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晶形成能力

非晶形成能力

非晶形成能力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03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271450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2015年会、安徽省铸造学会第十届铸造技术大会、第十五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等;非晶形成能力的相关文献由723位作者贡献,包括寇生中、胡壮麒、张海峰等。

非晶形成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8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1450 占比:99.91%

总计:271704篇

非晶形成能力—发文趋势图

非晶形成能力

-研究学者

  • 寇生中
  • 胡壮麒
  • 张海峰
  • 张涛
  • 李春燕
  • 陈学定
  • 常春涛
  • 赵燕春
  • 徐晖
  • 杨元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乙姣姣; 岳李桥; 王益豪
    • 摘要: 以Zr_(72.5)Al_(10)Fe_(17.5)为基础合金,系统研究了Ti元素添加对其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Ti元素添加量的增加,Zr_(72.5)Al_(10)Fe_(17.5)非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当Ti元素添加量达到4%原子分数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从基础合金的1050μm升至2000μm。从原子堆垛结构的角度发现,随着Ti元素添加量的增加,合金中自由Zr原子含量先减小后增大,且在Ti含量为4%原子分数时自由Zr原子含量降至最低,意味着此时非晶合金具有最高原子堆垛效率。这说明,与Ti元素含量相关的Zr_(72.5)Al_(10)Fe_(17.5)的非晶形成能力是由其原子层次堆垛效率决定的。
    • 朱乾科; 郭璐; 陈哲; 朱紫藤; 张克维; 姜勇
    • 摘要: 类金属元素是改善Fe基非晶纳米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和软磁性能的重要添加剂。用单辊甩带法制备了Fe_(73.5)Si_(13.5)Nb_(3)Cu_(1)B_(9-x)P_(x)(x=0,3%,6%,9%)(原子分数)合金带材,从各元素间磁相互作用出发探索了P替换B对合金组织结构和软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添加可有效提高合金的初晶相晶化温度以及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但是二次晶化相的析出温度降低,弱化了其热稳定性。当P含量为3%(原子分数)时,合金有较宽的退火温度窗口,且可有效细化初晶相晶粒尺寸,并在525°C退火后表现出最佳软磁性能,此时合金晶粒尺寸为9 nm,矫顽力为0.21 A/m,同时有效磁导率高于x=0合金。但是由于P的添加,残余非晶相中Fe的磁矩降低,导致合金的饱和磁感应强度降低。
    • 王永东; 汤明日; 宫书林; 常萌阳; 王金宇
    • 摘要: 为研究Nb元素添加对激光熔覆Fe-B-Si系纳米晶/非晶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维氏显微硬度计结合涂层形貌进行了物相、热稳定性、显微硬度分析。结果表明:激光功率为1300 W、扫描速度为3.5 mm/s、光斑直径为3 mm时,可以利用单质粉末制备Fe-B-Si系纳米晶/非晶复合涂层。形成了由纳米晶α-Fe和少量Fe_(2)B、NbB、MoB_(2)与非晶相构成的复合涂层;添加质量分数为1.8%与3.6%Nb元素的Fe-B-Si系纳米晶/非晶复合涂层的热稳定性及非晶形成能力较强;质量分数为3.6%Nb元素的Fe-B-Si系纳米晶/非晶复合涂层硬度值最高,可达16.70 GPa。
    • 万媛; 张聪; 唐一川; 梁晓晗; 黄靖骞; 唐成颖
    • 摘要: 在不损坏软磁特性的前提下增强非晶形态形成能力,并研究生产新型Fe_(84)Si_(2)P_(3)B_(10.5-x)C_(x)Cu_(0.5)(x=0、0.5、1、1.5、2、2.5)软磁合金。研究Fe_(84)Si_(2)P_(3)B_(10.5-x)C_(x)Cu_(0.5)软磁合金的热稳定性以及磁性能,结果分析显示,随着C含量的增加,合金的非晶态形成能力逐渐增强,饱和磁感应强度(Bs)明显提升,软磁特性也有了明显提高。在x=1.5时,Fe_(84)Si_(2)P_(3)B_(10.5-x)C_(x)Cu_(0.5)性能最佳,Bs为1.75T,矫顽力为2.1A/m。在653K温度下等温退火300s后,随着α-Fe相的析出,整个合金体系的Bs增加,从1.48T-1.75T增加到1.64T-1.83T。在773K等温退火300S后,Bs从1.48T~1.75T增加到1.67T~1.80T。晶化处理后,Fe-(B,P)硬磁相析出,Hc也有所升高。
    • 王春皓; 王强; 唐本镇; 丁鼎; 夏雷
    • 摘要: 以在室温附近具有较好磁热效应的Gd_(50)Co_(50)非晶合金为基础,通过Al替代Gd成功制备出了Co_(50)Gd_(45)Al_(5)非晶合金,并对其非晶形成能力、磁性能、磁熵变行为及其相关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元素的添加提高了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并略微降低了合金的居里温度(~253 K),其磁热性能仍与Gd_(50)Co_(50)非晶合金接近;Co_(50)Gd_(45)Al_(5)非晶合金的磁熵变值与磁场基本符合-ΔS_(m)∝H^(n)关系,不同磁场下的磁熵变-温度曲线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Co_(50)Gd_(45)Al_(5)非晶合金中Gd含量降低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室温磁热效应,有望成为一种新型室温磁制冷材料。
    • 马爽; 郝玮晔; 王旭东; 张伟; 姚曼
    • 摘要: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AIMD)方法模拟了Co_(72)Y_(3)B_(15)M_(10)(M=B,C,Si,P)合金形成非晶的过程,探究添加类金属元素C,Si,P对Co基Co-Y-B合金非晶形成能力(glass-forming ability,GFA)和磁性能的影响,着重从原子层面分析了局域原子结构与性能的关联.计算的局域原子结构表征参数有对分布函数、配位数、化学短程序、Voronoi多面体指数、局域五次对称性和均方位移.结果表明,4种合金不同的局域原子结构特征造成其GFA的差异.Co_(72)Y_(3)B_(15)M_(10)和Co_(72)Y_(3)B_(15)P_(10)合金中棱柱结构的含量较高,B/C-C和B/P-P原子间的溶质分离性较弱,过冷态时(1100 K)原子扩散能力较强,不利于提高合金的GFA.Co_(72)Y_(3)B_(15)Si_(10)合金中畸变二十面体结构的含量较高,Co-Si原子间吸引力较强,B/Si-Si原子间具有较好的分离性,过冷态时原子的扩散能力较低,有利于提高合金的GFA.因此,添加Si元素有助于提高合金的GFA,而C和P元素的添加会降低GFA,且C元素对GFA的削弱作用更为明显.4种合金的GFA按Co_(72)Y_(3)B_(15)Si_(10)>Co_(72)Y_(3)B_(25)>Co_(72)Y_(3)B_(15)P_(10)>Co_(72)Y_(3)B_(15)M_(10)的顺序依次降低.添加C,Si,P元素使体系的总磁矩均有所下降,按照Co_(72)Y_(3)B_(25)>Co_(72)Y_(3)B_(15)Si_(10)>Co_(72)Y_(3)B_(15)M_(10)>Co_(72)Y_(3)B_(15)P_(10)的顺序依次递减.Co-Si原子间较强的p-d轨道杂化作用增强了磁交换耦合作用,导致添加Si元素对总磁矩的削弱作用较小.
    • 梁秀兵; 周志丹; 张志彬; 程江波; 陈永雄
    • 摘要: 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铝基非晶合金作为一种低密度材料拥有着较高的比强度,而且与传统晶态材料相比,呈现出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原子排列特点,其内部不存在晶界、位错等较易引发失效的缺陷结构,表现出高硬度和优异的防腐、耐磨等性能,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起初,这类材料由于受到制备工艺的限制,表现为非晶与纳米晶共存的结构.随着科技发展,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完全非晶结构的铝基合金体系.这些材料在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的同时能够表现出良好的韧性,使人们对其非晶形成能力、制备方法及应用推广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对铝基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研究,学者们通常基于块体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经验判据,以及其他一些新提出的判定方法,如蒸发焓、费米层电子态密度、原子扩散以及析出相熔点等.但是,由于铝基非晶合金过冷液相区间较窄以及Al元素化学活性较强,因此铝基非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普遍较弱.虽然人们在元素种类及含量变化对铝基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目前仍未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或更加精确的铝基非晶形成能力判定方法,未来仍需借助高性能材料模拟计算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来进行完善.铝基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较弱,以及其对外界条件的影响较为敏感,导致其在制备过程中易发生晶化,从而使获得的材料尺寸维度普遍较低.目前,铝基非晶合金的常见制备方法可按照其形态(粉状、块体、涂层等)来进行划分.粉状铝基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主要为气雾化法和机械合金化法;块体铝基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主要为直接凝固法和粉末冶金法;涂层类铝基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激光熔覆、爆炸喷涂、冷喷涂、超音速火焰喷涂和电弧喷涂.相对而言,铝基非晶涂层制备技术不会受到工件尺寸的限制,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且适合于户外大面积施工,在表面防护与再制造工程领域更具应用潜力.尤其是在大型舰船、飞机、海洋设施等高附加值零件的再制造领域里,铝基非晶涂层制备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铝基非晶合金的发展过程、非晶形成能力、制备方法等内容,总结了铝基非晶涂层在再制造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展望了铝基非晶合金的未来研究方向.
    • 谢晗晞; 李冬梅; 刘晓萍; 唐本镇; 郭小龙; 余鹏; 夏雷
    • 摘要: 稀土元素是改善非晶态合金形成能力和性能的重要添加剂,本文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了一系列Cu50-x Zr46Al4REx(RE=Dy,Tb,Gd;x=0,1,2,3,4)非晶态合金,系统地探究了重稀土元素Dy、Tb、Gd添加对Cu-Zr-Al合金非晶形成能力(GFA)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重稀土元素Dy、Tb、Gd后,合金系的玻璃转变温度显著降低,而过冷液相区宽度ΔTx(ΔTx=Tx-Tg)增大,1%(原子分数)的Dy、Tb和3%(原子分数)的Gd添加获得了最大的γ=Tx/(Tg+Tl)参数值,表明合适的添加量有利于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提高.同时,适量的Dy、Tb、Gd引入可以显著提高Cu-Zr-Al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硬度和γ参数随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表明非晶形成能力与硬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稀土元素添加导致非晶态合金样品硬度呈现更大的径向不均匀性,有利于合金塑性变形能力的提高.
    • 胡景宇; 张辉; 钟喜春; 刘仲武
    • 摘要: 采用单辊熔体快淬法制备Fe84SixB10.5-xP5Cu0.5(x=0,0.5,1.5,3.5,4.5,5.5)合金带材,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软磁直流测量仪、振动样品磁强计(PPMS-VSM)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合金微观结构、软磁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研究了Si取代B对合金微观结构、软磁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e84SixB10.5-xP5Cu0.5(x=0~4.5)淬态合金具有ɑ-Fe相(200)衍射峰.当Si取代量为x=5.5时,合金ɑ-Fe相(200)衍射峰消失,具有非晶的淬态结构.x=5.5成分合金过冷液相区为133°C.x=5.5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μ0Ms为1.85 T,矫顽力为12.93 A/m.
    • 张明; 丁冠中; 王钰佳; 孙静; 于梦梦; 刘锋; 赵相金; 刘丽
    • 摘要: 研究了Zr含量对Zr_(71-x)Ni_(x)Nb_(3)Cu_(16)Al_(10)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晶化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快速凝固装置制备非晶合金,利用XRD和DSC对其非晶形成能力和晶化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压缩试验和SEM对其力学性能及断裂方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r原子百分比为62%时非晶形成临界直径最大,为9 mm;Zr含量不同改变了非晶合金的结晶过程,Zr原子百分比为62%和66%的非晶合金晶化初始相都是二十面体准晶体相,而Zr的含量为58%时则为FCC-Zr_(2)Ni和Tetra-Zr_(2)Ni相;Zr含量增加后非晶合金的压缩强度降低,塑性变形能力显著提高,其中Zr原子百分比为62%时,非晶合金的塑性变形量高达27%。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