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逆变器并联

逆变器并联

逆变器并联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473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6682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铜陵学院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第二十八届中国电工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暨展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电工仪器仪表分会第五届第四次理事扩大会议、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南京电工技术学会·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上海支会'99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电源学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等;逆变器并联的相关文献由114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承慧、张庆海、邢相洋等。

逆变器并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6682 占比:99.75%

总计:46797篇

逆变器并联—发文趋势图

逆变器并联

-研究学者

  • 张承慧
  • 张庆海
  • 邢相洋
  • 陈燕东
  • 罗安
  • 刘安华
  • 张桐盛
  • 杜春水
  • 吕志鹏
  • 周乐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薛阳; 席东翔; 黄薪操; 丁子龙; 陈月钒
    • 摘要: 针对低压微电网下并联逆变器在容量比和线路阻抗比不一致的条件下无法实现功率合理输出的问题,结合传统下垂方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控制策略。首先通过添加虚拟阻抗解决了传统下垂控制在低压微电网下不适用的问题,并且用无功功率输出比例关系和电压幅值限制的约束条件确定了最佳虚拟阻抗值。再通过添加电压降落补偿项、积分和微分环节以及电压动态反馈环节实现了逆变器功率的合理精确输出。通过仿真验证,该策略不仅能够完成功率的合理输出,同时在增加负载时响应迅速,具有较高的动态响应速度。
    • 殷勇; 张小峰; 王成亮; 许庆强
    • 摘要: 针对一类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场合,系统选用LCC-S型补偿拓扑结构,需要多个逆变器并联来提升功率容量以及系统的稳定性。为了减少多个逆变器模块的开通关断损耗,推导了一次侧LCC谐振网络实现软开关的条件,通过对一次侧谐振网络进行参数不对称设计,使系统的阻抗呈现弱感性特性,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和关断。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设计方案实现双逆变器并联系统在大功率范围内软开关的可行性。
    • 周雪松; 郭凯瑞; 马幼捷; 钟伟宝
    • 摘要: 微网系统中逆变器并联使得系统容量增加,但也形成了环流通路,提供了零序环流(ZSCC)产生的条件。为解决系统中零序环流引起的损耗问题,设计了零序环流控制器。该控制器在传统线性自抗扰控制(LADRC)的基础上,改进了线性状态误差反馈(LSEF)控制律,增加了对总扰动估计误差的补偿,提高了控制器的性能。从而得到准确的零矢量分配因子调节占空比,消除逆变器之间的差异,抑制零序环流。最后通过理论分析说明了改进型LADRC的抗扰性以及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对零序环流抑制的参考作用。
    • 何婷; 乔俊强; 常勇
    • 摘要: 由于并联逆变器硬件参数差异和控制信号无法完全同步,使光伏并网逆变器之间存在零序环流,从而影响光伏发电厂的电能质量及系统可靠性。提出了一种模型预测算法来抑制零序环流,在同步旋转d-q-z坐标系下建立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预测控制模型,以调节注入电网的电流为控制目标,在成本函数中引入z轴分量使流经逆变器的环流最小。与PI控制器相比,所提出的基于模型预测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系统能够提高电能质量,在抑制零序环流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
    • 吴海洋; 赵兴勇; 郭垚
    • 摘要: 针对线路阻抗差异导致微网在孤岛运行时存在功率耦合问题,传统下垂控制策略难以实现精确的功率均分,从而导致并联系统间存在较大环流.为此,首先建立了并联逆变器数学模型,在分析并联系统功率传输特性和环流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容性条件下的下垂控制策略.在传统下垂控制中加入虚拟电容,保证等效连线阻抗主要呈容性的同时,解决输出功率耦合以及引入虚拟阻抗导致的电压跌落问题;然后对无功环节进行改进,通过将固定不变的下垂系数改为变系数来改善功率均分精度,从而实现更好的环流抑制效果;最后,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 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可以提高功率的均分精度,极大减小了环流,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吴振奎; 罗洋
    • 摘要: 在低压微网孤岛运行中,基于下垂控制策略的逆变器并联控制会因控制器参数和线路阻抗的差异等因素出现功率耦合,难以精确分配输出功率,出现系统环流等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引入虚拟阻抗的改进下垂控制策略.引入虚拟阻抗的负阻性部分减小线路的阻性分量,虚拟阻抗的感性部分增大系统的感性成分,减弱功率的耦合程度,提高功率分配精度和环流抑制效果.并在无功下垂控制中引入电压反馈和电压补偿环节,抬高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减小电压降落,使逆变器并联运行拥有良好的供电质量.由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文中改进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 高胜; 张志
    • 摘要: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组成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广泛应用,由各种分布式发电单元组成的微电网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微电网孤岛运行时,各种发电单元按比例实现功率均分是孤岛微电网基本功能之一.然而由于输出阻抗的差异会导致各个分布式发电单元功率均分效果不佳,同时采用传统下垂控制实现发电单元并联运行会时会使得输出电压和频率出现偏差,从而影响系统稳定性,为此实现各个发电单元的功率均分维持输出频率和电压的稳定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基于非通信的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方法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Synchronous Generator,SG)的外部特性,具有较大的惯性和即插即用的特点,在逆变器并联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多种VSG功率均分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总结,详细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 吕文齐; 张春; 金鹏; 李智
    • 摘要: 针对多个逆变器并联运行时产生的系统环流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的逆变器并联环流抑制策略.首先采用虚拟同步发电机算法,可以使得逆变器的并联系统稳定,其次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环节中加入虚拟阻抗来模拟大电感,既可以达到抑制环流的目的,又可以有效地抑制系统输出端电压的跌落.通过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对系统的环流有明显的的抑制作用.
    • 游国栋; 徐涛; 沈延新; 高洪森; 侯晓鑫; 李继生
    • 摘要: 针对微电网孤岛运行模式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非线性特性,构建孤岛模式下的多逆变器并联的非线性T-S(Takagi-Sugeno)模糊模型,对不确定性及传感器故障进行重构,进而提出一种新的T-S模糊故障容错控制方法,该方法使用分布补偿概念设计一个基于T-S模型的状态观测器,产生对故障具有敏感性的残差,对多逆变器并联中存在的故障信息实行有效检测和隔离.结合控制分配律,设计一个基于固定控制分配方案的T-S模糊容错控制器,通过Lyapunov和泰勒级数推导系统保持稳定的充分条件,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 吕艳玲; 杜怡志
    • 摘要: 低电压逆变器并联系统在容量不等和线路阻抗不同的情况下,针对输出无功功率无法实现精确分配,并出现较大无功环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逆变器并联下垂控制方法.该方法中采用了线路压降补偿和电压反馈相结合来解决逆变器输出无功功率分配精确度低和系统环流较大的问题,在分析中综合考虑了无功功率分配精度和电压跌落的约束关系确定控制方法中的虚拟阻抗值.通过仿真和实验分析,该方法可以实现无功功率的精确分配,能有效抑制逆变器并联时引起的无功环流问题,同时加快了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