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面齿轮

面齿轮

面齿轮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569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89596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工业大学学报、西安工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航空学会第十七届机械动力传输学术会议、2015第二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2014中国国际齿轮产业大会等;面齿轮的相关文献由82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延忠、朱如鹏、赵宁等。

面齿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9596 占比:99.88%

总计:189820篇

面齿轮—发文趋势图

面齿轮

-研究学者

  • 王延忠
  • 朱如鹏
  • 赵宁
  • 唐进元
  • 郭辉
  • 李政民卿
  • 侯良威
  • 吴灿辉
  • 沈云波
  • 方宗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冯占荣; 熊光劲; 高凌锋; 罗超
    • 摘要: 以弧线齿圆柱齿轮作为假想刀具,用包络法展成正交弧线齿面齿轮。根据微分几何计算和齿轮啮合原理,推导了弧线齿圆柱齿轮及面齿轮的齿面方程。再基于Matlab平台建立工作齿面及过渡曲面的数学模型,通过改变弧齿圆柱齿轮轮齿的凹齿面半径对面齿轮进行修形,对比分析修形前后面齿轮齿厚和齿宽的变化情况以及对接触迹线的影响。最后,通过导出修形前后面齿轮的齿面点集,在CATIA零件设计中进行实体建模。得出结论,增大弧齿圆柱齿轮凹侧齿线半径会增大面齿轮的外径,同时,面齿轮的齿顶变尖现象会发生变化,即面齿轮外径处的齿厚逐渐增大,接触迹线基本不发生变化。为后续研究面齿轮的偏载特性奠定了基础。
    • 滕文爽; 郭梅; 赵宁; 郭辉
    • 摘要: 为系统性解决传统齿轮传动在航空发动机大功率提取传动系统中应用产生的承载能力不足、质量超限、稳定性较低等问题,设计了基于面齿轮传动的航空发动机中央传动,并进行LTCA分析,得到接触区面积比和应力等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面齿轮传动的中央传动具有承载能力高、质量轻、运转平稳性好等优点,面齿轮传动可以为现有航空发动机传动系统提供一条可行的新型传动设计路线。
    • 周元生; 唐忠威; 石贤林; 唐进元; 李政民卿
    • 摘要: 蜗杆磨削工艺广泛应用于齿轮制造过程以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在多轴数控机床上进行蜗杆磨面齿轮时,通常需采用增加刀具路径数目的方法来提高加工精度,也相应地延长了加工时间。本文提出了一种仅用一条路径的蜗杆齿面展成高效修整方法,并采用闭环加工方法来保证加工精度。首先,对磨削直齿面齿轮的蜗杆齿面进行深度几何分析,发现该蜗杆齿面可以近似为由平面曲线形成的扫掠面。然后,以该平面曲线作为金刚滚轮的齿廓来对蜗杆表面进行修整。接着,在一台由斜齿轮磨齿机数控改造得到的机床上进行了加工试验验证。最后,提出了一种包括“加工、测量和反调修正”的闭环制造工艺来补偿加工误差,并且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冯占荣; 陈勇; 赵玉龙; 黄宁; 高凌锋; 熊光劲
    • 摘要: 结合渐开线齿廓弧齿圆柱齿轮齿面生成原理,增大弧线齿圆柱齿轮凹齿面的圆弧半径,推导圆柱齿轮齿面方程,得到截面单齿厚度延轴线不同的弧线齿圆柱齿轮。以弧线齿圆柱齿轮为假想刀具,推导出弧线齿面齿轮齿面方程,将有无齿线修形的面齿轮做对比,并进行了内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持原有面齿轮设计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修形后的面齿轮与原面齿轮内径处的齿厚相差0.113 mm,且面齿轮单齿齿厚沿着齿宽由内向外逐渐增大;同时,修形后的弧线齿面齿轮外径端面并不是尖状,而呈现平面状,从而避免了修形后的面齿轮出现外径齿顶变尖现象。因此,对小轮齿线修形可增加面齿轮单齿厚度,提高面齿轮传动强度;也为后续齿线修形生成的弧线齿面齿轮抗偏载及啮合特性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
    • 张涛; 朱楚; 熊剑锋
    • 摘要: 该文以一正交直齿面齿轮分扭传动系统为例,建立了该系统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推导得出了面齿轮副啮合刚度的解析计算方法,并计算得到了各齿轮副的时变啮合刚度曲线。结果表明:在左、右输入齿轮输入功率,上端面齿轮和尾传齿轮承受负载的工况下,惰轮构成的齿轮副啮合刚度最小;左、右输入齿轮与同一面齿轮构成齿轮副啮合刚度基本一致;左、右惰轮与同一面齿轮构成齿轮副啮合刚度也基本一致。
    • 莫帅; 罗炳睿; 王赛赛; 张应新; 岑国建; 高瀚君
    • 摘要: 为了增加面齿轮的有效齿宽,研究一种任意轴交角传动且齿廓双侧压力角不等的非正交非对称面齿轮副。首先,设计出非对称齿条形刀具,根据齿条和插齿刀的运动关系,推导出非对称插齿刀的齿面方程;其次,基于啮合原理,建立非正交非对称面齿轮的插齿加工坐标系,并借助数据可视化软件对非正交非对称面齿轮的工作曲面和过渡曲面进行离散求解,建立了完整齿面的数学模型;第三,确定了非正交非对称面齿轮齿宽的限制条件,并分析了轴交角和压力角对齿宽的影响,得到不同压力角组合的面齿轮的齿面接触路径;最后,将求解得到的点云导入三维软件,曲面拟合得到非正交非对称面齿轮的复杂曲面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非正交非对称面齿轮的根切界限与从动侧齿面相关,从动侧齿面压力角越大,产生根切的内径越小;增大轴交角或者减小从动侧的齿面压力角能有效避免齿顶变尖,增加有效齿宽;面齿轮采用非对称齿形能获得较长的接触路径,拥有更好的传动性能,但更容易发生边缘接触。
    • 鲁锐; 陈思雨; 江平; 刘波
    • 摘要: 针对面齿轮传动系统存在边缘接触的问题,通过对面齿轮齿顶进行倒圆和削顶优化设计,改善面齿轮传动系统的接触性能。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含齿顶倒圆和削顶的面齿轮仿真分析模型,对传动系统进行准静态接触分析,研究了齿顶倒圆和削顶对面齿轮传动系统啮合力、接触区域以及齿面最大接触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齿顶倒圆可以明显地改善面齿轮系统的边缘接触并降低接触应力,但倒圆半径的增大会降低面齿轮的重合度,降低系统的承载能力,研究对象中面齿轮齿顶进行0.20倍模数的倒圆较为合适。齿顶削顶可以降低面齿轮系统质量,但较大的削顶角度会恶化面齿轮接触性能,使齿轮副产生应力集中,从而使齿轮接触应力增大,研究对象中面齿轮削顶角度为97.5°时较为合适。
    • 明兴祖; 赖名涛; 明瑞; 周贤; 樊滨瑞; 贾松权
    • 摘要: 分析了飞秒激光精微加工面齿轮材料18Cr2Ni4WA的机理,在光子与电子,电子与晶格之间温度传递的双温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耦合动态热力学参数的复耦合模型,通过模型仿真分析,得出了电子与晶格的温度变化过程,预测了去除高于蒸发温度的材料烧蚀形貌。对面齿轮材料进行飞秒激光扫描加工实验,得出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大,凹坑半径和深度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当能量密度为1.98 J/cm^(2)时,烧蚀形貌较好,当能量密度继续增大达到2.18 J/cm^(2)时,凹坑内部开始产生少量的熔融物堆积;随着脉宽的增大,形貌变化不大,但产生的熔融物逐渐减少,凹坑趋于平整;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大,沟槽的深度逐渐减小,宽度逐渐增大。采用三维超景深仪观测烧蚀形貌,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为飞秒激光精微加工面齿轮提供了依据。
    • 靳园园; 徐红玉; 李莉; 张丰收; 王晓强; 张广
    • 摘要: 为了预测热滚轧面齿轮齿廓表层残余压应力峰值大小和残余压应力层深度,利用DEFORM-3D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热滚轧面齿轮加工过程进行仿真,获得不同工艺参数组合下齿廓表层残余压应力峰值大小和残余压应力层深度。以仿真结果为数据样本,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热滚轧面齿轮齿廓表层残余压应力和压应力层深度的预测模型,并以残余压应力峰值最大、残余压应力层深度最小为优化目标,得到最优工艺组合。以最优工艺组合为实际加工参数,对齿廓表层残余应力实测值与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实测值小于预测值,最大误差不超过17%。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实现对热滚轧面齿轮表层残余应力的测控。
    • 张军; 李芳芳; 王延忠
    • 摘要: 为了获取面齿轮磨损区域的位置和大小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逆向工程的面齿轮齿面磨损检测方法。根据测量原理,推导了测量坐标的转换矩阵;通过齿廓偏差测量及误差补偿算法,求得测量点的补偿点,并给出了NURBS曲面拟合的控制方程;搭建试验台,进行了实例操作,将标准齿面与磨损曲面进行对比分析,未磨损区域数据匹配性良好,磨损区域数据点清晰、无噪点。结果说明,基于逆向工程的面齿轮齿面磨损检测方法正确可行,为以后的绿色再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