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青年问题

青年问题

青年问题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5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624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当代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实践与反思:社会管理价值体系的构建、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青少年事物与政策研讨会等;青年问题的相关文献由326位作者贡献,包括苏颂兴、黄志坚、陆建华等。

青年问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8 占比:4.9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624 占比:94.97%

总计:6975篇

青年问题—发文趋势图

青年问题

-研究学者

  • 苏颂兴
  • 黄志坚
  • 陆建华
  • 孙抱弘
  • 谢昌逵
  • 刘成彬
  • 毛恩
  • 白岩松
  • 刘七生
  • 刘书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华娜; 张雁军
    • 摘要: 西藏民主改革60多年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的社会变迁,构成了理解当前西藏藏族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的重要社会背景。这种社会变迁主要在四个方面对藏族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第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第二,社会流动的增加以及社会分层的加剧;第三,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第四,家庭人口结构的变迁。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现阶段西藏藏族青年问题与青年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变迁与藏族青年的身份建构、教育、就业、婚姻与家庭、亚文化、社会心态、社会问题等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对这些问题的影响上。
    • 张斌贤; 季楚潇
    • 摘要: 为弥补已有研究之不足,本研究在借鉴儿童史、社会史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挖掘霍尔青春期研究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探讨青春期概念“发现”对19—20世纪之交美国教育改革所发挥的推动作用,以此更新历史认识的视角,探讨观念变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 3. 香港青年运动中的"本土意识"研究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王维; 顾旭光; 田丰
    • 摘要: 对于香港回归以来的一系列政治行动体现出的虚假"本土意识",本文梳理了影响这种本土意识运行机制的三个结构性因素:超级地租、产业结构变动和高等教育文化资本通胀.香港青年的生存状态造成了其本土意识的极端化与政治化,但是这种意识存在内在矛盾.随着"港版国安法"的落实,本文建议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香港特区政府从继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重视民调数据积累和宣传、关注青年发展空间及高等教育改革、占领海外新媒体宣传阵地等四个方面作为未来应对香港青年问题的主要关注点.
  • 4. 青年问题的界定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张良驯
    • 摘要: 青年问题是青年工作要解决的现实存在,是青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要依据,还是青年研究学科建设的基本范畴.青年研究界长期以来比较关注具体的青年问题,很少有关于青年问题的整体性研究.事实上,只有对青年问题做出一般性分析和概括性阐述,才能搭建起青年问题的分析框架,形成青年问题的研究范式,从而在整体上更好地认清和把握具体的青年问题.青年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从不同的侧面可以进行不同的区分,做出不同的界定.依据其产生原因和表现形态,我们可以把青年问题划分为矛盾性青年问题、困难性青年问题、越轨性青年问题、反映性青年问题、失衡性青年问题和认知性青年问题六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青年问题具有各自的含义和特性,同时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了整体性的青年问题.对青年问题做出科学的界定,能够深化和拓展青年问题的理论研究,促进青年研究的学科化,也有利于青年工作者加深对青年问题的认识,更有针对性地去治理青年问题.
    • 刘强强
    • 摘要: 青年群体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产生、 发展和壮大,致使青年问题成为中国现代美学最关键的问题意识之一.青年问题的变化是朱光潜美学思想重心转移的契机.针对青年的"烦闷",朱氏提出了以"人生艺术化"为代表的"审美超脱"论;针对青年的"消沉",朱氏提出了以"尽性"为代表的"审美解放"说.青年问题影响了朱光潜对艺术功能的理解,对美之本质的认知,对西方理论的改造与融合,以及对于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形塑了朱氏美学的理论形态.
    • 胡建国; 李伟
    • 摘要: 住房在婚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90后步入成年和适婚年龄,其婚房观是否发生变化,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对此展开了探讨.分析发现:在90后大学生中,有68.5%认同“无房不婚”,拥有自己的住房是结婚的前提条件;有31.5%认可“无房可婚”,没有自己的住房也可以结婚.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婚房观受生活城市、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个体因素的交错影响而存在多元的趋势.对此,相关政策设计应给予关注,提前做好政策储备应对这种可能变化的到来.
  • 8. 澳门青年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蔡怡竑
    • 摘要: 澳门的社会原貌为渔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曾分四次大量引进中国内地的劳动力,促成了四次移民潮,但新移民的融合程度不一.自澳门回归祖国以来,澳门居民的身份认同感在逐步增长,澳门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进一步提升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澳门社会的发展,澳门青年群体的公共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但随着经济增长趋向平稳,澳门高楼价、高物价、产业集中化问题以及澳门青年"赚快钱"的心理已经成为澳门青年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障碍.促进社会互动与社会流动性不仅需要澳门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需要澳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 朱峰
    • 摘要: “青年性”的外部溢出具有复杂性:青年时代处在全方位向成人过渡过程中,既有向上向外张力所形成的变革性社会能量,又因自身资源掌控的有限性与全面社会化的不均衡而处于“相对弱势”.在存在渗透、分割、孤立、边缘化等结构暴力的经济社会场景中,青年的正常和重要权利会遭到拒绝、压制和剥削,而青年群体对结构性暴力的承受力更为脆弱,反抗性表达更为强烈.如果青年被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恐怖主义等具有文化暴力倾向的极端性社会思潮或破坏性公共外交裹挟,经特定传播技术等中介条件变量的扩散效应作用,“张力-压制”所累积的势能就会通过青年运动、舆论风潮、街头政治、暴力行为等强烈方式释放出来,进而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冲突,或演变为冲击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外部冲突,从而扮演了结构暴力到文化暴力再到直接暴力演变的导火索、推动者、参与者的角色.战争和冲突反过来又使得结构暴力场景得以固化,进一步破坏了青年社会化的合意环境,使青年成为最大受害者.
    • 王康
    • 摘要: 社会调查作为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有利于推进问题的深入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青年问题日益凸显.国内的教育学者、心理学者开始引入西方心理学的理论,进行青年问题调查.他们以问答法为主要调查方式,或发挥青年的主体性,或移植美国实践经验,运用归纳、统计等科学方法,对青年婚姻、求学、职业等重大问题进行阐释分析.以舒新城、周先庚为代表的研究者主张发挥青年主体性解决青年问题,而杨贤江则认为应先改造青年再改造社会,彻底消除青年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