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0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1305篇;相关期刊648种,包括大学生、评价与管理、中国大学教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7年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等;交通大学的相关文献由794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刘岸冰、欧七斤等。

交通大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5 占比:1.4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1305 占比:98.57%

总计:82485篇

交通大学—发文趋势图

交通大学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刘岸冰
  • 欧七斤
  • 王忠耀
  • 王柏峰
  • 罗实
  • 宁滨
  • 吕成冬
  • 姜玉平
  • 张瑞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端
    • 摘要: 1929-1936年,经济学名宿马寅初与著名工程学府交通大学发生了密切的交集与互动。作为民国名人与名校的杰出代表,双方通过演讲活动、课程教学、学术研究、学术组织等“载体化”运作达到了互益共惠的效应。对交通大学而言,马寅初是该校管理学科寻求财经化“转向”、化解毕业生知识供求矛盾、工程学府融入主流经济学界的优质名人资源;而对马寅初而言,交通大学则是他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平台。这种名人与名校的良性互动,背后是以学科制度、学人纽带、学界资源整合需求为支配逻辑的。这种逻辑与运作方式,对于当前高校如何有效整合名人兼职从而提升办学效益不无启示。
    • 刘岸冰
    • 摘要: 通过查阅相关档案文献史料的方法,论述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航海专科创设的背景、成立经过和发展概况,探讨其对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和中国航运事业发展以及中国近代化的意义,揭示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和近现代中国航运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跨入世界航海教育及航运大国之林的发展历程。
    • 叶晨露; 杨澜涛
    • 摘要: 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建成的西迁博物馆,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到西安的西迁历程,展现着感人至深的"西迁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全程参与建设的建馆工作人员来说,建成的西迁博物馆中,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西迁故事和搜集过程.在此记录一些背后的故事,一是为这些西迁事迹所感动,以此激励后人,二是作为工作总结,以期为相关行业工作者带来借鉴和启发.
    • 刘岸冰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政府就自上而下着手全局性的高等教育改革工作.其改革取向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管理体制与全面引进苏联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相结合,过程基本贯穿了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简称交大)高等造船工程学科经过院系调整、上海造船学院的筹建以及交大分设两地与独立办学等一系列的学科整合历程,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在统一管理、专才教育、师资建设、科学研究及战略规划等多方面打上了苏联烙印,不仅确立了造船工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奠定了学科坚实发展的基础与后劲,为传统优势工科向当代"新工科"转型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 许小燕
    • 摘要: 产业拓新之机遇与挑战新时期如何提质增效、推动轨道交通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发展需始终紧抓创新核心,同时,优化线路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市场要素有机协同与服务方式更新均是必然之举。快捷、智能、绿色、多制式是未来轨道交通发展方向,成都应以新制式抢占技术制高点,发展基于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性技术的应用,将成都的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产业生态圈建设,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 荣正通; 姜玉平
    • 摘要: 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航空工程教育的高校之一.交通大学航空工程教育的创建与早期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进程密切相关,涉及抗战史中的教育史和科技史.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的课程设置体现了"理工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以致用".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继承了交通大学工程教育"先博而后约"的传统,其专业方向设置在当时最为全面.交通大学航空工程教育一方面与军方保持合作共赢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因而得以在抗战期间克服各种困难,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航空航天教学科研人才.
    • 陈立珍
    • 摘要: 上个世纪 50 年代,交大为了适应中国发展西部工业的需要,使我国高等教育布局更为合理,从上海举校西迁至西安,自此成为了西安的一所重点高校,从上海交大变为了西安交大,这一事件中,形成了较多极具时代意义的西迁精神,如无私奉献以及艰苦创业等。现如今,该精神得以大力弘扬,已是我国高校师生学习并践行的大学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而事实上在 20 世纪 30 年代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史上也曾有过一次西迁。本文拟从历史背景和精神实质入手,分析两次 高校西迁所体现的中国大学精神,并探讨其对当下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摘要: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成立于1956年,首任主任为王秉正教授,在科室创建之初即成立了妇产科教研室,并参考了当时国际化的建制,分为产科和妇科两部分。由于王秉正主任在医疗工作中的卓越贡献,她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半个多世纪几代人不懈努力,在金丽泉主任、张蕴璟主任、曹缵孙主任、刘惠喜主任、苟文丽主任、王月玲主任、安瑞芳主任带领下.
    • 摘要: 杜晓燕(1979.09-)女,河南唐河人,法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特聘教授。学术兼职: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廉政建设与治理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政治学学会理事,陕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研究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