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叉偶联反应

交叉偶联反应

交叉偶联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晶体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91867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广东化工、化工时刊、中国化工贸易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氟化学会议、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等;交叉偶联反应的相关文献由39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伟强、高子伟、李金恒等。

交叉偶联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1867 占比:99.95%

总计:191972篇

交叉偶联反应—发文趋势图

交叉偶联反应

-研究学者

  • 张伟强
  • 高子伟
  • 李金恒
  • 沈志良
  • 王振华
  • 王艳艳
  • 于凯
  • 赵梅
  • 郭佃顺
  • 陈万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贺煜涵; 蒋启迪; 李慧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醋酸锰催化N,N-二乙基苯胺和重氮二乙酸乙酯交叉偶联反应进行理论计算研究,具体研究包括反应历程及速控步,H_(2)O与催化剂金属中心的配位作用及对催化活性的促进作用,光引发剂产生的碳自由基攫氢的能力比较。通过理论计算研究,期望为过渡金属Mn配合物催化N,N-二乙基苯胺和重氮二乙酸乙酯交叉偶联反应提供理论基础。
    • 冯亚莉; 周列锦; 曹中艳
    • 摘要: 过渡金属催化(类)卤化物和不同金属试剂的交叉偶联反应是构建不同类型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的重要方法之一。该类反应一般使用活性较高的氯、溴、碘或类卤化物作为亲电试剂,尽管C—F键的键能较强,利用过渡金属直接活化较为惰性的芳基C—F键并参与实现的交叉偶联反应已有较多报道。此外,近期的研究表明,也可以通过直接活化烯基C—F键并催化实现该类底物参与不同类型的交叉偶联反应,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交叉偶联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并应用于具有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的选择性合成。本文围绕钯或镍催化活化单氟或者多氟烯烃等底物参与的Negishi、Suzuki-Miyaura、Kumada、Hiyama和Sonogashira等5类交叉偶联反应,通过探讨已有方法的反应机理及其适用范围,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展望。
    • 摘要: 日前,南京工业大学毛建友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光催化剂和过渡金属催化剂协同催化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廉价易得的烯烃、芳基卤代物、烷基卤代物作为反应起始原料,合成一系列手性α-芳基丙酸酯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可以作为非甾体消炎药的前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该课题组以二氢吡啶作为还原剂,利用光催化剂和镍催化剂协同催化的策略,发展了一个条件温和、原料适用范围广、对映选择性优异的三组分不对称还原交叉偶联反应,高效地合成一系列手性α-芳基丙酸酯类化合物。对这一酯类化合物进一步水解,就可以得到一系列α-芳基丙酸类化合物。手性α-芳基丙酸类化合物是消炎药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萘普生、布洛芬、氟比洛芬等都属于这一分支。
    • 摘要: 生物催化氧化交叉偶联反应形成联芳键《自然》封面:联芳化合物有两个相连的芳环,是化学、医学、材料科学中广泛使用的“骨架”。Nature杂志第7899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帮助连接这些关键组成单元的酶类生物催化剂,以及这种生物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工程。通过连接单个分子成分来合成这类联芳化合物并不容易,研究团队使用经过工程化改造的细胞色素P450酶作为催化剂,从而能够控制耦合的那些碳氢键,以及产物的立体化学性质,从而能将原本低产、非选择性的反应转化为一种能高效选择性地将芳香分子偶联形成联芳化合物的反应。
    • 张慧慧; 夏齐萍
    • 摘要: 在Ag-ITO复合纳米薄膜材料的合成中,分析Ag-ITO复合纳米薄膜的结构分布,采用光电特性分析,结合金属有机试剂交叉偶联反应的方法,构建Ag-ITO复合纳米薄膜的镍-光反应催化模型,通过单电子转移的过程控制方法,实现对烷基交叉偶联反应设计,构建Ag-ITO复合纳米薄膜表面孔径分布模型,结合镍金属催化剂和一级烷基卤代物底物反应的方法,在Ni(0)/Ni(II)双电子转移过程中,根据相应烷基镍物种的分布特性,实现对Ag-ITO复合纳米薄膜的光电特性参数分析,以光学活性苄基甲基醚作为催化剂,通过双芳基乙烷类反应特性,使得Ag-ITO复合纳米薄膜的光学纯度得以保持,采用烷基自由基与二价镍结合的方法,通过锰还原剂作用,实现一级胺、二级胺的交叉偶联反应.实验结果表明,Ag-ITO复合纳米薄膜在镍催化双烷基亲电试剂交叉偶联下,UV-Vis吸收光谱能力较好,吸附量变化可忽略不计,Ag-ITO复合纳米薄膜的化学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 李永清; 王权超; 王络绎; 王天民; 倪晨; 曹育才
    • 摘要: 以Pd(PPh3)4为催化剂催化双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并经脱保护反应合成了一种在烯烃聚合中有重要作用的非茂金属催化剂配体——邻芳基苯酚1,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液相-质谱联用仪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碱的种类、溶剂种类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双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探索出了一条可抑制芳基硼酸分解的合成路线.
    • 张慧慧; 夏齐萍
    • 摘要: 在Ag-ITO复合纳米薄膜材料的合成中,分析Ag-ITO复合纳米薄膜的结构分布,采用光电特性分析,结合金属有机试剂交叉偶联反应的方法,构建Ag-ITO复合纳米薄膜的镍-光反应催化模型,通过单电子转移的过程控制方法,实现对烷基交叉偶联反应设计,构建Ag-ITO复合纳米薄膜表面孔径分布模型,结合镍金属催化剂和一级烷基卤代物底物反应的方法,在Ni(0)/Ni(II)双电子转移过程中,根据相应烷基镍物种的分布特性,实现对Ag-ITO复合纳米薄膜的光电特性参数分析,以光学活性苄基甲基醚作为催化剂,通过双芳基乙烷类反应特性,使得Ag-ITO复合纳米薄膜的光学纯度得以保持,采用烷基自由基与二价镍结合的方法,通过锰还原剂作用,实现一级胺、二级胺的交叉偶联反应。实验结果表明,Ag-ITO复合纳米薄膜在镍催化双烷基亲电试剂交叉偶联下,UV-Vis吸收光谱能力较好,吸附量变化可忽略不计,Ag-ITO复合纳米薄膜的化学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吴骊珠课题组首次实现烯丙位碳氢键放氢交叉偶联反应。烯丙基化反应是构筑碳碳键和碳杂键的重要有机反应,被广泛用于生物活性分子、现代合成材料和商品化学的合成。烯丙位取代反应(Tsuji-Trost)是实现烯丙基化反应的经典策略,但该策略需要引入特定的离去基团,如卤素、羟基、酯基等,极大降低了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和步骤经济性。烯丙位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是直接活化烯丙位碳氢键,已知体系通常借助过渡金属催化和当量的氧化剂,往往导致反应的后处理繁琐、反应效率降低,并造成环境污染。
    • 程磊; 周其林
    • 摘要: 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是构筑C—C键的高效方法,在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相对于Heck反应、Negishi偶联与Suzuki偶联等构筑C(sp2)—C(sp2)键的反应,过渡金属催化的构筑C(sp3)—C(sp3)键的偶联反应较难进行,发展较晚.近年来,烷基-烷基C—C键偶联反应受到广泛的重视,一些高效催化剂被开发出来,其中镍催化剂展示出独特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本文将综述镍催化烷基-烷基C—C键偶联反应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烷基亲电试剂与金属有机试剂交叉偶联反应、导向基参与的C(sp3)—H键活化的偶联反应、镍-光反应催化剂协同催化偶联反应、烷基亲电试剂与亲电试剂的还原偶联反应和镍催化烯烃加成反应等.
    • 李怀贵; 杨澎; 许峥; 杜正银; 傅颖
    • 摘要: 二芳基碘盐具有毒性低、反应条件温和及选择性高的优点,在有机合成中一直受到关注,已被广泛用作芳基化试剂,可用于芳杂环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反应和芳基化反应等.发展了一种铜催化下苯并噻唑与二芳基碘鎓盐反应合成2-芳基苯并噻唑衍生物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底物范围广泛、基团耐受性良好及产率高等优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