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674篇;相关期刊750种,包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当代青年研究、青年探索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年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学术年会等;非正式群体的相关文献由1321位作者贡献,包括潘从义、叶青、吴立德等。

非正式群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3 占比:24.2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674 占比:75.78%

总计:4848篇

非正式群体—发文趋势图

非正式群体

-研究学者

  • 潘从义
  • 叶青
  • 吴立德
  • 屈惠华
  • 巫春华
  • 牟德刚
  • 狄小华
  • 马志国
  • 吉万年
  • 姜伟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宗侠
    • 摘要: 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总是隶属于某一个或某几个群体,在相应的群体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职业院校学生的正式群体一般都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和重视,而非正式群体受到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则存在着差异。非正式群体在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需要受到教师的深切关注,引导其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积极有利的因素。
    • 张榆娇
    • 摘要: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中职学校中客观存在的内在力量,对校风的形成、班风的营造、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个人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和引导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采用客观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探讨“非正式群体”的正确管理策略。文章作者希望通过对“积极型非正式群体”承认和肯定,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关心和转化,对“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分化瓦解等方式来增强“非正式群体”对中职学校的积极作用,促进校园内“非正式群体”的良性发展,推动班级的良好管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
    • 史玉婷
    • 摘要: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其形成过程中存在特殊性,大多研究集中于对客观因素的探讨而忽视了心理动因。从小学生归属感缺失的角度切入,结合实际案例,详细探讨了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点和成因。与此同时,通过将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和校园欺凌现象作类比剖析,发现归属感缺失为两者的共同诱因。这启示我们,小学生归属感的塑造和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的提高能有效遏制学生的负面行为,帮助构建班级和谐生态。
    • 吴海燕
    • 摘要: 非正式群体作为班级的“细胞”,它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班集体是否健康并和谐发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注意引导非正式群体,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学生的心理归属、爱、自尊需要的团体意识,统一成员的行为,加强正向目标引导,进而促进班级生态发展。
    • 张璐
    • 摘要: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群体组织,一般而言,在一个正式群体中,必然会有多个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班级作为班主任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其中也包含多个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对于班级的管理有着较大的影响,要使它们发挥积极的作用就需要班主任结合实际研究对其进行引导: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支持积极的非正式群体,优化中间型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共建班级共同体。
    • 王秋桐
    • 摘要: 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于初中班级,其影响具有二重性:首先它对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其次在班级建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调查,初中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掌握基本管理策略,但对初中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认识不够客观和充分;教师以开展学习活动为主,班级活动形式单一、频率低;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沟通障碍,阻碍有效管理;家校已有沟通连结,但尚未形成教育合力。基于此,文章提出有效改善现状的对策:非正式群体重视自我建设,积极投身班级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师生共同努力,打破沟通障碍;因材施教,发挥核心人员作用;家校合作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 徐振伟; 朱永
    • 摘要: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是与班委会、团支部等正式群体相对而言的,它是在学校教育语境中,初中生相互交往的一种普遍存在形式。教师应通过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现象的研究,弄清其形成原因、群体特质以及对班集体建设的各种影响,深化对该群体的科学认识,积极探寻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 谢红雨; 肖荷
    • 摘要: 当下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欺凌群体愈发低龄化,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欺凌事件的实施者,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研究,不仅有利于引导该群体的正向发展,而且还有利于班级建设的健康发展。研究分析了非正式群体的定义、类型,探讨了非正式群体成因以及不同类型非正式群体对班级各方面造成的影响。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对其正向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
    • 吴海燕
    • 摘要: 非正式群体作为班级的“细胞”,它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班级是否健康和谐发展。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引导性和转变性,班主任在管理非正式群体时,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支持建设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转换角度独辟蹊径,尝试发挥群体成员作用”。
    • 黄凤梅
    • 摘要: 对于班级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加以引导。对于良性的非正式群体,使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班集体优良发展;对于恶性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不仅要在思想上加以教育,行动上加以遏制,还要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坚决遏制不良非正式群体的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其思想觉悟,改掉其不良行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