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专利文献38622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贵阳市委党校学报、陕西行政学院学报、社科纵横等;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文献由202位作者贡献,包括金太军、张洪顺、付中强等。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38622 占比:99.62%

总计:38769篇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文趋势图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研究学者

  • 金太军
  • 张洪顺
  • 付中强
  • 刘文波
  • 吴佳潼
  • 吴旭渤
  • 周光富
  • 周涛
  • 孙晋坤
  • 张志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华良; 赵丹丹; 徐光伟
    • 摘要: 选取2020年1—6月存在现金捐赠行为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相对捐赠水平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显示:相对捐赠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且捐赠额度在企业捐赠水平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中存在门槛作用。研究结论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企业捐赠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企业认识捐赠行为,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管理启示。
    • 杨孟旗; 谢莉勤
    • 摘要: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尤其是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西方敌对势力借机利用网络空间扰乱我国政权,加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和加强风险检测,对保持网络意识形态的正确舆论导向,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程翔
    • 摘要: 文章描述了医学图书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的联动机制制定策略,主要从图书馆内部的业务整合形成联动机制、利用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实施校内联动机制、图书馆与社区图书室联动、图书馆和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实施联动、通过图书馆联盟实现各类图书馆联动等5个方面给出建议,为强化图书馆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服务机制和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 王祖龙; 李艳
    • 摘要: 馕作为新疆极具代表性的食物,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无一例外被作为“礼物”赠给各灾区,这一行为除了充分发挥该礼物应急解困的特殊功能,还有借机展示地域文化风情,推广特色物产、提升产品知名度的无意识动机在内。从伦理角度讲,这种礼物馈赠行为并非为道德驱遣,而是个人或群体发自内心地对另一群体的人性关怀,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同理心表达。这种行为在强化了人的情感对礼物的绝对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打破了礼物互惠原则中的平衡性,其意义不仅仅限于赠礼双方的情感交流,对于促进社会治理、提升国家认同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 邵任薇; 任昱萱
    • 摘要: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慈善组织的治理能力建设无疑是关键一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慈善组织关注一线工作者,助力病毒防控研究,聚焦专业领域,发挥着慈善组织的社会功能,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各项物资支持,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慈善组织也暴露出不少运转机制上的不足和短板,如应急处突机制未健全、协调联动网络不完善、信息未及时公开披露、对弱势群体关怀不足、专业性和理性欠缺等,引发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质疑。慈善组织若要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更大作用,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关注公众需求,加强组织内外沟通协作,健全应急机制,做好整体部署规划。
    • 姚冰洋; 陈清江
    • 摘要: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影响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安全的重要现实问题,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以大学生责任伦理何以生成价值为逻辑线索,深度剖析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大学生责任伦理的主客体作用关系,结合主体性哲学揭示大学生主体的矛盾内涵,即自发性与自觉性、为我性和我为性、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矛盾关系,并依靠责任伦理的内涵逻辑来推动大学生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使之向更高的层面发展,从而实现责任伦理价值生成的最终目标。
    • 陈林; 张涛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导致防疫物品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出现非正常上涨。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冲击下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如何传导,如何导致福利损失是当前理论研究的薄弱点。本文基于双重加价模型,对产业链垄断定价导致的最终产品价格上涨和福利损失进行理论分析,发现最终产品价格和社会福利损失与生产者加价能力和生产迂回程度皆正相关。同时,从疫情冲击导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出发,发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导致重要民生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使生产者获得更高的垄断势力。进一步分析可知,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冲击导致需求激增和信息失衡加剧,使生产者获得垄断定价甚至超越垄断定价的机会,此时可能的社会福利损失或会超过理论分析中的产业链双重加价福利损失。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更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物价上涨、维护市场和社会秩序提供思路。
    • 田园; 徐家良
    • 摘要: “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非营利组织是落实这些国家战略的重要主体。已有研究指出,非营利组织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容易陷入“非营利组织饥饿循环”陷阱,虽然学术界提出了常态情境下应对该陷阱的有效筹款策略,但是在应急情境中筹款策略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对此,论文聚焦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通过随机控制问卷实验,将不同的被试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非营利组织筹款策略组中,来检验非营利组织不同劝募信息组合是如何影响公众捐赠偏好的。实验结果表明,公众在应急情境下,依然存在对非营利管理费用的厌恶情绪。并且,公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和透明度信息的敏感程度更高,当管理费用较高时,其绩效和透明度只要存在任何一方短板,公众捐赠意愿会显著降低。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表明,公众对于筹款策略的偏好因管理费用来源不同,也会存在显著差异。当管理费用来源于善款扣除时,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和透明度方面的短板会更加敏感。论文对国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和非营利组织管理费的政策优化及相关研究扩展均有重要启示。首先,研究对于我国制定非营利管理费用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建议在管理费用比例方面进一步区分常态和应急状态,避免一刀切。其次,也为国家助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提供了思路,例如设立国家专项基金,支持非营利组织管理费用。此外,建议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助力国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时,可以考虑扩展合作方,形成支持管理费用的弹性系统。最后,政府可以联合高校等部门,制定权威的非营利组织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避免公众对非营利组织形成“低管理费用”甚至“零管理费用”的不合理期待。
    • 张晒春; 谷洪波
    • 摘要: 面对当今频发而复杂的各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强大的经济韧性能使区域经济迅速摆脱冲击恢复活力,而数字经济可为经济韧性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新冠疫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持续反弹对经济造成重大冲击为背景,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对2015—201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即数字经济能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提升经济韧性;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城乡收入差距发挥的中介效应程度东部地区约为3.6%,中西部地区约为10.6%。
    • 田先红
    • 摘要: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上级试图构建数字生产体制以实现透明、精准、精细化治理。数字生产体制为上级激发下级的积极性提供了动力,但数字生产体制的内在困境使得基层官员产生了表象策略、机构策略、政策策略和反向策略等避责行为,形成“低问责均衡”。“数字避责”是官僚体制的内生产物,是基层官员面对不确定性风险和问责高压的选择,也是官僚理性的体现。基层官员以制造数字景观、形式主义等行政程序来应对技术治理要求,重构了权力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问责主体的意图。在未来的国家治理中,应该重新定位行政规范化、技术化导向,缓解技术理性的过度膨胀,构建良性、健全的问责链,为基层官员创造敢于担当尽责的制度环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