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叙事
非线性叙事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0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世界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青春岁月、西部广播电视、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5届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等;非线性叙事的相关文献由15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鹏鑫、蔡小华、宋建福等。
非线性叙事
-研究学者
- 杨鹏鑫
- 蔡小华
- 宋建福
- 李若曦
- 王家乾
- 郑世琳
- 郑香义
- 丁丽娜
- 丁冠花
- 严启刚
- 乔喻
- 于姗姗
- 余克东
- 俞晓红1
- 关萍萍
- 刁亚东
- 刘世文
- 刘士斌
- 刘娟
- 刘放
- 刘晨阳
- 刘淼
- 刘琳
- 刘艳
- 刘贝琳(指导)
- 刘馨予
- 刘鹏展
- 卫诗磊
- 吕悦
- 吴剑
- 吴奕霏
- 吴心瑜
- 周清
- 周荣庭
- 周虹
- 唐毅
- 商阳
- 姚娜
- 姚晓兰
- 姜滨
- 姜秀芹
- 孔悦
- 孙韵丰
- 宁妍
- 宋朝
- 官雪洁
- 尚福城
- 崔玉婷
- 左聪
- 席威
-
-
翟永明;
庄岩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于永铎用他的文学创作记录了时代的画面,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在他的作品中以平民视角被呈现出来.他的作品中还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形象,他们被时代裹挟前行,或坚守善良的本色,或沉沦于日趋复杂的社会.在创作中于永铎大量采用非线性叙事模式进行情节的展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技巧在其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于永铎以实证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了对故乡的描摹,在作品中隐含着对社会和历史的深沉思考.
-
-
李卓航
- 《新闻文化建设》
| 2020年
-
摘要:
《痛苦与荣耀》是导演阿莫多瓦的自传式影片,它有着独特的叙事结构,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对生活感悟的自我见解。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影片的美学风格进行解析:连接现实与虚构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大胆的色彩和克制的情绪;戏剧性美学的梦幻色彩。
-
-
-
-
-
-
-
-
-
-
赵莉
- 《第5届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
| 2011年
-
摘要:
录像艺术(Video Art)是指视觉艺术家所创作的影像作品,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而发展至今的艺术门类.基于它时基媒体的特性,从出现伊始发展至今,时间性一直作为一条线索贯穿着它的成长,从时间观的角度将它分为早期"真实的时间"和后期"非线性的时间"两个阶段.本文将后期的具有数字特征的录像艺术和录像装置艺术作为探讨对象,来考量它在非线性叙事中如何利用媒介语言拓宽艺术表达的语义空间.首先,各种经典的电影时间处理手段适用于录像,使将物理时间改变为主观的心理时间变得轻而易举。不管是随顺时间轴展开的各种蒙太奇拼贴,还是画中画、多层叠画使时空交叉的同时性拼贴,都具有非线性的叙事特征。其次,在录像装置的立体拼贴形态中,非线性从剪辑的概念衍生到体验的概念。首先,它的时间感是一种当下的此在体验,各种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碎片在此在性这一点上汇合。其次,拼贴形态的不同也决定了不同的时空逻辑,在影像、现成品、文字、声音各层次间,虚拟空间、实在空间、内在空间,它们与各自的时间轴交织,形成了非线性的叙事。当多时态的各种媒介同置于同一空间,彻底破除了传统时间观念所赋予的因果关系,在艺术本文的空间里,它们在互生的关系中归属着自己的意义。在这种互生中,也包括观众各种感官的体验,这种体验汇聚着每个不同个体的个人经验、生存状态、阐释视角等不确定因素,为作品塑造着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无限延伸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