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钛板

钛板

钛板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22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口腔科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28篇;相关期刊304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2011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湖南省中西结合医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等;钛板的相关文献由2817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桥一浩、王尧、鲁毅等。

钛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4 占比:47.8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74%

专利文献>

论文:628 占比:51.43%

总计:1221篇

钛板—发文趋势图

钛板

-研究学者

  • 高桥一浩
  • 王尧
  • 鲁毅
  • 曹占元
  • 李渤渤
  • 任怀智
  • 孙斌
  • 方葵川
  • 黄杰
  • 刘茵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薛亚东; 周新社; 裴立家; 孟繁宇; 李键; 王金子
    • 摘要: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针对于PaproskyⅢ型髋臼缺损的治疗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常用的重建方法有钽金属垫块、髋臼加强杯-加强环、骨水泥髋臼假体及重建钢板和钛金属网等.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治疗中应用自体髂骨块联合钛板重建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20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髋关节翻修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7-78岁,均进行自体髂骨块联合钛板重建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临床体征及X射线片表现.评价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测量术后髋臼杯的前倾角、外展角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中心边缘角、髋臼角,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试验获得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获得12-60个月随访,其中1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未出现钢板断裂、骨溶解、感染和假体周围骨折;②15例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④结果表明,对于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患者,采用自体髂骨块联合钛板重建髋臼环能够恢复髋关节解剖结构,为假体提供坚强的初始固定,可以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 江仲超; 韩晓辉; 袁宇飞; 田金辉; 李晓东; 苗洁
    • 摘要: 颈椎棘突是颈后肌群重要的附着点,在全椎板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极易被破坏。为明确重建伸肌附着点及保留C_(7)棘突开槽式减压在治疗脊髓性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了2017年1月—2018年7月8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情况,其中70例获得完整临床随访。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单开门术中采用伸肌附着点重建和保留C_(7)棘突开槽式减压治疗;对照组(33例),行常规单开门椎管成形钛板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改变、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变化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在CCI及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上与术前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上述数值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8.1%(3/37),对照组为21.2%(7/33),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及保留C_(7)棘突开槽式减压会增加手术时间,但术式的改进可以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减轻颈后肌群萎缩并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 田金辉; 李志远; 江仲超; 颜珍珍; 李少伟; 李晓东; 苗洁
    • 摘要: 针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门轴侧断裂伴移位的问题,对不同门轴处理方式的术后疗效进行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将2013年5月—2018年9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单开门椎管成形钛板固定术治疗的31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中,其中有63例患者术中发生门轴断裂伴椎板移位,根据处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重建组(35例),对椎板进行叠瓦状重建及钛板固定治疗;切除组(28例),将断裂并移位的椎板切除。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相关指标,观察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变化及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在手术时间及术出血量上,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的颈后肌群横截面积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小(P0.05),切除组的CCI较术前出现明显丢失(P0.05)。术后重建组有8.6%的患者出现轴性症状(3/35),切除组为21.3%(6/28),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重建组81.6%(31/38)的断裂门轴获得骨性融合,至术后6个月时,有94.7%(36/38)的断裂门轴获得骨性融合。可见,对于门轴断裂伴椎板移位的患者,采用叠瓦状椎板重建联合钛板固定及切除椎板均不会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椎板重建更有利于颈椎曲度的维持并减轻颈后肌群的萎缩,从而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
    • 刘菁晶; 王婧; 满毅; 屈依丽
    • 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化改良的不可吸收钛板支撑的引导骨再生技术在垂直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缺牙区严重垂直骨缺损但要求进行种植修复治疗的病例8例,使用数字化改良的不可吸收钛板支撑的引导骨再生技术(栅栏技术)进行骨缺损重建。获取患者颌骨、牙列及软组织数据,进行修复为导向的种植和骨增量设计。打印模拟骨增量后的颌骨模型,并在该模型上弯制钛板;通过导板(包括基底导板、骨膜钉植入附件、骨增量块附件)将虚拟设计进行转化,使得术中可实现与设计一致的成骨空间构建。按照改良的技术流程完成引导骨再生手术。骨增量术后6~8个月,拍摄锥形束CT评估骨增量效果;按照初始种植设计植入种植体,植入时获取骨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检测。结果 骨增量术后6~8个月,垂直线性骨增量达到(5.44±1.73)mm。按照初始种植设计植入种植体,植入时获取的骨组织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新骨形成。结论 使用数字化改良的栅栏技术,能够简化术前及手术操作,获得良好的垂直骨增量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垂直骨增量技术。
    • 李学国; 李建龙; 杨昌华; 王小京; 杨富荣
    • 摘要: 本文针对影响传统铜电解吊耳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论述,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阴极铜断耳问题。阴极铜断耳给槽面操作及机械自动化运行带来诸多不便,职工劳动强度加大,甚至因吊耳断裂的不安全因素,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通过调整种板槽电解液成分、温度、添加剂、钛板打磨力度及周期,提高钛种板析出质量,使吊耳柔韧性良好,确保进入电解槽后不会出现断耳现象。
    • 李稳生
    • 摘要: 为提高精炼机淋洗槽的耐腐蚀性、减少辫子丝,阐述淋洗槽结构与工作原理;将淋洗槽材质由904L不锈钢优化为钛板,淋洗方式由两侧淋洗优化为单边淋洗并开槽;通过优化前后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淋洗槽耐腐蚀性好、避免了异物掉落造成纤维污染;使用周期长,降低成本,安全可靠性提升;减少辫子丝和非计划停车次数,延长压辊、轧车辊的使用寿命,提高纤维产品品质。
    • 王科; 彭国光; 何善志; 谭玉莲
    • 摘要: 目的探讨克氏针内固定方式在下颌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就诊的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复位后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13例19侧。治疗过程包括常规手术切开、暴露并复位游离的下颌骨髁突后,根据下颌骨髁突骨质断端情况利用2~4根克氏针固定,伴发其他部位骨折时同期手术治疗。术后1周通过CBCT评估游离的下颌骨髁突复位精准度及稳固性,通过临床检查评价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结果所有患者骨折断端对位良好,克氏针无扭曲、折断和松脱;术后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恢复良好。结论克氏针治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效果确切,有临床应用价值。
    • 李琨; 李志军; 张少杰; 高尚; 王星; 孙昊; 和雨洁; 王海燕; 蔡永强; 徐雪彬
    • 摘要: 背景:枕颈区不稳是由骨性或软组织结构异常或损伤造成的,而临床中患者枕颈区后方或前方上颈椎骨质破损时,需行经前路颅骨斜坡内固定,目前此手术方式多用于成人。迄今国内外尚无儿童在此区域的共性化置钉发育解剖数据(内固定钛板大小、位置等)作为参考。目的:研究1-6岁儿童斜坡及邻近解剖结构,为斜坡内固定钛板的放置提供详细资料。方法:将110名1-6岁儿童颈椎CT原始数据分为1-2岁组(n=30)、3-4岁组(n=39)、5-6岁组(n=41),运用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后测量颅外斜坡长、颅内斜坡长、斜坡底宽、咽结节距斜坡底距离等参数。结果与结论:①斜坡各参数指标的均值随年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3组间颅内外斜坡长、颅内外蝶枕软骨结合距斜坡底距离、斜坡底宽、咽结节距斜坡底距离、破裂孔内侧缘距离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斜坡放置内固定钛板的尺寸为:1-2岁组钛板顶端宽8 mm、中部宽19.1 mm、底端宽26.9 mm、长23.7 mm;3-4岁组钛板顶端宽8.1 mm、中部宽20.6 mm、底端宽31.3 mm、长26.5 mm;5-6岁组钛板顶端宽10.4 mm、中部宽22 mm、底端宽37.3 mm、长28 mm;③根据斜坡区参数分析得出1-6岁儿童各年龄段放置斜坡钛板的尺寸,并帮助临床医师掌握斜坡解剖结构,提高钛板放置安全性。
    • 王科; 彭国光; 何善志; 谭玉莲
    • 摘要: 目的 探讨克氏针内固定方式在下颌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就诊的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复位后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13例19侧.治疗过程包括常规手术切开、暴露并复位游离的下颌骨髁突后,根据下颌骨髁突骨质断端情况利用2~4根克氏针固定,伴发其他部位骨折时同期手术治疗.术后1周通过CBCT评估游离的下颌骨髁突复位精准度及稳固性,通过临床检查评价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结果 所有患者骨折断端对位良好,克氏针无扭曲、折断和松脱;术后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恢复良好.结论 克氏针治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效果确切,有临床应用价值.
    • 李彦飞; 霍喜卫; 胡成栋; 李东风; 王飞; 李海涛
    • 摘要: 目的:观察叠瓦状重建联合微型钛板固定对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椎板门轴骨折伴移位的稳定作用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28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术中发生门轴骨折伴椎板移位的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采用椎板叠瓦状重建联合钛板支撑固定治疗,记录门轴断裂所在椎板的分布情况,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CI)、门轴融合率及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28例患者术中单节段门轴骨折伴移位21例,两节段门轴骨折者7例,其分布部位为第3颈椎(C3)3节,第4颈椎(C4)10节,第5颈椎(C5)15节,第6颈椎(C6)6节,第7颈椎(C7)1节.JOA评分术前为(7.8±1.7)分,术后3个月时为(12.5±2.3)分,末次随访时为(13.4±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46,P<0.05);术前CCI为(17.1±3.8)%,术后3个月时为(15.2±3.1)%,末次随访时为(16.7±3.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有14.3%(4/28)的患者出现轴性症状;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的门轴融合率分别达到82.9%(29/35)和94.3%(33/35);术后随访(18.7±4.1)个月,期内未见开门再关闭、椎板塌陷、钛板断裂及螺钉松动等情况发生.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门轴骨折较为常见,且最易发生在C5节段;叠瓦状重建联合钛板固定可有效促进椎板的融合,从而保证脊髓减压效果及颈椎的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