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里弄

里弄

里弄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法学、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小说界等; 里弄的相关文献由156位作者贡献,包括邢远航、刘立煌、周春鹏等。

里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97.66%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2.34%

总计:128篇

里弄—发文趋势图

里弄

-研究学者

  • 邢远航
  • 刘立煌
  • 周春鹏
  • ECADI
  • GENE
  • TANG Wei
  • 万勇
  •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城市里弄調查组
  • 上饶汪峰
  • 九玉连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漆晓峰(设计); 王宇扬(设计); 苏圣亮(摄影);
    • 摘要: 这是一家设计艺术品商店,位于上海百年街区淮海路上的TX淮海商场二楼。“Kükü”这个名字源于上海话,意为看看。建筑师已然从这个名字中获取许多灵感:上海传统的里弄,弄堂里晾满了衣服,偶然间可以透过邻居窗户看到的精美物件,弄堂里的理发店招牌,印满小广告的斑驳的墙,弄堂口的铁皮路牌,以及停在一旁的自行车。场地本身是传统建筑的柱网结构,建筑师别出心裁地将入口、橱窗和整个室内布局在原有轴线的基础上旋转45°。
    • 雷涛
    • 摘要: 新建的地铁车站与地面石库门建筑改造相结合,完善城市交通,优化区域功能,并保护城市历史风貌。文章对项目现状做分析研究,对开展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制定了建筑的复建、仿建以及新建的策略与具体实施方案。
    • 林子轩
    • 摘要: 近年来,上海的城市建设逐步转变为大规模的城市公共空间存量更新,其中针对旧有住区的改造启动较早、规模较大、空间类型复杂,相对应的更新策略也较为丰富。文章通过政策、文献与相关案例研究,将自21世纪初以来上海旧有住区更新从里弄改造到社区营造的发展与演变归纳为三种模式:历史街坊的商业性重塑、传统里弄的保留式更新和普通社区的日常化营造,重点关注公共空间在这些不同类型的设计中的定位,分析其功能、性质与意义的异同,同时探讨了住区更新中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城市环境的关系。
    • 沈骏驰
    • 摘要: 常有人在讲话时影射我不会讲上海话的事实,问我父母是不是上海人,讲不讲上海话。我可能看起来不像一个上海人,但是我确确实实有过一段美好的上海里弄童年梦的,现在梦醒了,却还想回味。我当时住在外公家,淮海路上一个叫梦村的不起眼的里弄。早些时候我就在这里学习和写作,累的时候,就去对着朝北的窗户发呆,和老人一起听外面的风声、雨声,看天晴了又阴,阴了又晴。
    • 代阳; 宋佳
    • 摘要: 上海里弄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下,结合里弄社区规划的红色文化展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和交互技术给红色文化展示内容及表现方式带来的创新性变革,从提升展示体验和公众参与度两个方面,结合渔阳里北区微更新设计实践,探讨里弄红色文化展示的具体策略,将红色文化展示与其相关的里弄环境相融合,提出城市文脉传承在里弄微更新中的创新思路,挖掘可读性更高、更直观高效的城市文化展示和传承方式.
    • 解文金
    • 摘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充分展示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这一光荣历史,展示上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启动了“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美术创作项目”。在主办方给的大约100个主题里,经过筛选、构思,我最后选定了“里弄工厂”的创作主题。上海的里弄生产组始办于1958年,那时的上海要建成国内最大的工业城市,但大工业的生产,还需要众多配套性的生产和辅助性劳动,政府于是就倡导家庭妇女出来参加生产组成生产小集体。
    • 张劭祯
    • 摘要: 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对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类型的研究层出不穷,尤其是在里弄建筑的研究中,相继出现了从风格、原型和空间要素角度出发的三种分类方法.但是,这些分类方法大都建立在对两租界所在区域的调查和概括上,对经历了不充分近代城市化过程的上海老城厢缺乏有力的解释.本文聚焦于明清时期上海县城所在的老城厢地区,尝试从建筑利用方式的角度,辨析出老城厢常见的公馆建筑、出租里弄和沿街市房三种居住建筑类型,进一步阐释它们的特征,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 洪建萍; 吴文治; 赵斌
    • 摘要: 文章首先梳理了近代上海异质文化交流碰撞背景下的中西建筑互动过程.以上海石库门里弄山墙样式为例,从类型学视角通过比较研究具体论证.上海石库门里弄山墙样式的转变,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从对峙混乱到调和创新的发展演变过程.石库门里弄山墙可视为中西建筑文化碰撞融合视觉化、符号化、象征性的表征之一,是海派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上海独有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塑造上海的城市品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 王月; 毛天睿
    • 摘要: 上海长宁区留存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内涵,拥有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121处、402幢优秀历史建筑。近年来,长宁区不断加大成片里弄的保护修缮与街区风貌保护更新利用工作力度,以愚园路等历史风貌道路为整个风貌区特色建筑及其群体空间的载体,充分发挥沿线弄巷空间丰富、建筑类型多样、景观丰富多变的特点。愚园路街区,在繁华喧嚣的大都市中,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低调和含蓄。然而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那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曾在这里留下深刻的足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红色线路。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在此点燃了革命的火焰,与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曾居住在此,“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曾在这里居住。如今,我们将城市的记忆和现状呈现在您眼前,邀您随着我们设计的路线走进这片历史悠久又时尚青春的街区,一同探寻中国革命在此留下的足迹。
    • 摘要: 上海的住宅模式从砖砌老洋房、老弄堂到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公寓里弄的不断变化持续了—个多世纪。里弄装饰融合中西、贯通古今,各种艺术风格糅杂其间。“当我们步入这座城市时,看到那层出不穷的里弄,我们一定会感到这实际上才真正是一座20世纪的建筑博物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