 占比:91.56%

专利文献>

论文:26 占比:8.44%

总计:308篇

音义—发文趋势图

音义

-研究学者

  • 倪玉杰
  • 孙玉文
  • 王小洪
  • 逯振进
  • 霍守镒
  • 李新魁
  • 逯建铭
  • 陈明富
  • 黄振荣
  • 齐冲天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昕皓
    • 摘要: 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与观智院本、中国古书书证的异文表明,在宋初以佛经音义为载体的汉字域外传播中,字形演变呈现出了异体字数量多、省代现象泛化、合文得到继承并发展的特点。在字用层面,可从佛经音义引文中归纳出古今、正俗、假借以及异文四类36个字际关系术语,体现了佛经的翻译与传抄在汉字域外传播中的深远影响。
    • 陈日芳
    • 摘要: 在广西地名中,有不少带“■”字的村落地名。通过梳理“■”字地名的分布,追溯“■”字的音义,厘清“■”字的历史演变,展示“■”字在地名中的多种写法,建议地名管理部门将“■”字作为标准化地名用字。
    • 刘钊
    • 摘要: 《说文·土部》:“埱,气出土也。一曰始也。从土叔声。”《说文》对“埱”字的训释有两个义项,一个是“气出土”,一个是“始”。《说文·人部》:“俶,善也。从人叔声。《诗》曰:‘令终有俶。’一曰始也。”《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肈、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玉篇·土部》:“埱,始也。或作俶。”因“埱”和“俶”皆或训为“始”,所以前人认为“埱”与“俶”相通或音义皆同。其实“埱”和“俶”相通只在“始”这一义项上,“埱”字“气出土”的义项是“俶”字不具备的,因此不能说“埱”与“俶”音义皆同。
    • 孙元成
    • 摘要: 汉代铜器铭文中包含比较丰富的一字形表多音义现象.根据用来记录同一词语不同构形的影响因素,可大致分成由假借、同源分化和孳乳、同形或讹混、多种原因等四类,不同类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主要是由于汉代铜器铭文中的复杂的字形与音义对应关系导致的.
    • 谢兰梅
    • 摘要: 《诗经》中的"说"字共出现12次,其读音和意义与今有所不同.在《诗经》中"说"字有三种音义,"说"字音"悦"表喜悦之意;音"税"表达的是停滞休息之义;音"脱"时表示的是解脱逃离之义.《诗经》中"说"有第一个音义,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说"字,后起字"悦"分走了本属于"说"字表喜悦的意义;有后两个音义是由于"说"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字,古人就习惯性地把本字"税"和"脱"写成"说"字.
    • 赵哈申高娃
    • 摘要: 本文基于现有契丹文文献资料,主要以新发现契丹小字《耶律贴不太师墓志碑》的记载为突破口,对若干契丹字进行研究.首先叙述了该墓志碑的基本情况,即对墓志碑的大小、材质、出土地、出土时间、墓主人、世系、撰者、撰刻时间、碑文内容等进行了介绍.其次对碑文中出现的若干契丹字进行释读.本文将(由)拟音为pu.经研究原字(由)对应契丹大字(史),因此(史)也读pu.原字(丑)对应大字(杘),(杘)读[p?t],因此原字(丑)应读作[p?t].已知原字(九)义为"仪",将其拟音为yos.并《仲越国王萧仲恭墓志铭》第19行之(兮)、(九)、(九土)释作《礼记》《仪礼》《周礼》,即三礼书《礼记》《仪礼》《周礼》之缩写形式.
    • 唐智燕
    • 摘要: 对清水江文书中"汲水、凹讲、罢水"等十余条双音词的音义进行了考释,指出"汲水、凹讲、貌讲"为汉语双音词,其中"汲水"当为"滴水","凹讲、貌讲"当为"坳颈";"(出)倒、(出)祷、(出)讨""叩(出)"为侗语音译双音词,即分别为侗语"bial daov""kiuk bial"的音译;"罢水、几溪、坎 、丿(出)"为"夹侗"双音词,其中"罢(出)""几""(出)"分别为侗语"bags""jid""bial"的译写;"往地、往山、网山、众往、众网、网首"为"夹苗"双音词,其中"往""网"均为苗语"wangl"的音译.
    • 刘淑婷
    • 摘要: 在古典文献中,"鹄""鹤"二字混用的情况较多,但从名物分类来说,二字实属不同物种.经考辨,造成二者在文献中混用的主要原因是语音的相通和意象内涵的相似性,本文将逐一进行讨论,大致梳理出二者从混到分的脉络.
    • 梁曉虹
    • 摘要: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釋文》是日本人專爲《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撰寫的音義書。根據學界考證,此音義成於平安(794~1185)初期,屬於日僧早期所撰音義。本文將其與慧琳、希麟兩位音義大家所撰同經音義進行比較研究,以考察佛經音義在日本早期發展中所呈現出的一些特色。
    • 程兴丽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 音义学十分发达, 就《尚书》而言, 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音义学专著共有六人六书:徐邈《古文尚书音》、李轨《古文尚书音》、刘昌宗《尚书音》、刘芳《王肃所注尚书音》、王俭《尚书音义》、陆德明《尚书音义》.在对此六人生平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考证基础之上, 不难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音义与玄学弱化及佛教传布的互动关系.%In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honosemantics was well developed.As far as Shangshu was concerned, there were six monographs on phonosemantics recorded in this period:Xu Miao's Ancient Literature and Sound of Shangshu, Li Gui's Ancient Literature and Sound of Shangshu, Liu Changzong's Sound of Shangshu, Liu Fang's Notes on Sound of Shangshu by Wang Su, Wang Jian's Sound and Meaning of Shangshu and Lu Deming's Sound and Meaning of Shangshu.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life of the six people and related literature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und and meaning of Shangshu and the weakening of metaphysics and the spread of Buddhism during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