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阑尾

阑尾

阑尾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41篇;相关期刊496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腹部外科、实用放射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传承研究分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全国流调行业发布会、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7年度超声医学学术年会等;阑尾的相关文献由313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冰清、不公告发明人、霍秀菊等。

阑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8 占比:62.7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641 占比:36.95%

总计:1735篇

阑尾—发文趋势图

阑尾

-研究学者

  • 孙冰清
  • 不公告发明人
  • 霍秀菊
  • 蒋金洲
  • 杨彦君
  • 倪振贤
  • 刘林
  • 孙明
  • 宋兴刚
  • 明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朝华; 成娟娟; 祁存芳; 徐浩; 苏军龙; 张力
    • 摘要: 一男性尸体,约55岁,身高170.0cm,身体消瘦。笔者在解剖其腹腔时发现,腹腔内大部分器官形态位置正常,而乙状结肠位置异常,其上方降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长度21.0cm,至左侧髂嵴最高点上缘高度续以乙状结肠起始,继而此乙状结肠随其系膜自降结肠最下端开始斜行转向右侧越过脊柱至右髂窝,全长19.5cm,其下端上方紧邻盲肠和阑尾,继而向下越过骨盆上口移行为直肠(图1)。
    • 谢东; 徐锦霞; 俞金娜; 石丹; 徐宏伟
    • 摘要: 目的分析病理证实的阑尾黏液性囊腺瘤(AMC)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5月至2019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25例AMC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灶位置、大小、形态、囊壁、密度、内部和周边结构.结果21例位于右下腹近回盲部,1例位于右侧结肠旁沟,2例位于右侧盆腔,1例合并肠套叠突入盲肠内;形态为长管形(13例),逗号状(4例),椭圆形(6例),分叶状(1例),梭形(1例);25例病变囊性内容物CT值8.1~39.5Hu;19例壁厚薄均匀,6例壁不均匀;7例囊壁见钙化;2例病变内含积气;6例病变内含分隔;3例病变内含钙化;14例病变周边脂肪间隙清晰,11例周边脂肪间隙模糊.结论AMC的影像学表现为与盲肠相连的囊性肿块,形态多样,囊壁厚薄均匀或不均,可伴钙化、积气和分隔,熟悉这些表现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 于皓; 蔡继伟; 李清林; 王琳; 翟佳; 孙爽
    • 摘要: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阑尾黏液性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1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检查,其中1例CT平扫后行MR平扫加增强检查,分析检测结果。结果8例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CT表现呈长茄形、类圆形、葫芦形、香肠形,囊壁厚薄不均,可见钙化,囊内CT值高于膀胱内液体密度,增强扫描囊壁呈延迟性强化;1例阑尾黏液腺癌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4例阑尾黏液囊肿CT表现为哑铃状、香肠状、短柱状,边界清,囊壁可见钙化,增强囊壁轻度强化或无强化。结论CT能显示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周围情况,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
    • 盛臻芳; 胡建明; 王杰锋
    • 摘要: 目的:对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阑尾残端不同处理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7月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Hem-Lock夹闭处理模式;试验组接受结扎+荷包缝合包埋处理模式。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及肠道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处理阑尾残端模式均可行且安全,结扎+荷包缝合包埋处理模式安全性稍高,患者住院时间短。
    • 谢慧; 范忠伟
    • 摘要: 目的 研究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复习9例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并结合相关临床信息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起病隐匿,生长缓慢,病程长,预后较好。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现。结论 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影像学和临床诊断无特异性,主要由病理诊断证实。治疗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可在术后进行辅助化疗,以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
    • 赵爱红; 张云杰; 王猛; 孔静; 蒋国鹏; 徐玉霞
    • 摘要: 患者,男,61岁,因“腹痛腹胀2个月余”入院。2个月前因右下腹胀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腹部彩色超声示“阑尾周围脓肿”。后于外院多次行全腹CT、腹部阑尾彩色超声,均未能准确提示病变,以回盲部肿物收入我院,否认其他疾病史。入院后患者腹痛间断发作,时有腹泻、恶心、呕吐,大便质稀,消瘦面容。查体:T 36.7°C,P 82次/min,R 20次/min,BP 136/78 mmHg。右下腹可触及一肿物,略膨隆,轻度压痛,活动度可,质地比较韧,全腹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叩诊呈鼓音,肠鸣音弱,未闻及气过水声。实验室检查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7.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糖类抗原72-49.76 U/ml。
    • 刘斯; 孙玉佳; 刘珵; 汪波; 熊辉; 汪欣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结肠憩室炎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导致复发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结肠憩室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变位置、首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世界急诊外科学学会(WSES)分级、治疗方法及治疗后复发情况等。将研究对象依据治疗后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比较两组在临床资料上的差异。结果共入组154例,未复发组99例,复发组55例。①男97例,女57例,男女比例1.70∶1.00。年龄16~89岁,平均年龄(46.44±15.26)岁。60岁以下患者125例(81.2%);②急性右半结肠憩室炎(acute right-sided colonic diverticulitis,ARCD)143例(92.9%);急性左半结肠憩室炎(acute left-sided colonic diverticulitis,ALCD)11例(7.1%);③ARCD患者中主诉腹痛142例(99.3%)、发热29例(20.3%),有转移性右下腹痛表现的44例(30.8%),查体为右下腹压痛125例(86.7%)。ALCD患者中腹痛10例(90.9%)、发热5例(45.5%)、腹泻3例(27.2%)、便血1例(9.1%),查体为左腹部压痛(包括左侧腹弥漫性压痛3例)11例(100.0%);④未复发组与复发组年龄、性别、腹痛、发热、便血、腹泻、恶心呕吐、病变位置、首次外周血WBC及N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0级患者97例(63.0%),治疗后复发36例(37.1%);1A级患者29例(18.8%),复发6例(20.7%);1B级患者7例(4.6%),复发4例(57.1%);2A级患者9例(5.8%),复发5例(55.6%);2B级患者7例(4.6%),复发3例(42.9%);3级患者4例(2.6%),手术治疗2例,复发1例(25.0%);4级患者1例(0.6%),行手术治疗,未复发;⑥未复发组与复发组WSE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8,P>0.05);复发组的憩室粪石(23.6%vs.5.1%,χ^(2)=11.832,P=0.001)和炎症累及阑尾(45.5%vs.10.1%,χ^(2)=25.163,P=0.000)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结肠憩室炎以男性多见,60岁以下患者为主。ARCD更为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下腹痛,可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憩室有粪石或炎症累及阑尾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高,憩室有粪石的患者复发后WSES分级易升高。
    • 陈霞
    • 摘要: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绝大多数患者具有典型症状和体征,诊断比较容易,早期诊治多能在短期内康复。但临床有一小部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不典型,其原因有多种,一种是生理和解剖上的特点使其症状不具典型性,例如婴儿、老年人和孕妇;另一种是因为阑尾解剖结构上的异位,使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急腹症而耽误诊治,这种情况即异位急性阑尾炎。
    • 俞洁(综述); 韩兵(审校)
    • 摘要: 阑尾富含淋巴组织,一直以来被认为有其独特的免疫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阑尾切除后,人体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有明显的改变,这可能与阑尾切除术后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和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有关。本研究从肠道免疫和肠道菌群的角度对阑尾阑尾切除后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总结,发现阑尾切除主要是通过影响分泌型免疫型球蛋白A(sIgA)的产生、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微生物的组成,进而影响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 胡培欣; 姚静; 张磊; 刘亮
    • 摘要: 阑尾原发性肿瘤少见,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5%^([1])。在阑尾原发性肿瘤中,恶性病变占34%^([2])。原发性阑尾黏液囊腺癌(primary 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 of the appendix,PMCA)更为少见,因其发病隐匿,以升结肠巨大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为首发表现的PMCA更为罕见,现报道1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