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27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54243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肺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6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相关文献由91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辉山、孙寒松、徐殊等。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3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4243 占比:99.94%

总计:454517篇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发文趋势图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研究学者

  • 王辉山
  • 孙寒松
  • 徐殊
  • 万峰
  • 刘宇
  • 武恒朝
  • 顾承雄
  • 吴海波
  • 李立环
  • 柳克晔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辉; 陈鹏操; 李艳梅; 郝星星; 张凡; 刘学智
    • 摘要: 目的探讨比较经左胸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与正中开胸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山西省临汾市中心医院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0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2例(采用正中开胸OPCABG治疗)和观察组30例(采用经左胸MIDCAB治疗)。评估两组患者围术期主要临床指标,术前、术后7d面积应变值(globalarea strain,GAS)、径向应变值(global radial strain,GRS)、圆周应变值(global circular strain,GCS)、长轴应变值(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等心肌力学特性指标,检测术前、术后7d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检测术前与术后5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LVE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ICU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d,观察组GAS、GRS、GLS明显低于对照组,T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5个月,观察组LVE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IDCAB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改善心功能,且左内乳动脉至前降支通畅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戴江; 王生伟; 朱恩军; 李进华; 刘岳; 来永强
    • 摘要: 目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影响因素较多,阻塞睡眠呼吸暂停(OSA)在该部分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OSA是否与这部分患者POAF相关。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了2019年至2020年我科行OPCABG术患者7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睡眠呼吸监测,且将术后持续超过5min或需要抗心律失常或心电复律治疗的心房颤动的患者。结果:接受OPCABG术者以男性居多,为52(72.2%)例。其中,共有46(63.9%)例患者诊断为OSA,其中包括24(33.3%)例轻度、22例(30.5%)中重度患者。而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POAF的发生率明显较高(14.3%vs.37.5%vs.45.5%, P=0.02);在不同组别中,发生POAF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也明显较高,轻度组[(8.8±2.3) vs.(11.3±1.8), P=0.009];中重度组[(21.4±7.3) vs.(35.2±8.7),P=0.001]。此外,合并存在OSA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介入治疗史等发生比例均较高。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并经性别、年龄、BMI校正后发现,只有LAD(OR=5.4,95%CI:1.0~28.5,P=0.04)、心功能分级(OR=1.78,95%CI:1.02~2.46,P=0.05)和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这部分患者POAF的发生呈相关。结论:LAD、心功能分级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是行OPCABG术后POAF发生的危险因素。
    • 孙广龙; 仲昭澎; 伯平; 高竣迪; 穆军升
    •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135例由单一治疗组行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F分为AF组与非AF组,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EuroSCOREⅡ评分、手术前后超声学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第1 d的NLR,分析不同组别NLR值及其他因素与术后新发AF之间的关系。结果 两组之间在年龄、术前EuroSCOREⅡ评分及术后NLR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F组的年龄[(65.7±6.7)岁比(61.7±9.1)岁]、EuroSCOREⅡ评分[(2.9±2.5)分比(2.2±1.2)分]及术后NLR水平[(14.7±10.8)mm比(11.3±5.7)mm]均高于非AF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6.9±3.3)个月,无新增死亡病例,1例患者术后半年因“病窦综合征”行人工起搏器置入,其余患者无再发AF。结论 NLR作为一种新型的炎症评价指标,与AF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后NLR越高,OPCABG术后发生AF的概率越高。
    • 胡国智
    • 摘要: 目的探讨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左心功能不全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的100例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其中接受OPCABG治疗48例与接受CCABG治疗52例。分析患者术后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变化,比较患者的临床指标和手术相关指标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后OPCABG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NT-proBNP水平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活性药物应用时间显著短于C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者心功能水平的保护均有改善,OPCABG组的改善情况和疗效优于CCABG组,安全性更高。
    • 李政; 李凯; 蔡改革
    • 摘要: 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因“间断胸闷10余年,双下肢水肿10余天”入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0.036ng/ml;B型钠尿肽前体1 521pg/ml。心脏超声检查示:全心增大(其中左房径50mm,左室径72mm);EF值32%;二尖瓣近中度关闭不全(瓣口反流面积7.5cm^(2),占左房面积的30%)。冠脉造影示:多支冠脉狭窄严重。
    • 张仁腾; 祝岩; 徐殊; 李宁; 王辉山
    • 摘要: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早期应用替格瑞洛对出血相关安全性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单纯行OPCABG术后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作为双抗血小板治疗的1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应用替格瑞洛的时间分为两组,术后48 h内应用替格瑞洛的97例患者为A组,术后48 h后应用替格瑞洛的85例患者为B组。比较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出血相关事件及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后总引流量较B组有增多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用量,欧美出血学术研究会出血事件发生率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CABG术后早期应用替格瑞洛一定程度上增加早期创面渗出,但并不增加活动性出血及出血相关事件风险。
    • 周世成; 韩宏光; 韩劲松; 徐礼胜; 季芳; 王仕祺
    • 摘要: 目的基于剂量反应和决策曲线,探讨乳酸(Lac)及复合模型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延长(PMV)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外科2019年1-12月收治的683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是否>24 h,将其分为PMV组(n=107)与非PMV组(n=576)。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其他临床指标,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CABG术后PMV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PMV发生风险的复合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决策曲线分析(DCA)等方法评估乳酸及复合模型对OPCABG术后PMV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心功能NYHA分级、既往心肌梗死史、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3支冠脉狭窄>50%、左主干狭窄>50%、桥血管数、术后即刻乳酸、术前肌酐、术后血红蛋白、术前总胆红素(TBil)、术前直接胆红素(DBi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比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压(PAP)、术前红细胞宽度(RDW)、术后6 h乳酸、术前血红蛋白(Hb)、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术后hs-CRP、术前肌钙蛋白T(TnT)、术前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NT-proBN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RDW(OR=1.242,95%CI 1.001~1.539)、术后6 h乳酸(OR=1.370,95%CI 1.171~1.604)、PAP(OR=1.043,95%CI 1.002~1.087)及术前NT-proBNP(OR=2.065,95%CI 1.333~3.200)升高是OPCABG术后发生PM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前使用IABP为其保护因素(OR=0.146,95%CI 0.071~0.301,P<0.05)。乳酸和复合模型预测PMV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2(95%CI 0.518~0.646)、0.727(95%CI 0.674~0.781)。术后6 h乳酸与PMV发生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与术后6 h乳酸相比,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复合模型在阈值概率为0.05~0.75时具有更高的净获益率。结论与术后6 h乳酸相比,复合模型预测OPCABG术后PMV的发生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 葛瑞锋; 秦作荣; 臧传善; 王效军; 孙彦
    • 摘要: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使一些存在手术必要性却因冠状动脉疾患而存在禁忌证的患者获得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1]。临床上为合并较严重冠心病的恶性肿瘤患者实施手术极具挑战性。有学者同期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恶性肿瘤切除术取得初步经验。喉癌合并较严重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喉癌切除术,经我们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依据关键词“喉癌、冠状动脉狭窄”进行了检索,在Pubmed上对主题词“laryngeal neoplams、coronary stenosis”进行了检索,尚未见相关报道。我们在2018年4月为1例T3声门型喉癌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同期行喉部分切除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胡国智; 罗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术后新发房颤的120例患者作为房颤组,无新发房颤的110例患者作为非房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心脏结构及功能和术前影响手术的相关因素与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组患者的收缩期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左室射血分数、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比例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期左房内径(OR=1.226,95%CI 1.105~1.361,P=0.0001)、体重指数(OR=2.537,95%CI 1.350~4.769,P=0.0038)和舒张压(OR=1.061,95%CI 1.022~1.101,P=0.0019)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收缩期左房内径、体重指数和舒张压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 武恒朝; 王现强; 张旌; 孙寒松
    • 摘要: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后早期桥血管闭塞对远期再次再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阜外医院由单一术者施行OPCAB的连续540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完成冠状动脉CT检查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长期随访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主要终点指标是再次再血管化.结果 按照早期是否存在桥血管闭塞分为两组,桥血管闭塞组(30例)和桥血管通畅组(510例).平均随访时间为(7.9±1.5)年.桥血管闭塞组与桥血管通畅组患者相比,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的比例低(46.7%比69.6%,P=0.0087),旁路移植的血管支数多(3.6±0.8比3.2±0.8,P=0.0046),远期再次再血管化的发生率高(16.7%比4.7%,P=0.004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桥血管闭塞组患者的再次血运重建的10年累积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桥血管通畅组(16.67%比5.61%,P=0.003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桥血管闭塞组患者远期出现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术后早期桥血管闭塞会显著增加患者远期再次再血管化的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