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锰渣

锰渣

锰渣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979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6272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材料导报、非金属矿、中国锰业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全国首届锰系铁合金学术研讨会暨矿热炉补偿技术、炉前浇注(粒化)技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选矿专业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选矿专业学术年会等;锰渣的相关文献由184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少全、曾蓬勃、袁德厚等。

锰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6272 占比:99.84%

总计:86413篇

锰渣—发文趋势图

锰渣

-研究学者

  • 陈少全
  • 曾蓬勃
  • 袁德厚
  • 马正东
  • 陈平
  • 成昊
  • 刘荣进
  • 叶芬
  • 吴思展
  • 石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威; 肖敏; 夏艳波; 周凌峰; 李颖
    • 摘要: 为研究某公司生产的锰渣用作掺合料的适用性,通过对该样品进行磨细处理,进行不同锰渣掺量下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锰渣的掺量为5%时,其28 d活性指数(105%)和流动度比(95%)满足矿渣粉S105级技术要求。
    • 王亚; 魏作安; 路停; 李世龙; 王文松
    • 摘要: 锰渣因其含有易溶盐而在物理力学特性方面表现出盐渍土的特征。以脱盐前后的锰渣为研究对象,利用GDS三轴试验系统对其进行三轴剪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锰渣的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初始阶段、应变硬化阶段和破坏阶段;易溶盐流失后,脱盐锰渣更易出现应变软化现象。锰渣的应力-应变发展规律能较好地满足Duncan-Chang(邓肯-张)模型,脱盐锰渣的初始模量和极限强度均小于原锰渣。两种锰渣的孔压发展曲线存在一定差异,脱盐锰渣试件中孔隙水压力衰减的现象更显著。锰渣的破坏应力和抗剪强度参数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干密度对锰渣的黏聚力影响较大,对内摩擦角影响较小;随着易溶盐的流失,锰渣的强度和刚度均有所降低。
    • 白敏; 龙广成; 谢友均; 王凡; 石莹莹; 周天阳
    • 摘要: 锰渣与再生砖骨料均属于大宗固废,提升大宗固废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利用锰渣、再生砖骨料等制备了免烧砖,探究了锰渣掺量对免烧砖各项性能的影响,且对其微观结构及有害物质浸出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免烧砖外观质量优良,色泽均一,尺寸标准;结合强度要求和抗冻性要求,锰渣掺量不超过10%(质量分数)时,可制备出强度、耐水性和耐久性优异的MU20免烧砖,锰渣掺量不超过15%时,可制备出性能优异的MU15免烧砖;掺适量锰渣的免烧砖中形成了较多的钙矾石相,有利于强度发展。锰渣和再生砖骨料制备的免烧砖可以应用于人行道等市政工程,应用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为锰渣低碳资源化利用以及生态砖制品的生产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 李子木; 李灿华; 查雨虹; 李明晖; 都刚
    • 摘要: 制备了钢渣-锰渣复合陶粒,研究其对含Cu^(2+)水溶液的吸附特性。考察了钢渣-锰渣复合陶粒的材料配比、实验温度、吸附时间、搅拌速度、Cu^(2+)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了钢渣-锰渣复合陶粒吸附Cu^(2+)的等温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同时用XRD、XRF、SEM、BET对该复合陶粒进行表征,讨论钢渣-锰渣复合陶粒对Cu^(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复合陶粒中含有大量硅酸化合物和碱性氧化物,同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水解后对Cu^(2+)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钢渣、锰渣的最佳质量比为5∶5;温度对Cu^(2+)的吸附过程影响较小。吸附过程中,搅拌速度在100~300 r/min范围内时,去除率随搅拌速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平衡吸附时间为30 min,吸附效果最佳的Cu^(2+)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初始质量浓度超过500 mg/L后,Cu^(2+)去除率随初始质量浓度的升高而显著下降。钢渣-锰渣复合陶粒对Cu^(2+)的吸附过程为单层吸附,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中理论最大饱和吸附量为83.3 mg/g,实际最大饱和吸附量为80.69 mg/g。钢渣-锰渣复合陶粒吸附Cu^(2+)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
    • 叶东东; 徐子芳; 傅宇豪; 赵怡梵; 何向东
    • 摘要: 利用锰渣复配粉煤灰与硅藻土制备陶粒,对锰渣锰渣陶粒热机理进行探究。根据其热分析数据进行梯度烧结,并进行X射线衍射(XRD)与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表征。XRD与SEM-EDS测试结果表明,锰渣主要成分为二水石膏(CaSO_(4)·2H_(2)O)和石英(SiO_(2)),烧成后锰渣陶粒主要成分为钙长石(CaO·Al_(2)O_(3)·2SiO_(2))和石英。在烧结过程中,锰渣中石膏具有二水石膏、半水石膏(CaSO_(4)·0.5H_(2)O)、无水石膏(CaSO_(4))三种晶体形态,CaSO_(4)最终分解为CaO与SO_(3)气体。陶粒烧成时表面液相包裹SO_(3)气体形成陶粒气孔,钙长石是CaO与SiO_(2)、Al_(2)O_(3)反应的产物。锰渣陶粒复配粉煤灰与硅藻土增加SiO_(2)质量分数,能提高石膏晶体转变和分解温度,进而提高烧成温度。本研究对锰渣资源化利用及锰渣陶粒的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 2021年9月30日,宁夏天元锰业集团50万t/a锰渣脱硫烟气制硫酸项目点火成功。这是国内首个锰渣脱硫烟气制硫酸项目,为锰渣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的破解路径。该项目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利用回转窑煅烧废渣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生产硫酸和氨水,总投资11.56亿元,建成后可年处理锰渣220万t,生产脱硫锰渣100万t,年产硫酸80万t、氨水约10万m 3。
    • 罗洋; 刘方; 任军; 朱健; 罗绪强
    • 摘要: [目的]对贵州省东部地区两种类型的锰渣堆场(采选渣、电解锰渣)上优势植物的Mn富集特点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旨在为该区域锰渣堆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野外调查采样的基础上,对优势植物Mn含量、生长基质总Mn含量和低分子量有机酸提取态Mn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锰渣堆场上优势植物体内Mn含量介于34.47~680.70 mg/kg之间,且存在着个别植物组织中的Mn含量超过一般植物正常范围的现象,Mn在植株器官中的分布主要表现为:根>叶>茎或枝。优势植物生长基质中的总Mn含量介于20217.14~75115.58 mg/kg之间,总体表现为:根际基质非根际基质。[结论]在植株吸收和根际效应的双重作用下,锰渣堆场优势植物具有治理Mn污染的潜力。
    • 谢雪珍; 叶有明; 吴元花; 曾军
    • 摘要: 利用二氧化锰矿粉和硫酸的氧化作用浸出锰金属,再通过调节浸出液pH除大部分的铁,然后在不同pH条件下采用P204萃取剂两步法除钙铁和回收锰,最后经硫酸反萃取后浓缩结晶制备高纯硫酸锰.最佳工艺条件为:在硫酸浓度100 g/L、液固体积质量比6 mL/g、渣料质量比8、浸出温度90°C、浸出时间180 min,锰浸出率可达93.5%;调节浸出液pH=4.0除大部分的铁,除铁率达到了 84.8%,溶液浓缩定容至20 mL,调节浸出液pH=1.6,加入体积比1∶1、皂化率30%的P204和磺化煤油萃取剂,萃取10 min,钙、铁萃取率分别达到了 91.2%和80.5%,再次调节浸出液至pH=3.5,加入体积比2∶1、皂化率30%的P204和磺化煤油萃取剂,萃取10 min,锰萃取率最高达92.9%,最后经硫酸反萃取后浓缩结晶制备高纯硫酸锰,锰的总回收率达到了 82.6%,溶液经浓缩结晶后得到的高纯硫酸锰纯度达到了99.78%,含铁0.0012%、钙0.0023%.
    • 张兰芳; 杨柳; 郝增恒
    • 摘要: 研究不同细度的锰渣掺量对砂浆流动性、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分析锰渣掺量对砂浆水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锰渣的比表面积为115 m2/kg时,掺入10% ~40%的锰渣后,砂浆的流动度、抗折、抗压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掺量越大,降低越明显,但掺入比表面积236 m2/kg、掺量为10%的锰渣时,砂浆的流动性和各龄期的抗折、抗压强度都有较明显的提高,砂浆体积电阻最大,孔隙率最小,结构最为密实.
    • 王昭然; 于巧娣; 李灿华; 李雁翎; 吴文斌
    • 摘要: 为探索钢渣、锰渣多行业大宗固废耦合利用的可行之路,利用锰渣与钢渣的水化性能制备了钢渣-锰渣复混肥,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荧光X射线(XRF)、紫外线分光光度计、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等方法对复混肥的微观结构、物相、成分、浸出毒性及其他物理化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混肥中钢渣、锰渣最佳质量比为9∶1,其堆积密度为1.019 g/cm^(3),表观密度为1.942 g/cm^(3),吸水率为15.23%,筒压强度为2.28 MPa,内部具有疏散毛细孔结构,主要物相为硅酸盐类、水合硅酸盐类、水合磷酸盐类、石英和硅酸二钙。该复混肥具有较高的Si、Ca、Fe、Mg等利于植物生长的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有效硅质量分数为18.876%,且毒性检测符合国家肥料检测标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