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通政策

交通政策

交通政策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451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交通运输经济、综合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9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78090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城市公用事业、规划师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长三角能源论坛—推进雾霾源头治理与洁净能源技术创新、2013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7次学术研讨会等;交通政策的相关文献由622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洪、邵丹、杨涛等。

交通政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9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8090 占比:99.43%

总计:78538篇

交通政策—发文趋势图

交通政策

-研究学者

  • 朱洪
  • 邵丹
  • 杨涛
  • 毛保华
  • 闫攀宇
  • 陆锡明
  • 薛美根
  • 关仕罡
  • 季令
  • 张国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科; 潘敏荣; 陈双燕
    • 摘要: 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古城始终秉持绿色交通发展理念,但绿色交通体系协同发展路径不明、合力不足。近年来古城小汽车出行主导态势加剧,公共交通竞争力不强,慢行交通品质不优,古城绿色交通发展之路面临挑战。文章从苏州古城绿色交通体系发展历程出发,剖析交通问题与症结,研判交通发展趋势,提出古城绿色交通体系协同发展的路径及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名城绿色交通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 毛保华; 陈硕; 吴雪妍; 贾顺平
    • 摘要: 从2030年碳达峰目标出发,分析了我国城市客运市场的基本形势。基于统计数据与相关研究成果,推算了我国城市居民出行量及出行方式结构。基于既有不同出行方式的碳排放因子值,分析了不同出行方式占比变化对碳减排的贡献率。通过未来交通结构情景设计,研究了2030年碳达峰情景下我国城市客运碳排放控制的策略,并从城市客运角度提出了促进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年均机动化出行总距离约为6950公里,其中公交出行占17.76%,城市间营运性客运出行占41.97%,私人小汽车出行占40.27%。我国城市居民年均出行距离约为英国居民的69%,约为美国居民的36%。最后提出了城市客运碳减排的三个主要方向:一是控制高排放客运方式出行规模的增长,鼓励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替代方式;二是加强民航、公路客运出行向电气化铁路出行的转移;三是加强个人车辆能源清洁化速度。在出行总规模大致不变的条件下,设定情景下2030年城市居民碳排放量可望实现减少30%~40%的目标。
    • 邵丹; 王媛; 刘明姝
    • 摘要: 高质量人居环境营造日益成为新城人口与人才导入的关键举措,而交通品质是体现宜居宜业环境的重要衡量维度和基础性要素。文章基于新城高品质人居环境营造视角,依据“新城发力”战略要求明确了新城交通品质提升的功能定位,聚焦通勤、商务、生活等新城职住交通典型场景,分析新城职住出行的特征、诉求和发展趋势。对照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分析影响要素将对品质新内涵营造的不确定影响,并提出合理化路径选择和建议。研究认为新城交通品质提升应重点关注产业定位和目标人群集聚,处理好与交通区位、城市密度、运行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城市功能导入和设施体系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机动化发展模式惯性、客运服务设施利用效率等问题,充分利用双碳目标约束和数字化赋能机遇,提升交通系统供给弹性和服务体验,打造有别于中心城发展的新模式。
    • 包家烁; 唐鹏程; 张晓光; 邹锐
    • 摘要: 公共交通服务满意度评价能够反映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状况,且对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满意度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即从公共交通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提升策略4个方面系统地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述,并针对其需求和我国在该领域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 李弢; 甘家华; 刘佳昆
    • 摘要: 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商务部于2017年联合开展了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截至2020年共46个城市纳入其中.为及时掌握示范项目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政策优化,同时为示范项目验收提供考核依据,构建了城市绿色货运配送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分为结果性、状态性、组织性三种类型,分别从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的体制机制保障、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及配套设施、便利通行政策、配送组织模式、市场主体培育、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等9个方面、22项指标对示范项目发展情况进行表征,回应社会大众、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的重点关切.
    • 袁泉; 涂义欢; 李国旗
    • 摘要: 物流业既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力军,也是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在讨论疫情中不同地区物资需求类型和特性、运输方式和瓶颈因素的基础上,总结物流业在重点地区物资保障、国内城市配送与快递服务,以及国际供应链与产业链协同中的重要作用.从高效组网、智能化两方面揭示政策和技术支撑下的物流网络快速响应策略.从物流业全面复工复产视角,解析以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和重点企业为核心的分阶段快速恢复策略.最后,构建以参与主体、组织主体、运行载体和信息保障等为核心的应急物流网络体系设计框架,并提出具体实施建议.
    • 姚广铮; 陈艳艳
    • 摘要: 为了分析影响居民拥有车辆需求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系统结构分析,构建了各种影响因素与居民拥有车辆需求之间的因果链,并通过陈述偏好(stated preference,SP)网络调查获取的数据建立了模型.影响居民拥有车辆的因素按照家庭特征、收入支出、竞争交通方式、城市形态、政策和文化6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并从正向和负向影响2个方面进行了归纳.研究发现了高密度大城市2个将车辆拥有率控制在合理水平的负反馈回路:一个是道路运行状况与居民拥有车辆需求的负反馈回路;另一个是机动车车位供给与居民拥有车辆需求的负反馈回路.模型测试结果显示,在我国大城市,停车价格还没有达到均衡价格,如果停车收费价格提高,购买或持有车辆的需求将会得到控制.
    • 毛保华; 卢霞; 黄俊生; 何天健; 陈海波
    • 摘要: 氢能是未来能源系统清洁转型的重要二次能源.本文首先调研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既有的氢能研发总体战略及其实施情况;结合氢能源的优势和未来全球碳减排的任务,分析了氢能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情况;从技术角度比较了美国、欧盟、日本的氢能技术推广策略,指出我国氢能研发技术的国际差距.结合实际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等运输方式的碳排放水平.在氢能既有特性参数基础上,测算了氢能在道路、铁路等不同领域应用的碳减排效果.结果发现:氢能替代公路货运10%,可减碳7000万t;1000万t氢用于替代道路货运可获得近1亿t的碳减排量.本文研究提出了氢能研发与应用策略,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氢能综合互补调节机制,如近期利用西部地区可再生发电的弃电降低电解水制氢成本,利用灰氢替代燃油,中远期推广扩大氢燃料电池市场等.本文还研究了交通运输业适合氢能发展的重点领域,分析表明:2060年氢能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如能达到4000万t,可望实现交通运输业减碳约4亿t.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下将氢能技术与产品推广到大功率、长距离以及冬季低温地区客货运输领域,与既有电动汽车发展战略一道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 陈振; 昝哲
    • 摘要: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基于郑州市2013—2019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与灰色预测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城市交通政策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Vensim软件对缓堵减排背景下主要治理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限行政策存在时间效应,在短期对交通拥堵与汽车尾气的控制有明显效果,但长期来看正面效应可能会被弱化,且可能引发负面效应(聚集效应与减排悖论);停车收费政策具有边际递减效应,当以1元为幅度逐渐递增时,机动车出行量的减少幅度却在逐渐下降,适度的收费能实现较好的交通抑制作用.此外,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排放中的氮氧化物将下降24.40%,颗粒物PM将下降15.01%,对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 李晓辉; 沈锐鹏; 张巧巧
    • 摘要: 公共汽车首末站是保障公共汽车运营的关键基础要素,是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必须资源投入.受用地供给制约,首末站普遍存在不合理、不永久的问题.佛山市南海区通过推行首末站配建机制为城市首末站建设的用地供给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该机制形成了一套由阈值启动、土地出让合同纳入、建设总图把控、竣工验收、产权移交等过程组成的、与土地开发流程紧密结合又互相适应的约束机制,以政府印发管理办法的形式保障了首末站配建机制的有效实施.结合南海区的实践,总结了配建首末站机制实施的关键经验和问题并给出完善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