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青海高原

青海高原

青海高原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842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大气科学(气象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1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4491篇;相关期刊443种,包括青海社会科学、中国土族、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七届全国风能应用技术年会暨青海省等高原地区风能开发利用研讨会、2010年作物栽培学发展学术研讨会、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青海高原的相关文献由1130位作者贡献,包括汪青春、李林、李红梅等。

青海高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1 占比:15.40%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4491 占比:84.23%

总计:5332篇

青海高原—发文趋势图

青海高原

-研究学者

  • 汪青春
  • 李林
  • 李红梅
  • 王振宇
  • 崔占鸿
  • 李庆业
  • 陈忠实
  • 黄素霞
  • 刘书杰
  • 时兴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平; 肖建设
    • 摘要: 为获得青海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对流云团的强降水监测预警特征和预警方法,使用葵花-8卫星数据跟踪识别高原典型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对流云团,计算并分析具有提前预警意义的云团特征参数。结果表明:(1)本文提出的对流云团识别的改进多通道法,经与传统多通道法对比检验,证明所得云团更接近对流主体,该方法适用于高原对流云团识别。(2)对流形成到成熟阶段,特征参数起伏变化,但红外与水汽通道亮温差(DTB13)和云顶亮温(Tmin)整体下降,云顶亮温梯度(GTmax)整体上升;在对流发展阶段仅红外1和2通道亮温差(DTB12)平均可达预警极值,在成熟阶段则是Tmin、DTB13、GTmax、深对流指数(DCI)等平均可达预警极值。高原上强降水天气的对流云多发展成深对流,降水发生在云团特征参数极值附近,短时强降水发生在深对流云区内特定云顶(上冲云顶或近似上冲云顶)所在特征参数极值区内或边缘附近。(3)特征参数极值对一般降水和强降水的开始时间分别提前0~1 h和0.5~4.5 h出现,在西风型流场下对强降水开始的提前时间相对较长。降水开始前,副高型流场下对流云团向深对流发展变化最剧烈,表现为DCI和GTmax平均最大,且DTB12均值最小,而西风型流场下积云发展相对弱。降水开始后,西风型流场下的深对流相对浅但云顶变化仍剧烈,表现为DCI和Tmin均值分别更低,但GTmax和DTB13平均更大,而在低涡切变型流场下的对流发展相对较深厚。(4)提出高原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对流云团预警方法为:当对流云团发展到具有特定云顶,其所在尺度为50 km范围云区的Tmin≤223 K、DCI≥20 K、GTmax≥18 K、DTB12≤0 K、DTB13≤3 K等同时满足时,可预警在该范围内将产生或继续产生短时强降水,经检验该预警方法在高原深对流云短时强降水预警中的实用性较高。
    • 赵志国
    • 摘要: 青海海东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与核心区。有史以来,藏、回、土、萨拉、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开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青海高原上的美好家园。海东作为青海乃至中国西北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文化长廊,具有很高的考古、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加强海东历史文化研究,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华文明缘起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该地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 赵健赟; 丁圆圆; 杜梅; 缪晓星; 杨静
    • 摘要: 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环境因子,青海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在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明确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气候驱动机制,利用1982—2015年青海高原地区的气温、降水量、风速、日照等气候因子和遥感植被指数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与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在0.01置信水平下显著相关,且与平均气温是正相关关系,与平均风速为负相关关系;气温升高、风速降低、降雨量增加是青海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改善的主要气候驱动因素。
    • 胡亚男; 陶世银; 龚梅竹; 马海玲
    • 摘要: 雷电活动参数作为反映区域雷电活动特征的重要指标,地形对其影响不容忽视。利用2014—2018年青海省地闪数据、数字地形高程数据以及HWSD土壤数据集,定量分析海拔、坡度、坡向以及土壤电阻率对青海省地闪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海省地闪主要集中在海拔3150~4850 m、坡度0~35°的地区,其中东北坡向地闪次数最多,东南坡向地闪次数最少,地闪对应的土壤电阻率主要集中于100Ω·m。(2)地闪密度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地闪平均强度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3)选取92°27′00″~97°44′24″E、31°40′48″~34°16′48″N地闪活跃区域,对其1 km×1 km网格内地闪数据与地理参量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所选区域内地闪密度与平均海拔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坡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地闪强度与平均海拔呈负相关关系,与平均坡度呈正相关关系。
    • 毛小红; 李正鹏; 严清彪; 韩梅
    • 摘要: 为了解绿肥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L.)在青海高原地区对土壤的培肥效果以及为农作物提供养分情况,在田间利用尼龙网袋法,研究毛叶苕子腐解特性和氮磷钾等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绿肥毛叶苕子在翻压后50 d内腐解速度较快,腐解率达38%,后期腐解速度缓慢,在取样结束后,累积腐解率为86.39%;整个腐解过程中氮磷钾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氮>钾>磷,氮和钾的养分释放趋势存在一致性,在52 d内快速释放,养分释放率分别为56.54%、74.27%,后期释放速率缓慢,在腐解结束时,其养分累积腐解率达91.31%、99.04%;磷的释放速率缓慢,且波动性较大,在腐解周期内磷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取样结束后,累积腐解率为75.71%。绿肥毛叶苕子的干物质累积腐解率、养分累积释放率与腐解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线性函数和对数函数拟合。预测本试验处理可为后茬作物地块提供氮素172.80 kg·hm^(-2)、磷素10.93 kg·hm^(-2)、钾素139.63 kg·hm^(-2)。
    • 董得红
    • 摘要: 豹在高原这里说的高原上的“大猫”,指的是曾经和现在生活在青海高原的大型猫科动物雪豹、豹和云豹。据有关资料记载,雪豹曾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较容易见到的一种豹。豹,人们也叫金钱豹,中文学名叫豹,曾经分布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原始林区。近年来在玉树州的杂多县多次出现。云豹是豹亚科中体型最小的,喜欢栖息在原始森林的常绿树上,经常在树木上休息和狩猎。
    • 陈忠实
    • 摘要: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及其平常的柳树。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得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的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 朱进成
    • 摘要: 土族是古代东胡鲜卑族慕容吐谷浑的直系后裔,是青海高原古老的民族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土族人民生息、繁衍在河湟谷地,对青海高原古代农牧产品的引进培育、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东西交通的搭建畅通、边贸经济的繁荣发展、祖国西陲的开拓稳定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境内土族主要的分布区之一。
    • 赵久莲
    • 摘要: 青海高原丰沛的冰川和湖沼水源,成就了上自雪域下至海洋的万里长河.临黄河而知中国,在《汉书·沟洫志》中:"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黄河确立了百川之首的地位.华夏子孙的文明,从这条河流开始,她以自己的方式,滋润一片土地,哺育沿岸的人们,点燃了中华文化最早的曙光,而我们对黄河的亲近仿佛与生俱来,怀有母亲般的眷恋,故称其为"母亲河".从高原到平原,她构建中国大地上的文化骨骼,每一个黄河故事,延展的都是中华文明历程.黄河从扎陵湖-鄂陵湖挥师而下,挟浩荡之势,气吞万里,沿途将海南藏族自治州腹地的巴水河、茫拉河、曲什安河、青根河、恰卜恰河等水系纳入到自己的怀抱."过五关、斩六将",一路切开加吾峡、拉加峡、野狐峡、龙羊峡、松巴峡、阿什贡等峡谷,像一条蓝色的纽带,将同德盆地、兴海盆地、贵南盆地、共和盆地、贵德盆地串联起来.
    • 王梦思
    • 摘要: 我出生以来发生的最幸运的事是遇见雪落晴空的青海湖。青海湖古称西海,藏语名为“措温布”。这片“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四周高山屏列,与波光粼粼的湖水相映照。湖泊面积达4625.6平方千米,相当于上海市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比江南著名的太湖还要大一倍多。在青海高原上有断层陷落的构造湖盆,盛着生命的源,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人们的向往之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