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辟谣

辟谣

辟谣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法律、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专利文献23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青年时代、新闻世界、东南传播等; 辟谣的相关文献由252位作者贡献,包括肖云鹏、李暾、李茜等。

辟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86.14%

专利文献>

论文:23 占比:13.86%

总计:166篇

辟谣—发文趋势图

辟谣

-研究学者

  • 肖云鹏
  • 李暾
  • 李茜
  • 刘宴兵
  • 吴尤可
  • 昂娟
  • 朱洋甫
  • 桑春艳
  • 王佐成
  • 王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晰巍; 邱程程; 李玥琪; 孟盈
    • 摘要: [目的/意义]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和特殊严重性等特征,加之公众早期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科学知识的缺乏,造成了公众的恐慌并加剧了初期网络谣言的传播,分析用户辟谣信息传播意愿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制定辟谣策略和提升辟谣效果.[方法/过程]本文基于整合S-O-R理论模型和MOA理论,构建用户辟谣信息传播意愿影响因素模型,运用实证及结构方程的方法针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关系强度动机对用户愉悦感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强;其次是用户愉悦感对唤起的正向影响作用.作用最小的是唤起对用户辟谣信息传播意愿的影响;感知有用性、愉悦感和唤起这3个中介变量中,感知有用性对用户辟谣信息传播意愿的正向影响最显著.
    • 摘要: 我们常常可以在网上看到谣言,尽管辟谣紧随其后且很卖力,但效果看起来并不理想。这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的一些往事。从小学到高中,班上总会针对某个女生出现一些传言,无外乎和懵懂的情感有关。许多年后,这些谣言成为看客们回忆青春的谈资,而自始至终,故事的真假、始作俑者是谁、漩涡中的主角是否受伤,都无人在意。
    • 郭士荧
    • 摘要: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是谣言滋生的重灾区,也是检验社会辟谣机制和媒体应对能力的试金石。本文以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各类谣言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造谣内容、表现手段、传播方式等方面呈现的特点,研究社会辟谣机制的变化,包括官方信息公开力度持续加大、更多的民间力量加入辟谣队列、网络专业辟谣平台的系统性优势为大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求证途径。通过以上分析研究,试图寻找可供媒体提高辟谣水平和信息发布能力的新思路。
    • 谢光玉
    • 摘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交媒体平台给网络谣言提供了传播翅膀,使网络谣言可以病毒式放射性传播。其中,微博和微信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但是由于两个平台的独特属性,它们在谣言的传播和辟谣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针对同一个反复出现的谣言,其辟谣的特点和方式都各不相同。本文试图以“酒精消毒爆炸”谣言为例,通过对微博和微信中的典型谣言文本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谣言的特点,以及两个平台在辟谣的方式和主体,以期提供新的辟谣思路。
    • 史诗
    • 摘要: 2月14日,中国科协发布了2021年度十大科学辟谣榜。生活中,有哪些谣言让我们一眼洞穿,又有哪些似是而非的“科学理论”曾让我们信以为真?谣言一“0蔗糖”就是无糖真相:0蔗糖不代表无糖。“0蔗糖”可理解为未添加蔗糖,但并不代表该食品内不含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其他糖类。“0糖”和“0蔗糖”表示的含糖成分、含糖量截然不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 李云芳
    • 摘要: 辟谣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关联疫情的信息复杂多维、不断变化、口径众多,而受众也不满足于接受简单的“不实”“杜撰”等结论。疫情牵涉重大且广泛,尤其碰到大暴发大流行时,舆论场上信息爆炸,真真假假肆意乱飞。因此,疫情期间,官方、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责和功能是,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不实信息。辟谣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关联疫情的信息复杂多维、不断变化、口径众多,而受众也不满足于接受简单的“不实”“杜撰”等结论。涉疫辟谣有时候辟不好,反而引发群嘲,诸如“政府辟谣了那肯定是真的”“网友辟谣‘政府辟谣’”“被打脸了吧”……。
    • 凡志强; 陈谦
    • 摘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提升辟谣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对谣言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辟谣内容、辟谣主体、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四个维度出发,探索35起谣言事件中辟谣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得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辟谣短视频传播效果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内容为王”“专家权威”“官方舆论”“协同治理”模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注重辟谣短视频的内容生产,提升辟谣短视频的公共信任,发挥辟谣短视频主体的协作效应,全方位构建辟谣短视频的传播生态。
    • 王志彦
    • 摘要: 何卿:在这波上海疫情中,说到大众传播,说到真情应对,我们绕不开“辟谣”这两个字。“谣言”与“辟谣”的漫天“斗法”,可以说是各种传播现象中最亮眼的、最吸引眼球的一道“景观”。作为辟谣平台的负责人,在您眼里,什么是谣言?
    • 陈岳芬; 李宝仪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与移动社交媒体的第一次大规模碰撞。2019年底至2020年初,COVID-19于武汉爆发,谣言与疫情齐飞。本文以武汉“封城”1个月为时间段,以新浪微博手机客户端的“疫情辟谣”为取样来源,采用混合研究法,考察疫情谣言在国内社交媒体的生产、流通/传播、消费/接受的情况,重点关注谣言的时空分布、建构方式、传播特点以及辟谣路径,探求谣言产生及传播的社会心理和现实环境,以期深化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谣言传播和谣言治理的研究。
    • 王祁月; 刘润然; 贾春晓
    • 摘要: 通过在SIR(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模型中引入抑制者对谣言的辟谣机制研究了在线社交网络上的意见动力学对谣言传播的影响.在这一模型中,节点可以与自身的邻居组成1个群,传播者可以通过该群传播信息,抑制者也可以在此群中对信息发表意见进行辟谣.辟谣机制在降低未知者对于谣言的接受概率的同时也可以促使传播者向抑制者转变.本文采用ER(Erd?s-Rényi)随机网络、无标度网络以及真实的社交网络研究了抑制者的沉默概率对于谣言传播范围的影响.首先发现,谣言传播的过程以传播者的峰值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谣言自由传播的前期以及抑制者和传播者互相制衡的后期;其次,谣言的传播会随着抑制者的沉默概率的增大而突然暴发.在谣言暴发阈值之下,沉默概率的增大不会导致谣言传播范围显著增大,这是由于未知者在感知到谣言并转变为传播者后又迅速转变为抑制者;而当沉默概率达到谣言暴发阈值时,抑制者将不能控制传播者对谣言的传播从而导致抑制者的降低和谣言的暴发;最后,无标度上的谣言自由传播的前期阶段比随机网络持续的时间更短,从而使无标度上的谣言更难以暴发.本文的模型综合考虑了意见动力学和谣言传播的相互作用,更加真实地模拟了真实世界社交网络中的谣言传播过程.为谣言传播的控制和干预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思路和见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