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常规油气藏

非常规油气藏

非常规油气藏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31341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地质科技动态、测井技术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一届全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等;非常规油气藏的相关文献由64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磊、聂仁仕、刘明华等。

非常规油气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31341 占比:99.48%

总计:31506篇

非常规油气藏—发文趋势图

非常规油气藏

-研究学者

  • 王磊
  • 聂仁仕
  • 刘明华
  • 刘春辉
  • 吴文娟
  • 吴洛菲
  • 唐慧莹
  • 孙举
  • 师春爱
  • 师永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传喜; 方文超; 秦学杰
    • 摘要: 非常规油气藏压裂水平井投产后,储层压力变化导致压裂缝产生形变,表现出动态缝网特征,对油气井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准确模拟动态缝网对非常规油气藏开发的影响,提高开发方案设计水平,首先构建了描述裂缝宽度时变性及裂缝宽度非均匀分布的裂缝形变数学模型,可同时模拟裂缝宽度和长度的变化;然后采用传导率修正技术,将裂缝形变数学模型与离散裂缝数值模拟模型进行耦合,形成了可模拟动态缝网的油藏数值模拟器;最后将模拟器应用于典型模型和实际压裂水平井模型的模拟,构建了不同生产时期的动态缝网模型,明确了动态缝网对生产井产量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考虑动态缝网的数值模拟生产动态与实际生产动态符合率更高。
    • 郝牧歌; 张金功; 马士磊
    • 摘要: 前人对于如何通过已发现常规油气藏预测未发现非常规油气藏的研究不足。根据常规油气藏与烃源岩层系的非常规油气藏的成藏正相关性,结合凹隆域分布、断层活动性、砂体展布、油气来源及运移路径研究,提出基于相关性油气藏范围的非常规油气藏有利区预测方法。首先,对某一区域从凹隆域岩层的组合构造、烃源岩层系砂体展布、油气来源及运移路径4个方面进行相关性基础研究;然后,将已发现油气藏分布、油气来源研究结果与基础研究结果结合,综合判断相关性油气藏范围;最后,对范围中未发现油气藏的区域进行有利区预测,其中烃源岩发育且存在有利砂岩、砂泥互层、裂缝性泥页岩储层的区域均为有利区。在有利区存在叠置或相邻的烃源岩层系油气藏、有利区紧邻断层且上覆层系发育油气来自断层的油气藏这2种情况下的油气成藏条件最为有利。
    • 李国辉; 苑保国; 朱华; 杨光; 戴鑫
    • 摘要: 四川盆地是一个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已发现常规和非常规两大类油气资源,油气产层多,资源丰富,但盆地目前的油气勘探程度仍然较低,油气勘探潜力大,盆地多类型油气藏并存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为此,综合研究了烃源岩特征、多类型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古今构造对油气的控制及保存作用,探讨了四川盆地多种类型油气藏并存发育的成因,并提出了该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多套广覆式分布的具有多类型有机质、不同成熟度的烃源岩是四川盆地多类型油气资源并存的基础;②海陆相沉积环境并存、多类型岩溶与裂缝改造、白云石化、火山活动及热液作用等多因素促成多类型优质储层的形成;③古今构造控制了多类型油气的富集和分布;④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多类型油气资源并存的重要条件。结论认为:①四川盆地是一个超级富气盆地,其中常规天然气还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古裂陷边缘及古隆起的周缘是探索大中型气田的重要区带;②3500 m以深的深层/超深层是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下侏罗统湖相页岩是陆相页岩气现实有利勘探层,可与页岩油并行勘探;③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是目前致密砂岩气的重要勘探方向;④川中和川北地区的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是页岩油、致密油的有利勘探区;⑤赤水、江津、潼南等地区的上二叠统龙潭组则是煤层气的有利勘探区。
    • 胡小茜; 鲁守飞; 翟亮; 武杨青; 杨雯欣
    • 摘要: CCUS即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技术手段,CO_(2)利用与封存的主要形式之一的CO_(2)压裂技术是世界上典型的无水压裂技术,拥有无水相、无残渣、易形成缝网、经济环保等优点。综述了国内外各种新型CO_(2)压裂技术,重点介绍了CO_(2)泡沫压裂、CO_(2)前置增能压裂、CO_(2)纯干法压裂、CO_(2)准干法压裂和CO_(2)混合压裂技术,包括其增产原理、工艺特点、研究进展等,分析了CO_(2)压裂技术的难点及发展方向,为双碳背景下非常规油气的绿色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 张庆辉; 高发润; 谭武林; 姜明玉; 张梦麟; 骆雨
    • 摘要: 了解柴达木盆地英西41井区水平井体积压裂效果和人工裂缝发育情况,评价储层改造的有效性和天然裂缝带对储层改造的影响,对英西地区的储层再认识和压后求产至关重要。目前存在对人工裂缝网络认知不清楚和天然裂缝对人工裂缝的影响程度认识不清楚的问题。储层改造方案采用可溶桥塞套管多簇多段体积压裂工艺,利用微地震裂缝网络监测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和评价天然裂缝带对储层改造效果的影响程度,并现场实时调整合理的压裂施工参数,微地震和地震属性联合解释评估天然裂缝对储层改造的影响以及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关系,解决了人工裂缝网络认识不清楚的问题。结果表明,天然裂缝带对微地震事件响应特征和储层改造效果有影响。在水平井体积压裂改造下,裂缝网络成像显示研究区S1井人工网络与天然裂缝带相互沟通,并形成了复杂裂缝网络,增大了流体渗流通道,达到了储层改造的目的,压后投产产油量较高,为研究区增储上产和长期高效稳定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 方文超; 刘传喜; 苟斐斐; 秦学杰; 蒲军; 宋文芳; 吴军来
    • 摘要: 压裂改造体积(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SRV)计算是非常规油气藏压裂效果评价、生产动态预测等的关键环节.通过中外文献调研,梳理了SRV的概念、内涵以及目前主流的SRV计算方法,基于此总结了目前SRV计算方法在工业应用中的不适应性,并针对这些不适应性介绍了目前业界提出的SRV替代指标,即有效支撑体积(effective propped volume,EPV)和动态生产体积(active production volume,APV).介绍了目前通过改进微地震监测手段确定EPV和APV的方法及其在现场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了方法现状和不足.同时,对解决目前SRV计算方法不适应性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对策.
    • 陈锋; 杨登波; 唐凯; 袁吉诚
    • 摘要: 射孔是油气开发的一道重要工序。为适应油气开发对象和作业要求的变化,射孔经历了打开油气通道、保护油气层以提高完井效果、与增产措施结合以进一步解放油气层的角色变化。在此过程中,发展了负压射孔、复合射孔、联作射孔、超高温超高压射孔、定面/定向/定方位/定射角射孔、分簇射孔等系列技术及配套工艺,发挥了提升完井效果和增产改造效果、保护油气层、提高作业效率的作用。通过梳理当前的射孔技术现状,查找中国与国外的技术差距,结合中国油气开发形势和特点,提出射孔发展建议,推动技术进步,使射孔能够更好地为油气开发服务。
    • 胡东风; 王良军; 黄仁春; 盘昌林; 张庆峰
    • 摘要: 在系统梳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石油地质理论、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将其勘探历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勘探(1953—2000年)、岩性气藏勘探(2000—2010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勘探(2010年至今)3个勘探阶段.优选近20年来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普光气田、元坝气田和涪陵气田3个大气田,通过梳理其早期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论认识创新、勘探思路转变、勘探发现与后续部署的系统论述,以期为其他盆地或地区勘探工作提供借鉴.
    • 蒋廷学; 卞晓冰; 左罗; 沈子齐; 刘建坤; 吴春方
    • 摘要: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理念,针对非常规油气藏体积改造技术的全生命周期的方案优化、实施控制及压后管理等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证和应用验证.主要技术系列包括:①由地质工程双"甜点"、双"甜度"到综合可压度的压前储层评价技术系列;②基于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的"井网—裂缝—压裂工艺"多参数协同优化技术;③由现场施工数据实时反演储层地质参数的压裂实施控制技术;④考虑渗吸作用的压裂液返排优化;⑤压后综合评估技术及压裂有效期内的生产管理动态优化调整技术等.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考虑了全生命周期的地质工程一体化体积压裂技术,可最大限度地挖掘储层的增产、稳产潜力以及提高单井EUR(可采储量)的潜力,对非常规油气藏的"四提"和"降本"等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陈锋; 杨登波; 唐凯; 袁吉诚
    • 摘要: 射孔是油气开发的一道重要工序.为适应油气开发对象和作业要求的变化,射孔经历了打开油气通道、保护油气层以提高完井效果、与增产措施结合以进一步解放油气层的角色变化.在此过程中,发展了负压射孔、复合射孔、联作射孔、超高温超高压射孔、定面/定向/定方位/定射角射孔、分簇射孔等系列技术及配套工艺,发挥了提升完井效果和增产改造效果、保护油气层、提高作业效率的作用.通过梳理当前的射孔技术现状,查找中国与国外的技术差距,结合中国油气开发形势和特点,提出射孔发展建议,推动技术进步,使射孔能够更好地为油气开发服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