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量子纠缠态

量子纠缠态

量子纠缠态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3658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内江师范学院学报、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专业委员会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第十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第27届中国控制会议等;量子纠缠态的相关文献由160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志洵、宋旨欣、王鑫等。

量子纠缠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3658 占比:99.76%

总计:43762篇

量子纠缠态—发文趋势图

量子纠缠态

-研究学者

  • 黄志洵
  • 宋旨欣
  • 王鑫
  • 赵炫强
  • 刘人宇
  • 王子和
  • 赵犇池
  • 张同意
  • 李洪才
  • 赵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光量子信息处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等人与上饶师范学院李波、梁 晓斌、南开大学陈景灵合作,实验实现了光量子信息的掩蔽,成功地将量子信息隐藏到非局域的量子纠缠态中。该成果已发表在期 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电子科技大学王子竹教授、奥地利高小钦博士、Miguel Navascués教授等合作,首次实现高维量子纠缠态的最优检测。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过程的核心资源。如何在实验上制备和检测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领域的基本任务。
    • 摘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携手合作者,首次实现了高维量子纠缠态的最优检测。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过程的核心资源,如何在实验上制备和检测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领域的基本任务。
    • 郝思阳
    • 摘要: 量子信息科学是现代物理学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它是以量子力学的态的叠加原理为基础,研究信息处理的一门前言学科.量子信息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态的纠缠[1-3]、量子态的远程传输[4]、多方通信[5-6]、远程克隆等等.近年来,量子信息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验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受激拉曼绝热技术[7]是量子信息领域重要的方法之一,随着研究者们的进一步探索,他们提出并命名了量子绝热捷径技术(即加速绝热过程)[8].通过绝热捷径技术实现量子态的制备也成了当下研究热点之一,并且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绝热捷径技术实现量子态的制备的相关研究,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 摘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实验实现了最优效率的多光子纠缠态检验。该团队李传锋、陈耕、许小冶等人构造了一种新的纠缠态测量方法,可以快速检验出实际制备的多体纠缠态相对于目标纠缠态的保真度,测量精度达到海森堡极限,更重要的是该方法所需测试样本数不会随着纠缠态规模增大而增加。该研究成果7月17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 摘要: 从中国科大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与澳大利亚研究者合作,首次实验验证了量子导引椭球,并检验了其体积单配性。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量子导引的概念最早由薛定谔提出,描述的是两个观测者艾丽丝(Alice)和鲍勃(Bob)共享一个量子纠缠态时,艾丽丝对其量子比特做测量可以将鲍勃的量子比特制备到任意想要的量子态上。
    • 摘要: 为把自检验推广应用于各种量子信息过程打下基础创新点量子纠缠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重要资源。在构建量子纠缠网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制备高品质的量子纠缠态,还需要在节点之间进行高品质的纠缠交换,才能把各个节点纠缠起来。
    • 摘要: 励志16岁因家境问题导致初中毕业辍学,22岁进高校当保安,连续三次考研才成功,最终考上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如今,李明勇站上大学讲台,成为一名高校讲师,他的励志故事引发关注。他说,''我不怕输,不断接近目标就是成功。''(人民日报).
    • 黄志洵
    • 摘要: 众所周知,W.Heisenberg荣获1932年Nobel物理学奖是由于他提出了矩阵力学和不确定性原理,这对量子力学(QM)的建立非常重要.但是,A.Einstein对QM持反对态度;这在1926年开始显露,而在1935年达到顶点,其时他与B.Podolsky,N.Rosen发表了EPR论文.此文中的局域性原则与他的狭义相对论(SR)对应;对于一个分离系统(Ⅰ和Ⅱ)而言,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超距效应.N.Bohr对EPR论文作了反驳,指出不确定性原理对Ⅰ和Ⅱ的影响——当测量Ⅰ时Ⅱ会有反应,这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无关.当然,上述讨论均是针对微观粒子的.1951年D.Bohm把EPR思维实验作现代意义的陈述,称为Bohm自旋相关方案或自旋双值粒子系统.实际上Bohm启动了量子纠缠态研究.在此基础上,1965年J.Bell提出考虑了隐变量问题的不等式;而在1982年,A.Aspect用高精度实验证明,结果与Bell不等式不符却与QM一致;这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1985年,物理学家J.Brown和P.Davies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组织了一次对著名科学家的访谈.在采访J.Bell时他说,该不等式是分析EPR思维所产生的,这个思维说在EPR论文条件下不应存在超距作用,但那些条件却导致了QM所预期的奇特的相关性.Aspect实验结果是在预料之中的——QM从未错过,即使条件苛刻也不会错.这些实验无疑证明了Einstein的观念站不住脚.……特别是在2008年,D.Salart等用处于纠缠态的相距18km的2个光子完成的实验证明其相互作用的速度比光速大一万倍以上,为104c-107c;可以说此实验对有关EPR的长期争论作了结论.在后来数十年中,Bell型实验常盛不衰,互相纠缠的光子间隔由Aspect时的15m逐步加大到2007年时的144km,而在2017年由中国量子卫星扩展到1200km,十分惊人.作为QM的一种应用,量子通信(QC)是量子信息学(QIT)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光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QC实施方案,例如量子密钥分配(QKD),诱骗态(DS),量子安全直接通信(QSDC),以及超级纠缠态(HES),等等;信息传播可依靠单光子和纠缠.然而问题是QC并非绝对安全,故QC的重要性和意义尚需在实用中进一步求证.现在,以量子纠缠态为基础的QIT研究是有优势的;所有研究工作都建基于与QM非局域性一致而与EPR论文不符的基础上.EPR论文发表83年了,但它仍吸引人们注意并从反面促进了科学发展.无论QM的Copenhagen诠释有无问题,QM都是QC的可信的物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