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陆壳

陆壳

陆壳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0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5228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太平洋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地球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4届年会等;陆壳的相关文献由153位作者贡献,包括孟祥化、Lyat.HV、刘继顺等。

陆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5228 占比:99.92%

总计:95306篇

陆壳—发文趋势图

陆壳

-研究学者

  • 孟祥化
  • Lyat.HV
  • 刘继顺
  • 张庆麟
  • 朱佛宏
  • 朱增祥
  • 郜兆典
  • 钟广见
  • Bruce E.Nessbitt
  • D.J.Depaolo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1. 造山橄榄岩及其意义 北大核心 CSCD CSTPCD
    • 张旗; 张维; 姜丽莉; 石玉若; 焦守涛; 王存智; 王振
    • 摘要: 造山橄榄岩和蛇绿岩的橄榄岩主要由地幔岩组成,造山橄榄岩代表陆壳下的地幔,蛇绿岩的橄榄岩代表洋壳下的地幔.洋壳下的地幔与陆壳下的地幔在物质组成上大体接近,但产出的构造背景明显不同.介绍了造山橄榄岩的组成、与造山橄榄岩有关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地幔流体作用、成矿作用、造山橄榄岩侵位的机制等,以及中国几个可能的造山橄榄岩的基本情况,讨论了造山橄榄岩的演变过程及其与蛇绿岩的橄榄岩的区别.造山橄榄岩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初期的陆壳减薄和裂谷阶段、晚期的挤压造山2个构造演化阶段.有些地区只发育裂谷阶段,构造演化在裂谷后即夭折了,也称为造山橄榄岩.蛇绿岩与造山橄榄岩之间的区别不在物质组成和地球化学方面,而是在构造背景上.如有没有深海沉积、混杂堆积,有,是蛇绿岩;没有,则是造山橄榄岩.有没有超高压变质作用、地幔交代作用或地幔交代作用是否强烈,有且很强,可能是造山橄榄岩;没有,则可能是蛇绿岩.岩体是冷侵位还是热侵位,冷侵位是蛇绿岩,热侵位是造山橄榄岩.蛇绿岩出现在造山带,代表已经消失的洋盆;造山橄榄岩一般也出现在造山带,但代表的是减薄和撕裂的陆壳下的地幔.
    • 张如放; 刘炳胜; 罗寿文; 郜兆典
    • 摘要: 文章明确了双力源地壳运动仅是陆壳区的地壳运动,并分析了陆壳区地壳运动的形式和成因,认为将地壳运动分为"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较好;同时还分析了地壳发展的不同时期地壳运动的特点,探讨了地壳运动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
    • 摘要: 在地质历史中,大洋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发展过程。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系统总结了大洋开闭的发展模式,被称为"威尔逊旋回"。
    • 刘森
    • 摘要: 地球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是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互相沟连,海洋的总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通常海洋的中心主体部分叫洋,边缘附属部分称海。海与洋的区别主要是:海的水深较浅。平均水深在3000米以下,有的只有几十米深。海受大洋流系统和潮汐的支配。海与陆地接边,受大陆影响大,海洋要素随季节变化大,海水透明度较差。海底地壳为陆壳性质。
    • 邵济安; 田伟; 唐克东; 王友
    • 摘要: 近年来,人们对古亚洲洋何时消亡存在争论,其中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直至晚古生代末大洋才闭合,导致大量的石炭纪—二叠纪岛弧火山岩的出现.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对内蒙古西鸟珠穆沁旗达青牧场晚石炭世高镁玄武岩(318.4~314 Ma)的形成环境进行讨论,分析和讨论是从以下4方面展开的:(1)玄武岩的基础地质特征:分布、产状、岩石-地球化学组成;(2)玄武岩成因和岩浆来源;(3)双峰式火山岩形成环境;(4)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火山岩的对比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本区玄武岩的时、空分布是稳定的;玄武岩具有高镁(>8%)、低钾(<1%)、LREE亏损(La/Yb=0.82)、铪同位素元素高(εHf(t)=14.4~23.9)等特征.据此认为,玄武岩不存在地壳物质混染的现象,推测在压力不大的伸展背景下,来源于新生岩石圈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的高温岩浆,快速通过上覆陆壳到达地表.对玄武岩同时存在的Nb、Ta及其它HFSE亏损现象,推论与地幔楔长期受到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源区有关.通过对本区及邻区晚石炭世双峰式火山岩的讨论,提出了本区火山岩属于大陆拉张减薄类型火山岩的观点.同时,从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的角度,对晚石炭世本区所处的伸展环境进行了讨论,支持了上述观点.最后,通过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两期双峰式火山岩的对比,从演化角度进一步阐明中亚造山带年轻陆壳成熟的过程.中亚造山带晚石炭世—早三叠世裂谷型岩浆岩带呈数千km大规模带状分布的事实,进一步肯定了晚石炭世以来中亚造山带已经作为板内的年轻陆壳,承受了全球性大规模伸展事件.
    • 杨树庄
    • 摘要: 人类最早接触的是生物和地质,有所谓渔猎时期、农耕时期、陶器时代、铜器时代。但是,人类今天享受的主要是物理学带来的文明,进入的是"信息时代"。生物学的进步也令人叹为观止,惠及千家万户。地质学却很不成熟,被谑称为"年轻的科学",甚至是不是科学,还是个大问题,如20世纪50年代初批判"地质学是不科学的科学"潜在思潮的认识运动就是例证。我在《苍茫大地》[1]中反映了基层和省级管理层的严峻局面。现在这段历史已被抹去,走得愈加远了,已经到了将地质学"妖魔
    • E. Kozlovskaya; T. Janik; J. Yliniemi; G. Karatayev; M. Grad; 薛彬(译); 阮爱国(校); 吕春来(复校)
    • 摘要: 传统的折射与广角反射地震和重力数据的联合解译是基于大量地壳岩石弹性性质实验室研究证实的地震P波速度和密度之间众所周知的相关性。与这一方法相矛盾的一个问题是富含钙长石的岩石具较高的P波速度,而不满足常规密度-Vp关系。这说明基于常规密度-Vp关系的联合反演不适用于横跨大的非造山带环斑-辉长-斜长岩地块的广角地震调查,因为其组成成分富含斜长石。同时使用Vp和Vs计算密度模型就可解决这一问题。岩石属性的实验室结果表明密度与Vs相关性很强。此外,各向同性、Vs与密度的相关性较Vp更强,且受高斜长石含量的影响更小。即便如此,利用这一已知的密度与Vs或者密度与Vp及Vs的相关性进行地震和重力数据的联合反演仍然十分少见。其重要原因在于暴破地震学中S波波至的质量低,因而难以得到可靠的S波速度模型。本文阐述了在乌克兰地盾EUROBRIDGE’97广角反射和折射剖面所做的地震和重力数据联合反演的结果。该区缺失厚沉积体,使我们可以得到P波和S波速度模型。通过重力反演得到EUROBRIDGE’97剖面密度模型,我们利用密度和Vp、Vs模型的关系,将密度模型参数化。这样参数化后,经重力数据转换,可以获得密度和地震波速的关系。结果显示EUROBRIDGE’97剖面的密度与地震波速之间呈非线性和离散的关系。对相关性的分析表明,造成离散是缘于横跨该剖面的大的地质构造单元的差异。为解释这一差异,我们对比EUROBRIDGE’97剖面上3个主要地质单元中地震速度和密度的关系和来自乌克兰地盾及另一个前寒武纪地区的岩石学资料。可见与平均密度-速度关系的偏移量是岩石的特殊矿物组合的反映,包含了不同的岩石时代和地壳形成环境。论述了如何通过密度-速度图分析,来限定地壳成分,尤其是下地壳的成分和变质程度。
    • 周云; 段其发; 曹亮; 甘金木
    • 摘要: 湘西下寒武统黑色岩系,是我国南方黑色岩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晚震旦世一早寒武世早期扬子陆块由拉张向热沉降转换,以及早寒武世早期一早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游先军,2010)。湘西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钼镍矿床处于扬子准地台的南缘,与雪峰山地轴毗邻,区域构造位置上属古丈复背斜北东端次一级构造。(曹承清,2009)。区内花垣一慈利深大断裂是区内重要控岩控矿构造,与区内地层分布、矿床形成关系极为密切。区内钼镍硫化物层主要集中分布于湖南张家界一带。
    • 翟明国
    • 摘要: 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以5.45亿年为界,之前的称为前寒武纪,它有大约40亿年,是地球历史上漫长的地质时代.之后的称为显生宙,寒武纪就是显生宙的第一个纪元.地球陆壳的80%~90%以上是在前寒武纪形成的,记录了复杂和惊心动魄的地质构造事件,赋存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前寒武纪地质,就是研究地球在前寒武纪时期的地质演化,特别是大陆的形成和增生以及演化的学科.
    • 郜兆典; 蔡贺青; 李振华; 张淑玲
    • 摘要: 文章对"陆壳"、"洋壳"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理论的一些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对中国大陆内是否有过古大洋以及深断裂的功能等作了一些分析和总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