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教育、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627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哲学分析、伦理学研究、理论探索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次应用伦理学学术研讨会、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道德相对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5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言亮、孙春晨、杨韶刚等。

道德相对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1.4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627 占比:98.54%

总计:9770篇

道德相对主义—发文趋势图

道德相对主义

-研究学者

  • 张言亮
  • 孙春晨
  • 杨韶刚
  • 丁雨姗
  • 冯文楼
  • 卢风
  • 喻丰
  • 李建华
  • 李晔
  • 谢礼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桂
    • 摘要: 作为一门实践学科,教育学的合法性取决于教育学的普遍性能否证成。在方法论上,教育学的普遍性需要对教育实践的合道德性进行普遍性证成,这从理论上意味着需要回应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然而,一个更深刻的观念现象是,教育学对普遍性的追求仍然会受制于理性多元论的现代处境。需要一种基于公共理性的公共教育学,通过提出一种公共教育观来证成教育学的普遍性格,达成理性多元论之间的重叠共识。不重视乃至遮蔽教育学的普遍性格,不恰当地强调教育学的文化性格,不利于教育学的健康发展。
    • 刘清平
    • 摘要: 道德相对主义在解释某些文化的异质习俗时,往往从道德相对性的实然事实推出自己的应然理念,主张对所有的相对性道德标准都采取宽容开放的德性态度,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价值诉求潜含着折衷调和无原则、让德性沦为伪善的严重弊端,最终会取消“不可害人”的正义底线的终极地位,甚至纵容某些坑人害人的不义行为。要克服这种弊端,就应当站在正义一元主义的规范性立场上肯定多样性(而非多元性)的正当意义,一方面强调不可害人作为一元正义底线对于多样性的人类生活的终极约束力,另一方面宽容尊重所有符合这条正义底线、没有坑人害人的相对性道德现象,从而消解道德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的张力。
    • 吴月华; 赵心悦; 李武
    • 摘要: 文章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本框架,探究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及其发生机理.以道德相对主义为中介、性别为调节的模型检验发现,道德相对主义在网络游戏频率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仅在重度学术不端行为中存在.具体而言,对重度学术不端行为来说,网游频率能直接正向影响学术不端行为频率,还通过影响学生的道德相对主义认知而对其学术不端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但对轻度学术不端行为而言,网游频率对学术不端行为仅有显著正向的直接影响,道德相对主义的中介作用并不存在.网游频率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影响仅在男性群体中显著存在.
    • 胡晓檬; 韩雨芳; 喻丰; 彭凯平
    • 摘要: 多元文化经历可能带来多样化的心理与行为获益,比如提升创造力、降低外群体偏见以及促进大规模合作等等.同时,多元文化经历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的心理与行为后果,比如催生文化认同威胁、引发文化排斥以及增加不道德行为.本文梳理和评述了多元文化经历的概念界定、测量工具、操纵范式及其双刃剑效应,同时试图揭示这些看似矛盾的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和潜在的边界条件.我们希望本文的整合视角能够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描述和解释多元文化经历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复杂而动态的影响.
    • 汤迪
    • 摘要: 道德虚无主义一词在今天的语境下实际上包含三种反道德的主张,除了价值的缺失即狭义的虚无主义之外,还有非道德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三者分别是对道德的来源、作用和标准的否定.三种虚无主义思潮自在启蒙运动之后的欧洲出现以来始终困扰着哲学界.而在当今世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推进,这些问题日益严峻.三种虚无主义归根结底都是形而上学的道德观在实践中遭到挫败而形成的对道德不同方面的反思.解决虚无主义的根本之道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现代世界中守住道德底线,应对全球挑战,形成属于这个时代的道德观.
    • 陈雯
    • 摘要: 文化相对主义长期以来被视为对道德多样性的最佳解释之一.然而,在民族交往频繁的当代,相对主义面对着一定的理论挑战.基于此,列举当代民族交往给相对主义带来的三个挑战,并以马克思的道德相对主义做出解答.
    • 陈雯
    • 摘要: 文化相对主义长期以来被视为对道德多样性的最佳解释之一。然而,在民族交往频繁的当代,相对主义面对着一定的理论挑战。基于此,列举当代民族交往给相对主义带来的三个挑战,并以马克思的道德相对主义做出解答。
    • 任会林
    • 摘要: Wreen认为,很多反对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都是基于多数原则这一论断的.Wreen用了大量的实例来分析多数原则的弊端.他认为,理解道德相对主义与多数原则之间的关系的是约定这一概念.他的目的 是通过约定这一媒介对道德相对主义与多数原则的关系的说明,从而澄清仅仅是根据对多数原则的反对并不能就此来反对道德相对主义.他认为,很多人反对多数原则,并不是因为多数原则是错误的,而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将注意力很好地放在多数原则上,我们只要有约定的介入,多数原则不断地"吸收"规范,道德相对主义的基础就会很牢固.但其论述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关于道德相对主义的定义,但是他对这一定义的分析并不是很彻底.最为重要的是,他忽略了两种规范性即应然规范性和实然规范性及其区别,既然规范性在理解两种概念之间的关系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如果没能将其说清,其整个的论证必然也有着很多的漏洞.
    • 姚东旭
    • 摘要: 道德实在论与道德相对主义之争由来已久,强版本的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体系之间是不可通约的(Incommensurability),即不同的道德体系的合理性是均等的.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基础主义,这种基础主义寻求绝对的确定性,确定性并不是某种传统知识论的范畴,而是隶属于某种生活的特征或形式.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思想可以延展到道德实在论与相对主义的争论之中.夏洛克提出的对维特根斯坦的施行论基础主义解释认为,确定性基于人类与世界打交道的行为的自然历史,为道德事实的存在和道德实在论奠基,解决了不可通约性问题.《论确定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道德实在论伦理学的可能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