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隐性德育

隐性德育

隐性德育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9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政治、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8篇、专利文献918篇;相关期刊234种,包括辽宁行政学院学报、青年时代、才智等; 隐性德育的相关文献由32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祖华、谢胜利、于斌等。

隐性德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8 占比:24.51%

专利文献>

论文:918 占比:75.49%

总计:1216篇

隐性德育—发文趋势图

隐性德育

-研究学者

  • 张祖华
  • 谢胜利
  • 于斌
  • 刘江
  • 周围
  • 邓向群
  • 兰陈妍
  • 曹勇
  • 王卫
  • 王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振国
    • 摘要: 教室文化是一种以教室空间为栽体,通过实体环境、规则系统与活动情境向学生传递价值内涵的文化。完美的教室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体现出“栽文化人”“用情感人”“以规导人”的隐性德育功能。指向隐性德育功能实现的教室文化的建构,需要确立“德育本位”的建设基调、凸显“全员参与”的营造主体、优化“软硬兼顾”的内容配置及拓宽“技术融合”的运用手段。
    • 沈雄昌
    • 摘要: 课程问题是教育体系的中心内容,德育课程是指教育工作者为促进德育目标的有效实现,进而有计划、成体系地在校园内通过各类方式,基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及意识反应,来促进受教育者的德育发展。实践过程中,先行德育课程由于具有较大的灌输成分,且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为更好同新时代德育工作需求协调配合,德育工作者应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更多以隐形德育方式,向学生展示德育教学更为深刻的内涵。
    • 王维维; 赵亮; 单玲玲; 陈军; 冯凡
    • 摘要: 生物制药技术实训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挥实践类课程隐性德育的作用。通过多层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提升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学的认识和教学能力,把育人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优化教学过程,构建生物制药技术实训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 张太宇; 蔡银平; 邢永亮
    • 摘要: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全新议题,从理论逻辑上看农民工社会美育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符合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能够与隐性德育凝聚合力、协调互补,强化教育功能,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善劳动供给质量,赋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社会美育有助于农民工适应现代生活开创美好未来,体现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融合能力、提升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教育机制要坚持发展性、适应性、协调性、生态性的构建原则。然而,社会美育本身发展不足,未能精准覆盖;全社会对社会美育的认识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存在审美缺失,精神文化生活孤岛化。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的现实困境,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的实践理路:要形成多维、全方位、多点支撑的社会美育支持机制,发展大众文化,互联网时代社会美育要与科学技术融合发展,推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美育。
    • 徐磊
    • 摘要: 为了提高合力育人成效,各高校大思政建设正在着力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课题组在国际商务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改革实践,提出了“三位一体”建设框架。其核心是“专业思政目标+课程思政目标+单元思政目标”的三级一体同向目标体系,其落实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的三位一体同行教学设计,其保障靠“院党团委+学工线+教学线”三线互动配合。为了保证建设成效,实践中要着力于应对建设基础、建设特色和建设难点三大挑战。
    • 赵小彦
    • 摘要: 大学生的道德自觉,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水平、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道德的主体性属性来看,都要求高校将培养大学生道德自觉作为核心内容。面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认知偏差明显、道德情感严重淡漠、道德行为失范严重、道德信仰缺失突出等问题,高校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强化大学生道德意志的自我约束,创新道德教育体验模式,突出隐性德育,完善道德素养反馈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水平。
    • 赵小彦
    • 摘要: 大学生的道德自觉,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水平、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道德的主体性属性来看,都要求高校将培养大学生道德自觉作为核心内容.面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认知偏差明显、道德情感严重淡漠、道德行为失范严重、道德信仰缺失突出等问题,高校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强化大学生道德意志的自我约束,创新道德教育体验模式,突出隐性德育,完善道德素养反馈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水平.
    • 朱仁林
    • 摘要: 如今新冠肺炎肆虐,在这种时刻,我们要配合好国家抵御和防治新冠肺炎的相关工作。为了更好地配合工作,在教育方面,中学教师在疫情之下要对隐性的德育重视起来,要对中学生实施责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等,在组织和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渗透更多的德育内容,这可以从多重意义上提高中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增强隐性德育的作用。
    • 胡蓉
    • 摘要: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高职院校德育面临着网络舆情的冲击和挑战,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信息繁杂的网络世界时道德自律能力不强,高职院校的德育实施亦跟不上时代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隐性德育的作用受到限制,隐性德育的氛围逐渐淡薄.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改革亟需整合网络舆情资源,将其转化为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创新隐性德育载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发挥隐性德育应有的育人功能.
    • 潘彬
    • 摘要: 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理应承袭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乘势而为,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欲将德育工作提质创新,各高校须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并驾齐驱。当前,高校多已在思政课程教育等显性德育中取得硕果,但隐性德育的实效性仍不容乐观。千百年来,“作为儒家思想传承的基地,(岳麓)书院尤为重视生徒道德素养的培养,并把道德教育作为书院教育的核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