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酸类化合物
酚酸类化合物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934071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医药信息、药物分析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2011食品安全技术与标准国际研讨会暨AOAC中国区年会、2009现代化中药制剂发展与中药药理学研究交流会等;酚酸类化合物的相关文献由627位作者贡献,包括冯育林、李志峰、王琦等。
酚酸类化合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34071篇
占比:99.99%
总计:934165篇
酚酸类化合物
-研究学者
- 冯育林
- 李志峰
- 王琦
- 胡福良
- 杨世林
- 何健
- 余水平
- 刘洋
- 周舟
- 张九月
- 张毅
- 张英
- 李坤平
- 王峥涛
- 王章伟
- 谢标鹏
- 郝小江
- 魏勇翔
- 黄冰峰
- 严小军
- 任晓锋
- 何明珍
- 何磊
- 何诚
- 佘志刚
- 侯梅芳
- 刘亚月
- 刘伟
- 刘伟民
- 刘圆
- 刘新民
- 刘春林
- 刘昭明
- 刘艳红
- 匡海学
- 古丽萍
- 向亚萍
- 吕国军
- 吕重宁
- 吕鹏程
- 吴海峰
- 周吉燕
- 天喜格勒
- 姜岱峰
- 孔繁博
- 孙平华
- 孙广炜
- 孙照翠
- 孙盛茂
- 孟凡生
-
-
孙新;
谭洋;
周峰;
彭佳欣;
钟璐璐;
李玲
-
-
摘要: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介绍了多种酚酸类化合物通过调控炎症因子、免疫系统、肠道菌群、氧化应激等多角度阐述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认为酚酸类化合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为后续研究酚酸类化合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理论依据。
-
-
胡杨;
李先芝;
钱全全;
严玲;
毛琼丽;
刘洋;
石豪
-
-
摘要: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辣木叶提取物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维采宁-2、牡荆素、异牡荆素、异槲皮苷、紫云英苷的含量,为辣木叶提取物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以80%甲醇作为提取溶剂,超声提取40 min。采用Waters Atlantis T3色谱柱(4.6 mm×250 mm,5μm),甲醇-0.1%甲酸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C,检测波长300 nm;进样量5μL。结果8种酚酸类化合物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标回收率95.64%~99.16%,RSD值在0.95%~3.35%之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辣木叶提取物样品中的含量测定及产品质量监控。
-
-
王静;
丁海燕
-
-
摘要:
酚酸类化合物是从中药中获得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是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的天然活性产物。酚酸类化合物在抗炎、抗氧化及抗癌等方面研究较为广泛,而抑菌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文对酚酸类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分类及在不同层面的抑菌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中酚酸类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
-
于迪;
龙娟;
张丽雯;
黄嘉佳;
黄媛;
赵立春;
孔繁磊
-
-
摘要:
2-氨基-1-甲基-6-苯基-咪唑[4,5-b]吡啶(2-amino-1-methyl-6-phenyl-imidazole[4,5-b]pyridine,PhIP)是食品加工和烹饪中含量较高且有致癌风险的杂环胺类化合物。该文在以苯丙氨酸和肌酐为前体物质的模型体系中,考察阿魏酸、咖啡酸、对香豆酸3种单体酚酸以及混合酚酸对PhIP形成的抑制效果,并进一步探讨酚酸类物质在模型体系中对PhIP形成的抑制效果是否存在相互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在单体酚酸模型中,当酚酸浓度为10^(-10) mg/mL或10^(-9) mg/mL时,从整体效果比较3种单体酚酸对PhIP形成的抑制效果,由强到弱分别为咖啡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而当酚酸浓度为10^(-8) mg/mL时,阿魏酸对PhIP形成的抑制效果强于对香豆酸;在混合酚酸模型中,阿魏酸+对香豆酸的组合对PhIP形成抑制效果最强,抑制率为56.37%,咖啡酸+对香豆酸的组合对PhIP形成抑制效果最弱,抑制率为13.33%。推测其反应机理可能是酚酸类物质与前体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消耗掉前体物质的量,从而抑制模型体系中PhIP的形成。
-
-
杨泽南;
张庆路;
李凯凯;
陈浩
-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种植地域对“华墨香5号”黑米中花青苷和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在武汉、西安、陵水、宁波等14个地区种植了该黑米品种,通过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不同种植地域来源的“华墨香5号”样品中靶向代谢物,以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域种植的“华墨香5号”黑米中花青苷和酚酸类化合物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来自西安地区样品检出量最高,含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2.855 mg/g、芍药色素-3-O-葡萄糖苷0.491 mg/g、原儿茶酸0.088 mg/g;黄石地区样品检出量最低,分别为0.865、0.162、0.048 mg/g。表明黑米中花青苷和酚酸类化合物积累显著受到种植环境影响,为生产高营养价值黑米,需针对特定品种筛选合适的种植地域。
-
-
刘碧琴;
傅红;
杨方;
刘少明;
高晨生;
陈珊
-
-
摘要: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同时测定茶叶样品中游离型、游离酯型、结合型、可溶性糖苷型及不溶性糖苷型等不同形态酚酸的分析方法。以70%甲醇溶液直接提取样品中的游离型酚酸,该提取液分别以2 mol/L NaOH溶液(含1 g/100 mL抗坏血酸和10 mmol/L乙二胺四乙酸)和1 mol/L HCl溶液水解以释放游离酯型与可溶性糖苷型酚酸;提取后的样品残渣分别以碱水解、酸水解方式释放结合型与不溶性糖苷型酚酸。23种酚酸类化合物在50~10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高于0.99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84%;茶叶样品中游离型酚酸的回收率为71.14%~105.43%,游离酯型酚酸和可溶性糖苷型酚酸的回收率分别为82.81%~108.93%、39.09%~102.25%。在茶叶中鉴定出14种酚酸类化合物,总含量范围为7.84~12.90 mg/g。
-
-
李琪;
吴栋;
吴延妮;
周雅莲;
刘丽华;
罗丽萍;
崔萌
-
-
摘要:
为明确光质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和代谢物质积累的影响,本文以福建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和台湾金线莲(A.formosanus)组培苗为实验材料,在红蓝光2:1(R2B1)、红蓝光1:2(R1B2)和白光(W)3种LED光处理下培养60 d,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标准品测定槲皮素、异鼠李素、山奈酚、阿魏酸和绿原酸含量.结果表明:两种金线莲在R2B1下株高、叶长、叶宽、鲜重、叶绿素和5种酚酸类化合物含量均达到最高,在R1B2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达到最低.R2B1下福建金线莲总酚含量(3.33±0.22)mg·g-1显著高于白光,而R1B2下台湾金线莲可溶性糖(4.06±0.22)mg·g-1和总黄酮含量(1.37±0.07)mg·g-1显著高于白光.R2B1下福建金线莲中槲皮素含量和异鼠李素含量分别达到(36.52±0.91)和(61.35±2.45)μg.g-1,台湾金线莲中绿原酸含量达到(40.09±3.79)μg.g-1.R2B1可以作为金线莲组织培养的适宜光配方,为LED在金线莲组培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
席彩彩;
徐云玲;
戴关海;
童晔玲;
任泽明;
陈思思;
吴人照
-
-
摘要:
目的:采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卷柏药材的植物来源,并测定其总酚酸含量.方法:提取DNA,通过PCR扩增,对其进行测序与报道序列比对确定药材来源.采用NaOH滴定法测定卷柏中有机酸的含量,优化福林酚比色法测定条件并测定卷柏中酚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药材卷柏的植物来源有两种:卷柏和垫状卷柏.卷柏中有机酸含量为0.16%,酚类化合物含量为0.11%.优化福林酚比色法测定卷柏总酚类化合物含量的最优条件为检测波长582nm,福林酚试剂的用量为反应液的2倍,福林酚试剂与12%Na2CO3溶液的体积比为1:1,最佳反应时间为2h.结论: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鉴定卷柏药材植物来源,为卷柏药材的分子鉴定提供方法;建立了卷柏总酚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卷柏总酚酸的研究奠定基础.
-
-
盖庆岩;
王紫莹;
付玉杰;
焦骄;
王慧梅;
鹿瑶;
刘婧;
富锦先;
徐晓杰;
姚兰
-
-
摘要:
UV-B辐射作为一种典型的环境胁迫因子,可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研究材用树种杨树对于UV-B辐射的防御性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以84K杨组培苗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UV-B辐射胁迫,分析胁迫处理前后84K杨组培苗中6种防御性酚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规律,并从光合色素和ROS系统角度探讨目标酚酸类化合物的积累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UV-B胁迫处理有助于5种目标酚酸类化合物(阿魏酸、咖啡酸、原儿茶酸、绿原酸和异阿魏酸)的合成和积累,尤其是绿原酸在辐射8 h时含量增加了15倍左右;光合色素含量变化与酚酸类化合物趋势一致,在16 h时总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21倍;抗氧化酶(尤其是POD)与酚酸类化合物协同抵御了由UV-B辐射而引起的氧化应激。本研究对于阐明杨树在UV-B辐射胁迫下防御性酚酸类化合物的代谢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
-
王引航;
马春慧
- 《华东七省市造纸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山东造纸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本研究以棕榈藤叶片为原料,对其进行匀浆负压空化法提取后,分别实验探究了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匀浆时间、空化时间、空化速度和空化仪器形状6方面因素并找出最优操作条件.本文还对匀浆辅助萃取的机理进行了阐释,以及对棕榈藤多酚的光热稳定性进行对照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以体积分数60%的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14g/mL;匀浆210s后;加入到梨形空化设备中,空气流速为200mL/min,空化时间为70min;在此最佳匀浆负压空化的条件下,所得棕榈藤叶片中总酚酸的提取率为4.32mg/g.棕榈藤酚酸提取物的光热稳定性分析表明:低于50°C时热稳定性较好,在90°C受热12h,总酚酸含量降解25%;光稳定性较好,室内自然光照射12h内的含量基本不变,稳定性优于在UVA和UVB紫外照射条件下对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稳定性的影响.
-
-
景丽君;
李彩红;
杨小弟
-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酚酸类化合物是一种含有酚环的有机酸,其通常存在于植物次生代谢物中,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因此,被应用于预防和治疗与氧化损伤有关的疾病,如冠心病、中风和癌症等.现在酚酸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主要为色谱分析法,其中又以固相萃取法(SPE)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等为主方法.本实验则采用电化学方法同时对水环境中咖啡酸(Caffeicacid,CA)和阿魏酸(Femlicacid,FA)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自组装法依次将g-C3N4和壳聚糖固定到玻碳电极GCE表面,并用于咖啡酸(CA)、阿魏酸(FA)的同时检测。结果表明,在0.1 mol/L的HAc-NaAc溶液中(pH为4.5),随着CA和FA浓度的增加,响应电流也随之增大,且两者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B),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CA:I(10-6A)=0.3835c(10-4 mg/ml)+0.03292(R=0.98941);FA:I(10-6A)=0.10751c(10-4 mg/ml)+0.00575 (R=0.99038)。实验结果表明本电化学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耗时短、用量少、成本低,还为酚酸类化合物的同时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
-
LIU Xiao-qing;
刘晓庆;
ZHAO Jing-chan;
赵景婵;
SONG Zheng-hua;
宋正华
- 《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灵敏、仪器设备简单、重现性好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领域.基于酚酸类化合物(阿魏酸、咖啡酸、香草酸、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对鲁米诺-溶菌酶-氯金酸体系化学发光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研究溶菌酶与酚酸类化学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鲁米诺-溶菌酶-氯金酸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降低值(△I)与酚酸类化合物浓度的对数值(lnC)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I=AlnC+B.流速为2.0mL·min-1时,整个分析过程包括进样和冲洗需要36s,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5%.根据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模型,计算得到结合常数KD和结合位点数n.
-
-
-
邹登朗;
陈涛;
李洪梅;
陈晨;
赵景阳;
李玉林
- 《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五届色谱学术交流会暨重庆市色谱年会、甘肃省第十四届色谱年会》
-
摘要: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超声提取结合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诃子中的三种高分子量的酚酸类化合物高效方法.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超声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目标成分可以得到很好的富集.随后超声粗提物直接通过高速逆流色谱进行分离制备,溶剂系统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7:0.5:3,v/v/v/v).在180分钟内从200mg的粗提物中得到了13mg的A,18mg的B,9mg的C.通过核磁共振H谱确定了A为诃子酸(分子量954Da),B为诃黎勒酸(分子量为956Da),C为鞣花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