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阻滞作用

阻滞作用

阻滞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中国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1759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社区医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七届全国皮肤病与性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一届国际微纳尺度生物医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等;阻滞作用的相关文献由37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文静、杨奕、邢立亭等。

阻滞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1759 占比:99.74%

总计:51893篇

阻滞作用—发文趋势图

阻滞作用

-研究学者

  • 张文静
  • 杨奕
  • 邢立亭
  • 相华
  • 叶文博
  • 张勇慧
  • 张锦文
  • 朱虎成
  • 李常锁
  • 汪建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正施; 李鹏飞; 汪承志; 杜三林; 冯冬颖
    • 摘要: 极端环境和复杂荷载条件对混凝土结构的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合物通过改性水泥基材提高混凝土性能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为揭示环氧乳液改性水泥基材水化过程的硬化机理,通过等温放热试验分析环氧乳液对水泥水化放热过程的影响,结合原位XRD技术跟踪水泥主要矿物熟料和水化产物在水化反应早期的相含量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环氧乳液对水泥水化的阻滞作用与环氧颗粒、水泥矿物熟料和水化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并随着水化时间的延长,相互作用效果越明显。在水泥胶凝体系中,环氧乳液会减缓水化放热速率,降低水化放热峰值,减少累积放热量。环氧乳液通过抑制水泥矿物(C_(3)S、C_(3)A、石膏)的溶解和水化产物(钙矾石、氢氧化钙)的析出,延缓硅酸盐反应和铝酸盐反应;环氧乳液对水泥水化的影响随着其掺量的增加而增强。
    • 摘要: (一)体内过程①艾司洛尔在体内代谢迅速,主要受红细胞胞浆中的酯酶作用,使酯键水解而代谢。②其在人体的总清除率约20L/(kg·h),大于心输出量,提示本药的代谢不受代谢组织(如肝、肾)的血流量影响。③本药在体内代谢为酸性代谢产物和甲醇,其酸性代谢产物在动物体内的活性仅为原型药物的1/1500,所以在正常人体内无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④73%~88%的药物以酸性代谢产物形式由尿排出,仅2%以原型由尿排出。
    • 刘宇; 张楠; 董蓉; 王辉; 周力行; 王晓立
    • 摘要: 选择冬季苏北地区绿量较高的3种常绿景观林(雪松纯林、香樟纯林、常绿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3种常绿景观林与城市主干道边缘交接处为参照,连续监测其距道路不同宽度处(0、10、20、30、40、50、60 m)的PM_(10)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强度,对比分析3种常绿景观林对PM_(10)的消减作用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常绿景观林内PM_(10)浓度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单峰型特征,在上午11:00左右达到峰值;雪松纯林、香樟纯林、混交林消减率最高的时间点分别出现在9:00、11:00、9:00,最低的时间点分别为19:00、17:00、17:00;对PM_(10)的消减率按大小排序为香樟纯林(5.17%)>雪松纯林(4.87%)>混交林(2.09%),随常绿景观林水平宽度距离的增加,雪松纯林的消减率一直上升,香樟纯林仅在30~40 m宽度处的消减率略有下降,混交林在20~30 m宽度处消减作用最佳;3种常绿景观林对PM_(10)的消减率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风速和光照相关性不明显。常绿针叶林的雪松纯林可作为强滞尘能力景观林选用,结构紧密的混交林可作为道路边缘绿化带选用。
    • 刘浩栋; 陈亚静; 李清殿; 肖茂; 郭慧玲; 申卫星; 谭亚军; 李传荣
    • 摘要: [目的]分析细颗粒物(PM2.5)的动态变化格局及城市道路林对其的阻滞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何种配置的林带所发挥的防尘抑霾效果最佳.[方法]选取了3种结构共12种配置模式的城市道路林,首先分析了林带内外PM2.5的日动态、年际动态和水平空间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减尘率评价不同模式林带对PM2.5的阻滞作用;最后通过减尘率和小气候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植被减尘率的可能因素.[结果]PM2.5日动态变化呈早晚高中间低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00和18:00,10:00和14:00最低;年动态规律表现为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PM2.5在林带内水平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春夏季节,林缘至林内呈逐渐递减趋势;秋冬季节,林缘至林内25m处呈递增趋势,在25~30m处下降且低于林外林缘处.对PM2.5减尘率最高的是乔灌草结构,其次是针阔混交乔木结构,单排乔木结构的减尘率最低;春夏季,12种道路林对PM2.5阻滞率为正值,秋冬季只有A5(针阔混交乔木)、B1~B3(单排乔木)和C2、C3(乔灌草)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小气候因子与PM2.5关系存在季节差异,PM2.5浓度在春秋冬季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P<0.05),春夏季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秋冬季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0.05);林地PM2.5阻滞率在秋季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秋冬季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林地阻滞率和风速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城市道路林建设中合理增加林带宽度及加大常绿针叶乔木和灌草的比例对于降低PM2.5质量浓度效果显著.
    • 邵琳; 杨金溢; 李志涌; 蔡永壮; 吴则琪
    • 摘要: 为了研究狭长空间防火挡烟设施的效果,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狭长空间中两挡烟垂壁间距对烟气阻滞作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发现,烟气越过前挡烟垂壁后,根据烟气流动状态可分为3个流动区域,即涡旋区、涌波区和定常流动区.当后挡烟垂壁位于涌波区,挡烟垂壁间距3~6m时,阻烟效果最佳.
    • 刘浩栋; 陈亚静; 李清殿; 肖茂; 郭慧玲; 申卫星; 谭亚军; 李传荣
    • 摘要: 【目的】分析细颗粒物(PM2.5)的动态变化格局及城市道路林对其的阻滞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何种配置的林带所发挥的防尘抑霾效果最佳。【方法】选取了3种结构共12种配置模式的城市道路林,首先分析了林带内外PM2.5的日动态、年际动态和水平空间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减尘率评价不同模式林带对PM2.5的阻滞作用;最后通过减尘率和小气候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植被减尘率的可能因素。【结果】PM2.5日动态变化呈早晚高中间低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00和18:00,10:00和14:00最低;年动态规律表现为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PM2.5在林带内水平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春夏季节,林缘至林内呈逐渐递减趋势;秋冬季节,林缘至林内25 m处呈递增趋势,在25~30 m处下降且低于林外林缘处。对PM2.5减尘率最高的是乔灌草结构,其次是针阔混交乔木结构,单排乔木结构的减尘率最低;春夏季,12种道路林对PM2.5阻滞率为正值,秋冬季只有A5(针阔混交乔木)、B1~B3(单排乔木)和C2、C3(乔灌草)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小气候因子与PM2.5关系存在季节差异,PM2.5浓度在春秋冬季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P<0.05),春夏季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秋冬季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0.05);林地PM2.5阻滞率在秋季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秋冬季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林地阻滞率和风速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城市道路林建设中合理增加林带宽度及加大常绿针叶乔木和灌草的比例对于降低PM2.5质量浓度效果显著。
    • 姬红英; 韩涤清; 辛亚军; 李建林; 任君豪; 邱桂华
    • 摘要: 煤矿开采极易造成地表沉陷,煤矿沉陷区地表水通过渗透介质影响浅层地下水,造成浅层地下水质改变,焦作市西部煤矿沉陷区地表-浅层地下水的渗透介质为黏土层,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极易贯通形成交叉污染,进而严重影响浅层地下水体功能。通过在试验区布置8个两河地表水和13个浅层地下水监测点,对TDS,pH,EC及Na^(+),Cl^(-),SO^(2-)4,Ca^(2+),Mg^(2+),NO^(-3)浓度进行现场监测,分析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及水化学类型差异,研究了砾石黏土对地表水化学组分的阻滞作用,获得了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差异联系特征。结果表明:两河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的TDS,pH,EC差异明显,白马门河和大石河地表水的TDS,pH,EC分别为浅层地下水的-23.31%,9.65%,-23.58%和377.30%,19.86%,378.60%;两河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呈差异过渡,白马门河Cl·SO_(4)-Na·Ca型地表水经砾石黏土浅层地下水由Cl·SO_(4)-Mg·Ca·Na型过渡为Cl·SO_(4)-Mg·Ca型,大石河Cl·SO_(4)-Na型和Cl·SO_(4)-Na·Ca型地表水经砾石黏土浅层地下水由Cl·SO_(4)-Na·Ca型和Cl·SO_(4)-Na型过渡为Cl·SO_(4)-Mg·Ca型;大石河地表水Na^(+),Mg^(2+),Ca^(2+),Cl^(-)和SO_(2-)4浓度明显高于浅层地下水,白马门河地表水Na^(+),Mg^(2+),Ca^(2+),Cl^(-),SO^(2-)4与浅层地下水差异不明显;随着距大石河距离增加,西南→东北浅层地下水Na^(+),Mg^(2+),Ca^(2+),Cl^(-),SO_(2-)4浓度呈急剧降低→缓慢降低→稳定趋势;地表水离子浓度与降解率成正比,浅层地下水离子本底值与降解率成反比,砾石黏土对水化学组分降解率和单位降解率顺序均为Na^(+)>Cl^(-)>SO^(2-)4>Ca^(2+)>Mg^(2+);当Na^(+),Cl^(-),SO^(2-)4,Ca^(2+),Mg^(2+)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浓度差小于1478.71,1325.09,2177.54,308.71,39.52 mg/L时,其单位降解率与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浓度差呈正相关性。
    • 董星海; 康爱红; 徐雪玲; 卢志萍; 寇长江
    • 摘要: 随密实型铺装的增长,道路径流污染日趋严重,而透水混凝土铺面是处治路面径流污染的有效措施.为针对路面径流污染特性,通过透水混凝土的制备与渗滤试验,研究了透水混凝土空隙率及水力参数对其阻滞路面径流污染效果的影响;通过粒度分析解释其净化作用机理,研究了其阻滞路面径流污染的长效机制.结果表明:透水混凝土合理空隙率为20%,对粒径范围在417~800μm的悬浮颗粒物截留效果最佳;渗透系数与污染物净化率基本呈现负相关关系.提出了一种确定渗滤结构最佳清理时间点的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