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生产劳动

非生产劳动

非生产劳动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篇、专利文献918504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理论、甘肃社会科学等; 非生产劳动的相关文献由22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振羽、王慎之、钱津等。

非生产劳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18504 占比:99.97%

总计:918734篇

非生产劳动—发文趋势图

非生产劳动

-研究学者

  • 陈振羽
  • 王慎之
  • 钱津
  • 干丛
  • 李战奎
  • 邓广宇
  • 凤翔翔
  • 刘荣材
  • 卫兴华
  • 周春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元晋秋
    • 摘要: 是否生产财富是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但财富在不同社会形式下有不同的内涵规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中对亚当·斯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讨论,旨在锁定此种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并对其进行揭秘,由此,那种试图从马克思的讨论中发掘出其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思想来关照当代中国现实的做法,注定是徒劳之举——因为社会形式之变,财富在当代中国必须重新定义。在考察资本主义财富运动自我扬弃的过程中,马克思形成了其关于财富的新的社会形式的系列构想,这些构想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了实践土壤,在此过程中逐步生成的人民财富论,为重新定义这种财富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媛; 许成安
    • 摘要: 信息技术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必然会带来新的颠覆性革命,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数字劳动正在不断地改写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数字资本为载体的数字劳动也是驱动数字资本增值的动力,并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数字劳动的治理体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数字劳动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符码逻辑和物化逻辑,被技术拜物教捆绑的数字劳动者在主体性发展方面陷入能动式微、发展失衡和建构混乱的困境。将数字劳动者置于资本主义体系中可以发现,数字劳动者只有彻底脱离异化和剥削,回归到以劳动为第一目的、以交往为第一需要的主体发展状态中,才能真正实现对个人本质的全部占有。对资本主义条件下数字劳动的批判并不意味着拒绝数字技术所引发的科技革新和社会进步,而是在广泛运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克服数字劳动者的异化状态,充分促进劳动者的主体性发展。
    • 莱夫特里斯·索尔菲迪斯; 迪米特里斯·派塔里迪斯; 王一钦; 魏旭
    • 摘要: 2007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是典型的资本价值构成上升型衰退.资本价值构成的上升,可以完全抵消剩余价值率的上升,从而导致利润率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的趋势性下降导致实际净利润停滞不前,从而减少了净投资并最终影响了就业.资本强度的演变和非生产性活动的后果仍然是讨论资本积累及其周期性中断的关键问题.
    • 郑礼肖
    • 摘要: 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型劳动形式,对其含义进行准确界定是深化研究的重点所在。然而,相关研究仍处于较大分歧之中,分歧主要集中于数字劳动是否属于物质劳动与是否属于生产劳动两个方面。产生上述分歧的重要原因在于学者们主要从传播学或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进行研究,缺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对上述分歧作出科学分析,并对数字劳动的含义作出科学界定。从劳动资料数字化变革的研究视角出发,数字劳动可被定义为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劳动对象,以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为关键性劳动资料,生产数据、数字产品与数字服务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 张俊山
    • 摘要: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础原理,其中蕴含着对人类劳动规律和商品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理解,在它背后有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支撑。劳动价值论产生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经马克思的革命性改造成为阐释价值范畴的科学原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包括关于价值实体、价值量、商品内部矛盾的内容及其抽象方法;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学说及相关范畴;价值形式及其发展;分析商品生产关系对价值本质的揭示以及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等。这些内容的背后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们是建立在对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目前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了解存在着简单化、定义化的倾向,对劳动价值论产生了许多误解和误用,并误导经济实践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必须对这些误解误用给予纠正乃至批判。劳动价值论对说明当代经济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价值论自身也在阐述当代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 乔晓楠; 李欣
    • 摘要: 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与资本循环的运动中存在一些从事非生产劳动的非生产部门,它们不创造价值但发挥着特定的非生产职能.基于上述洞见,本文尝试利用一个引入非生产部门的价值与生产价格模型,针对其从生产部门分割价值的方式与测度开展研究.在一定的投入产出关系下,非生产部门通过提供收费服务,既可以从生产过程中直接分割价值,又可以从劳动力再生产的消费中间接分割价值.据此对中国2000年至2014年非生产部门的情况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国非生产部门分割的价值量占当期社会总价值量的比例先降后升,在7.66%至9.54%之间变化.其中,批发贸易、金融、房地产等部门分割价值的占比排名靠前,并且不同的非生产部门分割价值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 王睦欣; 庞德良
    • 摘要: 西方主流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理论由于抛弃了肇始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劳动范畴,将全部经济活动甚至部分非经济领域的社会活动都看作是生产性的,使其既不能说明产业结构转换是由什么因素驱动的,也不能说明产业结构的变迁是如何发生的.遵循这一理论的政策议程不仅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向富裕国家的转变,反而使其陷入过旱的“去工业化”泥潭.马克思基于资本视角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分类及其增长效应的分析,不仅科学地阐明了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动因,而且给出了不同于西方主流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三个基本遵循:一是实现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在国民经济生产结构中的按比例协调配置;二是实现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的按比例协调配置;三是实现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按比例协调配置.
    • 岳国峰; 孙乐强
    • 摘要: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劳动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之一,也是价值财富的源泉.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目的、生产劳动的内涵、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智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念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也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塑造学生劳动品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 万娜
    • 摘要: 马克思在其思想成熟阶段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思考展开讨论:生产劳动和资本一般的关系,作为生产劳动与作为非生产劳动的文学艺术,以及艺术生产出现之后的艺术生产.通过对1857-1858年间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做文本细读可以发现,马克思在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对文学艺术究竟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下断语,而是表现出徘徊于两者之间的姿态,表明他在处理文学艺术与资本之间的特殊关系时留下了弹性的理论空间.当下的艺术生产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艺术生产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并分析“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关系,对于文学艺术在社会关系中获得更为准确的定位有重要意义.
    • 朱阳
    • 摘要: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进行了符合当时社会实践的定义.在数字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在充分认识劳动本质的前提下,结合具体的生产关系,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将劳动置于生产的全过程中来认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