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效
量效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3016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黑龙江金融、教育教学论坛、中国保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3年全国中药药理与现代化暨钙研讨会等;量效的相关文献由317位作者贡献,包括包永睿、孟宪生、常馨等。
量效—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3016篇
占比:99.91%
总计:113119篇
量效
-研究学者
- 包永睿
- 孟宪生
- 常馨
- 李天娇
- 王帅
- 邸莎
- 赵林华
- 韩凌
- 朱向东
- 严永清
- 于燕
- 仝小林
- 余伯阳
- 关利新
- 刘祖军
- 周强
- 孙永军
- 寇俊萍
- 左晓静
- 张跃飞
- 朱志鹏
- 杜建强
- 杨履艳
- 杨映映
- 柳荣
- 王书源
- 王新苗
- 王松
- 王欢
- 王跃生
- 聂斌
- 逄冰
- 郝瑞
- 郝竹林
- 钟兴腾
- 陈盛君
- 韦宇
- 饶毅
- 马冬
- 高艳奎
- Beattie
- Dawe
- E.
- Ferguson
- Ibbotson
- J.
- P.
- R.
- Rondon A J
- S.
-
-
尹春胜;
张超;
孟祥刚;
赵琦
-
-
摘要:
目前针刺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不仅可直接作用于脑,还可迅速改善中风后各种后遗症。针刺治疗中风尚缺少足够的定量的操作研究,因此其疗效可重复性和可推广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该文从针刺治疗中风的进针角度、进针深度、针刺手法、留针时间、针刺频率、针刺介入时机、针刺时间等几个常见参数进行研究,有利于系统地分析针刺治疗中风的量效和时效,有利于进一步精确把控针刺治疗中风的疗效发挥。此外,现阶段针刺治疗中风的量效和时效研究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值得进一步研究。
-
-
郝瑞;
邵蒙苏;
张博荀
-
-
摘要:
本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与临床应用,总结出石决明具有以下特点:石决明的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75~80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74~8.28 g.临床剂量随着疾病、证型及配伍不同而变化,如治疗高血压、眩晕等循环系统疾病,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12~80 g;如治疗偏头痛、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20~50 g;如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10~30(丸剂0.74 g);如治疗麻痹性斜视、角膜炎或角膜病等眼科疾病,可使用石决明清肝明目,临床用量12~30 g(丸散1.25~8.28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平肝潜阳配伍生地黄、钩藤、怀牛膝等,清肝明目配伍决明子、菟丝子等.
-
-
郝瑞;
韦宇;
邸莎;
黄一珊
-
-
摘要:
本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与临床应用,总结出栀子具有以下特点:栀子的临床用量范围为3~30 g,常用范围10~30 g.临床剂量随着疾病、证型及配伍不同而变化,如栀子泻火除烦,治疗精神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6~30 g;栀子利湿退黄,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9~20 g;栀子凉血解毒,治疗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3~30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泻火除烦,常配伍淡豆豉、黄芩、黄连等;利湿退黄,常配伍茵陈、大黄、黄柏等;凉血解毒,常配伍牡丹皮、柴胡等.
-
-
-
-
田萍;
徐坤元;
朱向东;
邸莎;
丁齐又
-
-
摘要: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白及具有以下临床应用特点:临床用量多为3.7~50 g.结合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白及的最佳剂量及配伍,如收敛止血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如酒精性胃溃疡等),用量为10~50 g;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脾络瘀阻型肝硬化伴有衄证明显、慢性结肠炎等),用量常为6~15 g;治疗肺痨时,用量为30 g;收敛止痛治疗肛裂、糖尿病以及妇科疾病(如子宫颈癌、宫颈糜烂等),用量为7.14~30 g;敛疮生肌治疗各种皮肤病(如牛皮癣、痤疮等)、舌疳以及颔下肿核溃、口腔溃疡等,为3.7~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收敛止血常配伍海螵蛸、仙鹤草、藕节炭等;收敛止痛常配伍三七、地榆等;敛疮生肌常配伍白蔹、黄芪等.
-
-
-
邸莎;
赵林华;
杨映映;
仝小林
-
-
摘要:
通过对名老中医及"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临床应用白芍经验及用量的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白芍临床用量范围为5~120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白芍,如白芍发挥其调和营卫的功效,用于治疗表证、鼻炎、非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时,其用量为6~30 g,发挥其缓急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胃脘痛、糖尿病神经病变、痹症时,其用量为5~120 g.(3)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白芍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调和营卫时常配伍桂枝、防风、甘草等;缓急止痛时常配伍赤芍、甘草、乌头、附子、桂枝等.(4)白芍的临床不良反应报道少,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偶见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
-
-
杨映映;
邸莎;
李青伟;
张海宇;
赵林华;
仝小林
-
-
摘要:
通过对近现代名老中医及临床专家临床应用桑叶经验的总结,发现桑叶的临床常用剂量为3~60 g,总体来看,小剂量(3~15 g)多用于疏风散热以治疗发热、咳嗽、咽痛等肺系、官窍疾病(上焦病),大剂量(15~60 g)多用于平肝、止汗、降血糖等中下焦杂病的治疗.个别案例因医家经验的差异而有所出入;桑叶除具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外,尚可凉血、止汗、止崩.可用于咳嗽、发热、咽痛、自汗、盗汗、崩漏、糖尿病、肥胖、结膜炎、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且在治疗不同的疾病时,其所配药物及所用剂量均有所不同.桑叶在用于治疗肺系、官窍疾病时,多同连翘、薄荷、菊花、桔梗等辛凉轻清之品相配;用于治疗肝系疾病时,多同菊花、天麻、女贞子、墨旱莲等滋阴熄风之品相配;用于降糖时,多同黄连、知母、赤芍等苦寒之品相配;用于止汗时,多同五味子、黄芪、麦冬等固表敛汗之品相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