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郡县制

郡县制

郡县制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4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2980篇;相关期刊295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齐鲁学刊、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郡县制的相关文献由41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新光、尹振环、曹正汉等。

郡县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9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2980 占比:99.55%

总计:93403篇

郡县制—发文趋势图

郡县制

-研究学者

  • 张新光
  • 尹振环
  • 曹正汉
  • 万昌华
  • 史党社
  • 李志刚
  • 汪高鑫
  • 习萍
  • 侯宜杰
  • 冯天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震中
    • 摘要: “大一统”思想是由“大一统”政治而产生的,“大一统”政治主要体现于“大一统”的国家形态结构,因此,我们考察“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必须从我国古代国家形态结构的演变历程着手。从秦汉到明清,“大一统”思想是建立在“郡县制”国家形态结构之上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历代王朝都把统一规模作为当时政治成就的最高目标。即使在分裂时期,在思想意识上仍旧是统一的,割据势力往往把自身说成是正统,把统一作为奋斗目标。从秦汉上溯到春秋战国,作为社会的转型期,其“大一统”思想,既有人们对于统一的理想,更因为有夏商西周三代王朝国家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结构这一历史渊源。从三代再往前追溯,五帝时代在中原地区建有实力强大的“族邦联盟”。这样,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伴随着国家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先后产生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与秦汉以后郡县制机制下中央集权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这就是中国“大一统”思想的由来和演进。
    • 陈佩辉
    • 摘要: 封建制一直被认为是圣人所造的神圣家国制度。柳宗元径直从社会历史变迁的角度分析郡县代替封建的必然性,并从制度设计和制度价值等层面否定了封建制,解构了封建作为儒家政治理想载体的意义。张载在反驳柳论的过程中重塑了封建制,并从制度设计和价值层面论证了作为道德共同体的封建制优于郡县制,最后通过《西铭》为封建制奠定了坚实的本体论和价值论根基,使封建制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柳宗元对于封建的解构,为后世儒者坚守封建政治理想树立了典范。
    • 陈佩辉
    • 摘要: 封建郡县之辨生动展现了儒家政治哲学的制度维度。从儒家政治哲学的视角看,依据各个制度的组织原则以及封建要素与郡县要素之间的交互融合程度,可以将历代封建郡县之辨所关涉的制度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封建制、郡县化封建制、封建化郡县制郡县制。封建制与郡县制容易造成较大的政治危机,无论“其专在上”还是“其专在下”,都不利于维系共同体的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因此,能够更好地平衡仁与义、家与国、伦理生活与政治生活的郡县化封建制和封建化郡县制在整体上要优于另外两种制度。而在内部稳定和外部威胁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历史上的中国政治制度最终演变为某种程度上的封建化郡县制
    • 李兴
    • 摘要: 作为行政区划的秦内史,随着秦国领土的扩张以及郡县制的推行,逐渐形成以都城为中心囊括其周边地区的郡级行政区划,下辖各县。秦内史占据关中地区的核心部分,包括西汉时期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及弘农郡西部。关于《史记·秦本纪》《史记·商鞅列传》与《史记·六国年表》所记载的秦孝公十二年秦国县数目差异,31县为商鞅变法时“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的数目,41个县为当时秦国置县的总数目。通过资料的对比分析,秦内史可证辖县共38个,余因证据不足而存疑。秦内史所辖县数目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郡界范围也存在动态变化的可能。
    • 郭叙雷
    • 摘要: "监"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描绘的是一个人俯身低头面对盛水的器皿,本义是以水为镜照视自己。这种照视是由上往下看,引申出自上视下的意思,由此又引申出监察、监督等含义。流变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监察机制的探索,如春秋时期的进谏奖励制度和御史官。战国后期,秦国施行郡县制,郡设置守、尉、监。监可称为监察官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
    • 武廷海; 郑伊辰
    • 摘要: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中国城市自诞生以来即表现出鲜明的体系特征。中国城市体系植根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特质多样的自然地理基础,先后经历了城邑起源与地域化、分封制与邦国化、郡县制与层级化等阶段。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国城市体系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之抟成、广域空间之治理中起到了枢纽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面向未来,需要更加重视城市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城市体系来规划国土空间,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
    • 李宇舟; 王曙文
    • 摘要: 中国西南边疆城镇发展史,是西南边疆开拓治理史的重要内容。南诏国初期(737—779)从巍山至洱海完成了兼并五诏的历史使命;受中原“郡县制”文化的影响,在洱海区域进行“都城”选址和迁移,加强了区域内的城镇建置,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此开启中国西南边疆中心化城镇集群的建置模式。以“王都”为核心的洱海城镇集群体系凸显了浓厚的军事防御性,进而使洱海城镇分布格局中心化、密集化。南诏中后期“东京”的设立和疆域的空前扩大,进一步使南诏中后期城镇建置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分布格局,从而奠定唐、宋及后世西南边疆地区城镇发展的格局基础,深刻塑造并且影响着西南边疆的形成和发展。
    • 屠凯
    • 摘要: 中国古代在封建制与郡县制之争框架下所提的地方自治学说,特别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观点,仍影响着包括法学在内的当代社会科学。封建制与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允许地方统治者世袭,至少要由本地人治理地方社会,而后者的实施则依赖流动性较高的普通官僚。支持封建制的理由包括:其可防范和化解中央政权的危机,减轻人民负担,本地统治者更加亲民等。支持郡县制的理由则包括:封建制加重人民负担,导致外侮,使人才无法脱颖而出等。民初以来,学界一般认为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地方自治设计意在限制君主权力,而忽略了他们的创见实际是结合封建制和郡县制的优势,利用边疆的地方政权抵抗外来侵袭。这虽是一个权宜之计,但颇值得重视。至于对抗专制统治,则并非此种地方自治的主要意图和现实功能。
    • 周光辉; 隋丹宁
    • 摘要: 问题的提出国家是按照地域划分居民的政治组织,国家的产生是一种“新的空间秩序观念”的产生,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的“空间革命”。因此,国家发展不仅在时间中延伸,也在空间中展开,空间如何被规划、被塑造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一个治理过程。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是通过郡县制去实现对超大规模国土空间的治理。
    • 刘勃
    • 摘要: 近期播出的历史剧《大秦赋》,口碑经历了“高开低走”,成为《大秦帝国》系列口碑最差的一部。有人评价,一个“赋”字,直接把对秦朝的歌颂体现在了名字里;一个为统一天下杀了那么多人,统一天下后奴役那么多年的秦始皇,竟然在这部剧里被变着法地称道。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秦朝统一后,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与改革,建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统一了文字货币与度量衡,这些开创性的措施,为以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对此评价为“百代犹得秦政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