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五音戏

五音戏

五音戏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音乐、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2417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管子学刊、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蒲松龄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6年(首届)京津冀高校城乡建设与管理领域研究生论坛等;五音戏的相关文献由92位作者贡献,包括石蔚、王艳丽、刘晓静等。

五音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2417 占比:99.84%

总计:72534篇

五音戏—发文趋势图

五音戏

-研究学者

  • 石蔚
  • 王艳丽
  • 刘晓静
  • 王晓家
  • 王艺玲
  • 孙新
  • 张善堂
  • 张红梅
  • 姚艳华1
  • 孔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庆丽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戏曲艺术正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许多地方戏曲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文章以淄博五音戏为例,就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究。首先介绍了五音戏的起源,并从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方式、年轻观众对戏曲的兴趣降低、戏曲人才面临断档、新剧目创作困难四个方面,论述了当前地方戏曲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以五音戏为例,从拓宽传播渠道、开展戏曲进校园、注重历史资料保护、创作精品剧目、开展文化交流五个方面,介绍了五音戏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主要做法。
    • 刘晓静; 张晴
    • 摘要: 齐琴,五音戏的主奏乐器,研制发明于2009年,并于2011年获得两项国家知识产权专利。2017年其音频数据被纳入“中国传统乐器声学测量与频谱分析”工程,并收录于《中国传统乐器数典集成》和《中国传统乐器声学数据库》两项国家级研究成果之中。作为五音戏乐队的“声音名片”,承担着重大的“演奏使命”。从齐琴的研制溯源、本体形态和价值属性出发,以“寻”“析”“探”“窥”的感知手段,对五音戏主奏乐器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优势成因以及重要作用和文化价值进行详细分析与深入思考。围绕乐器本体,通过深入乐器所属群体的调研,查阅相关音视资料与研究文献,将所得到的准确数据与调研信息进行了详尽的呈现,并将该部分资料用作逻辑思维的基础,在理性的呈示与陈述中,加入感性的认知与体验,最终获得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研究成果。
    • 姜晓奕
    • 摘要: 在过去,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多依靠艺人走街串巷的演出传唱及政府官方机构的支持与推介。现如今,新媒体的崛起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在五音戏发展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我们亟须结合当下新媒体背景为五音戏这一传统戏曲的发展与创新探寻新路。通过利用哔哩哔哩这一交互性弹幕视频网络平台对于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的优势,让年轻人了解五音戏、爱上五音戏、传承五音戏,继而扩大五音戏传播范围,使五音戏能够以年轻化方式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 王莉娜
    •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与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已根植于每一位教育者的心中。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且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出新时代所需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 张冰; 陈晓宇
    • 摘要: 五音戏的传承体系中,主要存在"重技轻艺"的剧团模式和"重艺轻技"的高校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互为补充.为了推动五音戏科学传承体系的构建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依据"大科学"概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剧团、高校两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建立"艺""技"交叉融合的传承体系,培养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五音戏专业人才.
    • 陈锦燕
    • 摘要: 清朝时,丁日昌查禁小说书目中有一本80回的章回小说《双珠凤》。有人把它改编成了戏曲,比如京剧有《送花楼会》《堂楼相会》,地方戏有越剧、锡剧、闽剧、淮剧、五音戏等均有改编。我演出的长篇弹词《双珠凤》是弹词名家朱耀庭在上世纪初传给自己儿子朱介生的。后来经朱介生整理加工传给了我的先生陈再文。这个本子在上世纪60年代没能幸存下来,唯一的全本只在陈再文先生的脑子里,十多年前陈先生又传授给了我。老一辈说书艺人在整部长篇的起承转合中是花了巨大的心血的,才有了高超的手法,引人入胜的情节。
    • 黄昉; 孟凡
    • 摘要: "五音戏"是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活跃于济南、淄博、滨州和潍坊等地,落户于淄博市的地方戏.历经300年的传承发展,其传统剧目已多达160余部.2006年5月20日,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五音戏",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发展大致经历了秧歌腔时期、肘鼓子时期和五音戏时期三个阶段,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面对山东地方戏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现阶段各地方戏曲的发展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淄博市五音戏的发展好似异军突起,保持了相对突出的良好势头,有很多经验值得研究、借鉴和推广.
    • 丁文庆
    • 摘要: 五音戏是独具特色的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百多年来一直传唱不绝.在当前许多地方戏从艺术创作到观众欣赏都面临发展瓶颈与传承问题的背景下,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通过创作精品剧目、争取政府扶持、形成文化产业、拓宽传播途径等方式,使五音戏焕发了新活力.这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对于其他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有着借鉴意义,不足之处也为后续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 李淑娟
    • 摘要: 多年不变的戏剧模式已无法适应人们求新求变的观剧需求,作为艺术工作者,只有弃旧扬新才能迎合观众的思维。主创人员在创新的同时,还要掌握旧与新的过渡,不能为了刻意求"新"而忽略了其他层面的内容。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在脱贫攻坚促发展阶段,紧扣时代主题,推出一部精彩好戏--《风起东郝峪》。
    • 摘要: 五音戏是淄博独有的地方戏,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400多年历史。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打造了“聊斋戏”《墙头记》《姊妹易嫁》《云翠仙》《珊瑚》《小谢与陶望三》等九个聊斋系列品牌剧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