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隐性失血

隐性失血

隐性失血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54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87篇;相关期刊233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骨伤、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2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年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第三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暨组织修复与重建新技术研讨会等;隐性失血的相关文献由1641位作者贡献,包括包倪荣、赵建宁、孙伟等。

隐性失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3 占比:37.8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887 占比:61.85%

总计:1434篇

隐性失血—发文趋势图

隐性失血

-研究学者

  • 包倪荣
  • 赵建宁
  • 孙伟
  • 刘国印
  • 张勇
  • 陈建民
  • 高福强
  • 张亮
  • 鲍磊
  • 余海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建跃; 倪英杰; 芮云峰; 徐林; 张栋
    •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老年IFF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入院第1天与术后第3天的隐性失血量情况,并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记录患者相关基线资料,比较不同资料特征患者隐性失血量,分析可能影响老年IFF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110例老年IFF患者围术期平均总失血量为(913.62±169.84) mL,术中显性失血量为(254.91±57.83) mL,隐性失血量为(795.20±128.75) mL;合并基础疾病、骨折A3型、髓内固定的老年IFF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高于无合并基础疾病、骨折A1型和A2型、髓外固定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骨折A3型、髓内固定均是老年IFF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多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合并基础疾病、骨折A3型、髓内固定均是老年IFF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多的影响因素。
    • 洪胜坤; 王巍; 何飞熊; 谢俊; 郭金库; 付志强; 金乾坤
    • 摘要: 目的探讨ERAS理念指导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早期手术的疗效.方法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80例,分为早期手术组(采用ERAS理念伤后48h内手术)与延迟手术组(采用常规模式伤后48h后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和髋关节功能.结果与早期手术组比较,延迟手术组患者术后第1、3、7天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应用ERAS理念指导围术期治疗的模式,优于常规模式,能够减少患者术后隐性出血及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有效改善机体疼痛,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提高老年髋部骨折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 王明利; 刘学谦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途径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对腕舟骨骨折患者功能恢复及隐性失血、骨痂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某院收治的腕舟骨骨折6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入路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用掌侧入路途径进行手术,B组采用背侧入路途径进行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及隐性失血、骨痂血管形成情况。结果:A组腕功能恢复优良率较B组明显更高(P<0.05);A组隐性失血量低于B组,术后1d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组BMP-2、VEGF、TGF-β水平均高于B组(P<0.05)。结论:临床治疗腕舟骨骨折采用掌侧入路途径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有助于提高患者功能恢复效果,减少隐性失血,也能促进其骨痂血管形成,值得推广。
    • 周述清; 叶健; 杨博文; 张孝华; 秦贵勇; 王成光
    • 摘要: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ITF)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内固定术围术期失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行PFNA-Ⅱ内固定的ITF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手术扩髓后将TXA 2 g(50 mL)其中30 mL注入髓腔,关闭切口前将其余20 mL于骨折断端周围及切口边缘注射浸润;对照组不使用TXA。记录并计算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Hb)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率、术后Hb下降最大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非负重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F PFNA-Ⅱ内固定术中采用髓腔内灌注、骨折断端及切口周围浸润注射TXA方法可行,能有效减少术后隐性失血,且术后内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患者恢复,符合“ERAS”理念。
    • 周述清; 杨博文; 叶健; 张孝华; 税巍; 倪卫东
    •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局部、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围术期失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行PFNA手术治疗的14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ITF)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93例,年龄65~100岁。根据氨甲环酸的使用方式分为静脉组、局部组和联合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手术切口愈合、胃肠道反应、血栓相关并发症等。结果静脉组、联合组显性失血量低于局部组,联合组隐性失血及总失血量低于静脉组和局部组,输血率及输血量联合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术后当天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ITF患者PFNA内固定围术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更利于减少失血。
    • 张曦; 王斌
    • 摘要: 目的:评估补肾活血汤在预防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出血的功效。方法:接受PFNA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0例 (年龄≥65岁)被纳入研究,中医辨证为肾虚血瘀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服补肾活血汤治疗组(35例)、不服用中药的对照组(35例)。临床评价包括血红蛋白、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比例、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后的血红蛋白、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明显更佳(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9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5.714%。治疗组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5.714%,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后,PFNA术后隐形出血与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之间存在相关性。受伤后予老年患者辨证服用补肾活血汤,能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诱发的并发症发生,加速骨折康复,提升生存质量。
    • 邱宇飞; 作史君; 韩文龙
    • 摘要: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对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防旋型股骨正端内针髓术(PFNA)术后隐性失血的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210例行PFNA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在PFNA术前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则在PFNA术前采用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及输血量,术后1 d及术后3 d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积压(HCT)指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及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PFNA术前注射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失血量,提高HGB、HCT水平,并且不对患者凝血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 张钰; 胡满; 张亮; 蔡同川; 王俊武; 赵文杰; 朱磊; 刘鑫
    •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多种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进行PEID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3例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67例,女46例,年龄21~71岁。收集的数据包括患者一般指标(年龄、体质指数及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水平)、影像学相关参数(椎间盘退变分级、椎板间隙高度及椎板间入路软组织厚度)、术中显性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根据Gross公式计算总出血量,并由此计算隐性失血量,分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总出血量(394.85±130.50)mL,隐性失血量为(337.09±124.98)mL,占总出血量的85.4%。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01)和椎间盘退变分级(P=0.020)是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隐性失血是PEID围手术期手术失血的主要原因,手术时间和椎间盘退变分级是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燕
    • 摘要: 目的:探讨行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隐性失血量的监测评估及护理。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0月我院接收的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28例,按手术部位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组,比较两组失血情况;按年龄分为不同年龄段组,比较不同年龄段组失血情况。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组病人在总失血量、显性与隐性失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段人工关节置换术病人显性与隐性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在围术期的隐性失血量高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要密切观察病人血液细胞检测结果,制定科学的输血策略,避免贫血等并发症的出现。
    • 叶苗苗; 黄文斌; 朱雪琼
    • 摘要: 手术患者围术期常表现出与显性失血量(术中及术后可观察到的出血量)不相符的血容量不足及贫血症状,这可能和围术期的隐性失血(HBL)相关。由于HBL的不可见性,易被外科医生忽视,然而围术期HBL会对手术患者的临床结局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介绍HBL,并且对盆腹腔手术围术期HBL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