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陶澍

陶澍

陶澍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江汉论坛、求索、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四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叶学术研讨会等;陶澍的相关文献由107位作者贡献,包括陶用舒、易永卿、陈蒲清等。

陶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98.7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24%

总计:161篇

陶澍—发文趋势图

陶澍

-研究学者

  • 陶用舒
  • 易永卿
  • 陈蒲清
  • 倪玉平
  • 刘诚龙
  • 匡达人
  • 李梦琪
  • 段超
  • 温凯
  • 石彦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开林
    • 摘要: 清朝末叶,清流派名臣张佩纶与张之洞并称“二张”,做京官时,两人交往甚密,喜欢评骘前贤。光绪五年(1879),张佩纶将二人的高论载入日记:“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陶澍)为第一。”二张推崇陶澍为“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视其为近代人才蔚起的源头,贺长龄、林则徐、魏源、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藩等人都团结在他周围。道光十六年(1836),曾国藩第二次科考落第,特意赴金陵拜访陶澍,由于幕僚自作主张挡驾,未能见到本尊,但其仰慕陶澍之情显而易见。曾国藩始终以陶澍为榜样,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继承发扬者。
    • 王兰伟
    • 摘要: 陶澍行书“节录唐李程《日五色赋》”,湖南图书馆藏,纸本,扇面,钤有“云汀”阳文印。正文书:“浩浩天枢,洋洋圣谟。德之交感,瑞必相孚。五采彰施于黄道,万姓瞻仰于康衢。足以光昭前古,照临下土。殊祥著明,庶物咸睹。名翚矫翼,如威凤兮鸣朝阳;时藿倾心,状灵芝兮耀中圃。斯乃天有命,日跻圣。太阶平,王道正。同夫少昊,感以呈祥;异彼夏王,指之比盛。”落款:“镜湖一兄大人雅正。陶澍。”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清嘉庆七年进士,曾任翰林编修、山西按察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职,谥号“文毅”。
    • 蔡武
    • 摘要: "晚清第一人才"距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城30多公里的小淹镇,是被称为中国由古代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转折时期的杰出政治家、近代改革先驱的"晚清第一人才"陶澍的故乡。陶澍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这一时期,正是清朝由盛至衰,迅速滑向低谷的阶段。"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臣。"历史,正是在此时此境把他推到了国家中兴的前沿。
    • 郭亮
    • 摘要: 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谥文忠,是晚清一位文武双全的俊杰人物。其父官至当时正四品的詹事府少詹事;其祖父胡显韶,热心地方文教事业,主持修建了泉交河镇的奎星塔;岳父为两江总督陶澍,与左宗棠亦为好友。
    • 任重
    • 摘要: 曹堉,清朝晚期一个贫困潦倒的苏州文士,曾任《皇朝经世文编》校勘之责却不为人所重.晚年陷狱,虽经人救援得以解脱,终穷愁而死.从长沙民间所藏一封曹堉致陶澍的书信得知,当时江苏巡抚、两江总督陶澍的许多著作均由曹堉代校、代编甚至代撰.
    • 汪太理
    • 摘要: 喜欢品茶的人,知晓陆羽者多,而了解安化陶澍(1779-1839)者,可能寥寥无几。安化黑茶从2010年进入世博会十大名茶行列,即昭示着横空出世,如今已是家喻户晓。与黑茶的显赫形成强烈对比,关于这位晚清高官的种种轶闻,似乎随着历史发展,已渐渐湮没在他故乡的莽莽山野中。陶澍写过多首咏黑茶的诗。有赞美新茶的:"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有描绘黑茶特色与历史的:"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
    • 黄威; 李梦琪
    • 摘要: 清代诗人陶澍对苏轼极为仰慕。他通过在苏轼生辰举行祭祀活动、探访苏轼遗迹、吟咏苏轼故物等活动来深化对苏轼身世、诗文的理解,接受苏轼人格风范的滋养和熏陶。并且,他还通过对苏轼诗作的次韵和追和来学习其诗歌的艺术技巧,与其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
    • 邓卓扬; 易永卿
    • 摘要: 陶澍作为晚清时期经世派中的实干家,在中国由古代向近代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陶澍的诗歌中关于民生疾苦、兴利除弊、方志经世等内容,彰显了诗人实政改革的经世思想,抒发了这位封疆大吏的心事胸怀.
    • 邓卓扬; 易永卿
    • 摘要: 陶澍作为晚清时期经世派中的实干家,在中国由古代向近代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陶澍的诗歌中关于民生疾苦、兴利除弊、方志经世等内容,彰显了诗人实政改革的经世思想,抒发了这位封疆大吏的心事胸怀。
    • 黄威; 李梦琪
    • 摘要: 清代诗人陶澍对苏轼极为仰慕.他通过在苏轼生辰举行祭祀活动、探访苏轼遗迹、吟咏苏轼故物等活动来深化对苏轼身世、诗文的理解,接受苏轼人格风范的滋养和熏陶.并且,他还通过对苏轼诗作的次韵和追和来学习其诗歌的艺术技巧,与其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